归一云思
主页网络文摘美文
文章内容页

缘牵伊面——忆谭谦记

  • 作者: 西江月
  • 来源: 归一文学
  • 发表于2023-11-09
  • 热度25563
  • 钟 韵

      美食记忆

      缘牵伊面
    ——忆谭谦记

      钟 韵

      

      卖弄文伊面时的都是大的海碗吃面。那一帧帧画面在脑海回放,一碗面竟吃得热泪盈眶。

      一打听才知道,朋友的妈妈叶阿姨原来就是梧州著名的老字号面食店——谭谦记的老员工,她时常会用传统而正宗的谭谦记手法自制伊面款待亲友。一起分享伊面的小伙伴们,都因重温旧味而惊呆了,一个个鼓着胀胀的腮帮子猛点头:“对对对,这就是当年谭谦记的味道!”

      叶阿姨与我们边吃伊面,边回忆当年的谭谦记。

    几经变迁的谭谦记

    1949年,广东省顺德县龙山沙富长流村一个叫谭谦的人来到梧州,年过不惑的他凭着在家乡练就的面食烹制技术,开了一家名为“谭谦记”的面食馆。由于他制作的面食严格遵循传统制作工艺,讲究色、香、味、型,久煮不糊,吃来爽滑可口,清香美味,慢慢地在素来喜食河粉的梧州人中赢得了口碑。也许连谭谦本人也没想到,一家用来谋生的小面馆,生意一做竟做了六十年,期间几番沉浮,数次变迁,却始终名声在外,一度成为梧州本地响当当的一个美食老字号。

      据一些老梧州人回忆,谭谦记最早的店面,位于曾经也是梧州美食记忆之一的“南兴馆”对面,后来搬到现在骑楼城牌坊旁福康草药店(即大碗茶)的位置。1956年2月,谭谦记参加公私合营。“文化大革命”时被改名为“为群饮食店”。1978年,谭谦记名号恢复。从此,谭谦记在大南路大银行对面重新挂起招牌,经营逐渐达到鼎盛,1996年曾发展成三家连锁店。可惜,后来谭谦记生意慢慢变淡。最后,挂着谭谦记招牌的店面,出现在大东路步行街东面出口。此时的老板已经变成外地人,煮出来的面也失去梧州味道,以致食客日稀,最终关门摘牌,终结谭谦记一代老字号的历史。

      梧州人最记得的老味道,还是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的谭谦记。当时在大银行对面的店面一开两格,店容环境十分干净,令顾客感到舒心愉快。

      一入店门,左边先看到卖白切鸡等熟食的案台,然后是端坐着店员的收银台。右边靠墙装有长形台面,中间摆圆台,供顾客进餐。虽只是石米桌面、铁架台脚,但也收拾得干净整洁。再深入店堂,就有一垛矮墙横在中间,将后厨与店堂分区。食客在店堂享受美味,店员则在后厨忙碌,在不同的区域进行着炖煮、洗碗、消毒等工序。煮面的大锅摆在齐腰高的矮墙旁,师傅将煮好的面放在矮墙顶,顾客直接端走享用。

      谭谦记的点餐方式,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特点。

      最初,谭谦记的顾客在收银处点餐、交钱,然后收银员大声喊出顾客点的品种,后厨的师傅听到后,就会按需烹制。虽然店内人声嘈杂,点餐声此起彼伏,但后厨的师傅却不会弄错。这种点餐方式在旧时的食肆中颇为常见,并用一字精妙概括,谓之“唱”。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谭谦记转变服务理念,顾客入店后直接坐下,店员趋前写单,并负责将煮好的食物端到顾客面前。

      

      叶阿姨按传统方法制作的谭谦记伊面

      除了最负盛名的伊面,谭谦记经营的食品还有几十个品种,如云吞、艇仔粥、及第粥、白切鸡、烧卤、炖品等,每种品种都拥有一定的拥趸,常常是“手快有,手慢冇”,卖完即止。谭谦记营业时间从早上6点至晚上10点,除了面和粉全天供应,粥是上午售卖,炖品则在下午供应。晚上,店门口高挂两盏火油气灯,照得四周雪亮。

    美味伊面有三绝

    在谭谦记店开到梧州之前,大多数梧州人并不知道伊面是什么。相传三百多年前,广东惠州府尹、清代诗书家伊秉绶宴客,厨师在忙乱中误将煮熟的蛋面放入沸油中,捞起以后只好用上汤泡过才端上席。谁知这种蛋面竟赢得宾主齐声叫好,成为一道非常爽口的美食。一次,诗人、书法家宋湘尝过这种蛋面后,觉得非常美味,又知道它还没有名字,便说:“如此美食,竟无芳名,未免委屈。不若取名‘伊府面’如何?”从此,伊府面流传开来,简称为伊面。伊面其实就是油炸的鸡蛋面,为中国著名面食之一。由于伊面与现代的方便面有相似之处,所以又被喻为方便面的鼻祖。

      谭谦记伊面制作时,须在和面中加入鸡蛋液,反复揉搓,使面变得柔韧,然后做成面条,再卷成小面饼状,下油锅炸致膨胀定型,就可以按不同的分量来煮制了。据叶阿姨回忆说,当时谭谦记的面,与供应全市的其他粉面一样,都是拿面粉去同在大南路的河粉加工场制作的。“只不过做伊面要另外带一筐鲜鸡蛋去,一斤面粉要拌入一斤鸡蛋,一般拿20来斤鸡蛋去,可以加工成几大竹筐的湿面条拿回来备用。”叶阿姨回忆道。

      

      叶阿姨在面粉中拌入蛋液

      伊面为什么这么美味?奥妙在其中三绝。

      第一绝,是店里自制的炸面模具。模具有圆形、椭圆形之分,也有大、小规格之分。叶阿姨家中就有两个炸面模具,看着就像放大很多倍的戒指,只不过星铁皮弯的圆形的模具上密密麻麻布满了小孔。“这是炸伊面时的‘透气孔’,抓‘一手’煮好的面条放入其中,滚烫的油就在中间翻滚,炸熟面条,油可以从小孔向四周流出。”叶阿姨向我展示了制作伊面的视频,只见沸腾的油锅如喷涌的泉水,面条困在模具中渐渐定形,油从小孔中滋滋地往外冒,很是好看。

      为了让面条规规矩矩地呆在模具里,第二绝——炸面师傅的“筷子功”出场了。炸面专用的筷子比平时我们吃饭用的筷子更长,炸面时必须时时关注着油锅中的面。当看到有地方不够膨起的,要用筷子“一挑”;当看到有地方翘起来,就用筷子“一摁”。虽然模具没有盖和底,但师傅用筷子左点右戳,竟可以将伊面炸出如棋子般平整的形状。这样,食客进店时,才会看到橱窗后那一摞摞叠得高高的伊面饼。

      叶阿姨边说边拿出炸好的伊面饼给大家看,只见一个个伊面饼金黄油亮,乍看好像一轮满月,十分诱人。叶阿姨说,一般一个伊面饼泡软后,可以分成两三碗面食售出。也有客人买伊面饼回家自己煮的,店员就称重计价出售,当年的售价是8元一斤。

      面饼炸好了,第三绝在哪里呢?就在煮面的汤中。叶阿姨说,谭谦记的汤底独具匠心。因为谭谦记售卖白切鸡,所以每天都有“浸鸡水”。将“浸鸡水”加入用新鲜猪骨熬制的高汤,汤浓、味鲜。用此汤底煮的伊面,味道精华尽入炸开的面条中。伊面吸足汤中味道,使得伊面既保持粗面的韧性,又克服了粗面“不够味”的缺点。

      也许有读者会说,伊面的制作过程太玄乎。什么叫抓一“手”?什么叫“一挑”、“一摁”,汤底的量又是多少?叶阿姨微笑着摇摇头,并没有给出答案。因为,这些问题本来就没有标准答案。与西式烹饪不同,在中国传统美食制作中,做法与用量并无统一的规定,只能靠日积月累的经验,总结不足,不断创新。用量与做法,往往只可意会。从师傅的师傅开始,就是手把手教下来的。因此,谭谦记伊面的制作,也让笔者感受到了饮食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

      

      盛三鲜伊面的大海碗

      谭谦记以伊面最出名,店堂供应的伊面品种当然也是最多的。其中,有“点击率”最高的三鲜伊面,有名字“高大上”的“大展宏图”伊面(即拌伊面的肉、菜加煎蛋,一样来一点),更有将伊面煮到七成熟后再回锅的炒伊面。

      至于伊面的价钱,经过笔者多方考证,有说20世纪70年代卖5角多(需同时付相应的粮票),有说20世纪80年代卖3元,也有说20世纪90年代卖6元多的。以其时的物价水平来说,基本上属于中档消费,也就是比同时期同分量的河粉要贵一些。不过以那一海碗的伊面来看,“性价比”还是不错的。所以人们休息时上街喜欢去谭谦记,约会聊天喜欢去谭谦记,孩子得了好成绩向父母讨的奖励,还是去谭谦记。据叶阿姨回忆,当时到店的客人以市民居多,节假日则会增加很多周边县镇来梧州市区玩的顾客。

      责任编辑:陈薇

      本文标题:缘牵伊面——忆谭谦记

      本文链接:https://www.99guiyi.com/content/1015694.html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归一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