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牧蓉
【内容提要】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包含着和而不同、和衷共济、合作共赢、开放包容、沟通协商、平等互利的东方智慧,也包含着共商、共建、共治、共享、共赢的中国理念,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全球观、义利观、价值观、命运观的集中体现。中国当代文艺是其重要的弘扬载体。作为面向全人类的思想和理念,文化价值共识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及其国际认同的重要基础。对于其特殊的文艺表达,文化价值共识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主题文艺作品体现文艺价值的内在遵循。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文艺表现对文化价值共识的深刻把握,要深刻表达共同价值、丰富表达认同价值、创新表达特殊价值、精准表达中国价值。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人类前途命运的高度对世界格局变化提出的中国方案,其包含着和而不同、和衷共济、合作共赢、开放包容、沟通协商、平等互利的东方智慧,也包含着共商、共建、共治、共享、共赢的中国理念,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全球观、义利观、价值观、命运观的集中体现,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进而是时代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而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也是不同国家和民族相互了解和沟通的最好方式。因此,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及其国际认同离不开文艺表达,文艺的发展亦不会避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主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促进其国际认同是当代中国文艺发展的时代使命,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国际认同之于文艺表达的基础便是文化价值共识。
一、文化价值共识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及其国际认同的重要基础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其作为一种伟大构想,基于世界现实紧迫境遇和中国传统文化而产生,直接观照人类共同命运本身,表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追求和智识精神;其作为一个创新理论,展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立场、总体观点和方法论,引导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成为全球化时代的一种“构建性世界观”,即推动并促使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发生了从批判性到构建性的转向;其作为一种实践,是建立伙伴关系、营造安全格局,谋求发展前景、促进文明交流、构筑生态体系这“五位一体”的实践,联通了“中国梦”与“世界梦”的现实途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含义体现了其中国性和世界性的双重属性,从现实看,中国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也得到了世界其他国家和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和语境里,文化价值共识显得尤为重要,它通过隐性知识的传达、文化符号的互动、共通情感的联动、不同层次需求的满足,不断凸显人类生存发展的相似性和可能性。因此,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及其国际认同体现在文艺上,无论是在文艺创作、文艺表现,还是文艺传播上,彰显文化价值共识亦是基本的遵循。
文化价值共识,从狭义上说,是“文化价值”与“价值共识”意义的复合。从一定意义上说,文化反映了群体在不同时空环境中的生存特点,并因此积淀成与环境相适应的行为规则,进而把握自己应对环境的生活和行为方式。换言之,文化是群体的共有信念、习俗和制度规则,以文化传统和文化生活表现规范和秩序。而价值是人文和文化观,只有在具体文化系统中才显现为价值。文化价值是文化显现出的有益于人规范和优化人的生命存在的意义,是一种文化所包含、拥有的价值系统。文化价值对个体、群体、社会具有决定和影响作用。价值共识,是指人们在相互交往中,尤其在跨文化交往中,通过深层次的思想沟通和交流、交锋,在价值观念上形成某种协调、一致的意见。因此,文化价值共识,就是人们在交往中,关于不同文化及其价值在观念层面上的互相认可和一致的认识。文化价值共识作为文化价值交流和沟通过程之后的状态,总是表现为或赞同、或肯定、或不赞同但尊重的态度,这种态度也将引起人们价值观念的变化或社会行为的调适。
文化价值共识不是文化价值同化,而是双向的协调和确认。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本身就是不同文化、民族和国家之间构建包容互鉴、和而不同的义理格局,它强调人类的共同命运而非对抗性发展,强调多元文明交流互鉴而非同质化发展。所以,文化价值共识蕴含了协调一致与和而不同两个层次,也就是说,既包括文化价值认同,也包括文化价值认异。文化价值认同,是指个体或群体在交流或合作中,对于对方或对立、或不对立但存在重大差异、或存在部分差异的不同文化及其价值,在价值观念上表现出的自觉或不自觉的赞同和接受、甚至被同化。文化价值认异,是指个体或群体在价值观念的交往中,对于不同文化和文化价值,不能取得文化价值认同的情况下,基于对彼此之间历史、文化、社会地位、利益关切、目标导向等方面的差异的认知,从而充分理解对方所持价值观念的缘由和根据,并表达出的包容、体谅和尊重的态度。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及其国际认同的文化价值共识之所以包括认同和认异这两个致思路向,源于人必然生活于各种各样的社会共同体中的共识,大到民族和国家,小到特定社会中的各种群体,文化价值必然存在共同性和差异性。因此,文化价值认同和文化价值认异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面对激烈的世界文化和价值冲突而“求同存异”的价值基础、现实需要和有效途径。
二、文化价值共识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主题文艺作品体现文艺价值的内在遵循
优秀文艺作品反映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创造能力和水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主题文艺作品是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有机统一,既要发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促进作用,更要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呈现中国独特文艺价值。毋庸置疑,文化价值共识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主题文艺作品文艺价值呈现的内在遵循。首先,文化价值共识决定人类命运共同体主题文艺作品的审美价值。在各种价值中,文化价值“具有本原性意义,是最基本的价值”。审美价值体现一种文化现象,具有文化价值的意义。进一步讲,审美价值是文艺作品的文艺价值,文艺作品是否具有审美价值,取决于文艺作品能否引起受众的审美愉悦、满足受众的审美需要,能则具备审美价值,不能则没有审美价值。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认知美学认为,“人的审美能力以生理、心理结构为物质基础,在审美活动、生存活动中习得”。因此,文化价值决定审美价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和实践都建立在文化价值共识的基础上,在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指导下,要通过展现西方文化主导的社会现象与世界文明所呈现的样态特征,在文艺创作和表达中既充分表现共同价值,谋求更多合作和共赢,也展现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优秀的特殊文化,展现人类文化的丰富性。
其次,文化价值共识能协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主题文艺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在文艺表达中是宏大的内容主题,落实到具体的文艺作品中,还要有更为具体的内容和形式。文艺作为社会意识表达形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主题文艺作品,无论是从文艺的形式出发去构思作品内容,还是从文艺的内容去选择作品形式,要达到文艺效果并发挥文艺作用,就要考虑不同国家、民族、文化区域的受众对文艺对象的审美需要、审美能力和文艺价值观,而这些考虑皆需遵循文化价值共识,从而传达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所包含的符号、概念、价值观、意识形态等要素,而这种传达形式又是恰切的、非强迫的、融合的。那么,文艺表达既要确定作品内容匹配受众认可的文化价值,又要确定作品形式符合受众对知觉模式和形式的期待,从而才能使受众对人类命运共同体主题的文艺作品形成肯定认知,进而产生作品的美感,以达到赢得其他国家和人民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理解、信任、支持和赞同的目的。否则根本谈不上审美。质言之,文艺作品的表达对受众来说是有利的,或者起码是无害的,所以必须遵循文化价值认同或文化价值认异。
第三,文化价值共识能开阔受众审美视野与调整受众审美需求。自2017年以来,中国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理念和思想频频写入联合国决议中,这些事实表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逐渐得到世界其他国家和国际社会更多认同,实际上这个国际认同过程折射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不断取得文化价值共识的过程。这个过程中,世界不同时空的个体或群体不论形成了相同还是不同的价值观念,可以肯定的是,都扩大了文化视野。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通过文艺的形式表达,是中国文艺的使命与世界发展进步的潮流的结合,极大地开拓了文艺创作的视野和文艺表达的边界。同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艺作品接受受众检验的过程,也无形中开阔了受众的审美视野。从审美需求的角度来说,文化价值共识的形成推动了审美主体新的审美价值观的形成,审美主体会对文艺作品审美价值有新的心理预期、文化准备、审美判断和现实接受力,这实际上是在调整受众审美需求或形成新的审美需求。遵循了文化价值共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艺才是化解文化冲突、增信释疑、凝心聚力有效的实践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