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曰龙
【内容提要】大桓台村隶辖于山东省广饶县,位于小清河之阳,属于黄河三角洲腹地,在语言区划上属于汉语北方话冀鲁官话区沧惠片阳寿小片,而在山东话中归于西齐片。田野实地调查归纳出来的语音系统显示,主体相同的情况下,大桓台话在声母、韵母、声调等方面存在异于现代汉语普通话的某些特征,如共有声母27个,没有?,所有日母字全读为l;韵母计38个,分类更细,单韵母数量多;有阴平213、阳平53、上声55、去声31四个调类;古清入字读作上声,在语流中仍有入声调类的遗存;等等,都值得抢救,存档。
方言是语言的变体,二者是个别和一般的关系,方言是语言功能的具体体现者。汉语方言是汉语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具体表现形式,是操汉语者实际使用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也是该方言通行区域地域文化的具体承载者和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地方居民的生活,都表现在他们的语言里面”;“调查区的面积越小越好,在小的区域里做精深的调查,所得到的结果,比在大区域里做广泛的调查所得到的结果,有更大的价值”。①王辅世:《宣化方言地图》//王辅世:《王辅世语言研究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第10,12页。因此,语言或方言调查,布点越密集,调查内容会越加精当准确。调查者最好是“调查区的土著……于问方言时,无语言不通之弊……有对答案的正确性,加以判断的能力”,这样调查的“结果可靠又节省时间”。②同上注,第13页。作为方言调查的一篇习作,笔者拟对生长于斯的大桓台话展开调查,归纳语音系统,从共时层面上比较其与普通话音系的异同,进而探求历时演变的对应规律,为下一步的方言词汇、语法现象的调查、分析做准备。
一、大桓台村及发音合作人基本状况
(一)大桓台村的地理、历史面貌
大桓台村,俗称桓台(庄)或大桓村、大桓,地理坐标位于东经118度27′、北纬37度08′,为山东省广饶县花官镇所辖39个自然行政村之一,在柏寝台①柏寝台系人工土筑而成,“以柏木为寝室于台之上也”。原称路寝,是战国时期齐侯的行宫,史书称之为“柏寝台”,是齐国故地,南距齐国都城临淄40公里,西与乐安故城相距4公里,紧临古四渎之一的济水,北边借黄河天险与燕、赵二国分界,小清河经此往东北方45公里注入“少海”(渤海)。公元前676年,齐桓公驱赶黎民百姓车载舟运临淄“竖土”筑成是台,避暑观海、会盟诸侯,为一时之盛,故俗称桓公台,于今已有近2700年的历史。明清至民国时期仍有“桓台”社大型民俗文化活动,“齐霸盟台”为乐安县(今广饶县旧名)八景之一。1985年被东营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12月7日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见《左传》“昭公二十六年”、《韩非子》“外储说右上”、《晏子春秋》“内篇谏下”、《史记》“齐太公世家”“孝武本纪”、《汉书》颜师古注、明嘉靖《山东通志》、明嘉靖四十四年《青州府志》、《乐安县志》、《广饶县志》等文献的记载。东北侧、济青河/溢洪河之阳,西南距离广饶县政府12公里,西北距离镇政府驻地5公里,南面约0.5公里处是小清河,往西3.5公里是东辛公路。境内有三条河流贯穿东西:最南端小清河,为黄河流域山东省中部渤海水系河流,发源于济南市趵突泉等泉群,沿地势自西而东在寿光市羊角沟流入渤海,为山东省内唯一一条贯穿东西、直航通海的河流;南部的分/溢洪河,又名子槽河,俗称预备河、济青河,本为夏雨洪涝时分洪小清河道而挖,现在承担着导引黄河水全年不间断入青岛的供水引黄济青功能;村北的小河子,为古济水河道之一,贯通北部;其他支渠、河湾也是水源充足,为农田灌溉、工业生产的重要水源地。截至2017年2月26日,本村计有耕地7800余亩,常住居民780余户,2568多口人。全村都是汉族,说汉语北方话,常住居民的婚姻状况多为本乡镇邻村交通,极少有外来远方人口。今日的住民绝大多数是明初移民的后代。据《秦氏族谱》记载,明代洪武二年(1369年),秦姓祖自山西省洪洞县经由直隶(今河北省)枣强迁至春秋时期齐桓公所筑柏寝台东侧立村,取村名桓台,聂、成、孙、张、项、崔等姓因各种原因逐渐迁居于此。本村名人如秦姓七世祖秦纮(1426—1505),字世缨,6岁时随六世祖秦安迁离桓台村赴山东省单县定居。《明史·秦纮传》载:景泰二年中进士,授南京御史;成化十三年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山西;弘治元年以吏部尚书王恕荐,擢左副都御史,督漕运……起南京户部尚书。弘治十四年秋,寇大入花马池,败官军……诏起户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总制三边军务……军声大振,遂大败寇。弘治十七年闰四月赠少保,九月卒,年八十,谥襄毅,加封宫保并御赐功德碑林,为官清廉,刚直不阿,为治世、靖边之能臣。后因柏寝台西侧聂西李村改称小桓台(俗称西桓、小桓),该村遂称大桓台。
该村所处广饶县,在方言区划上属于汉语北方话冀鲁官话区沧(州)惠(民)片的阳(信)寿(光)小片,在山东话里属于西齐片。②钱曾怡主编:《汉语官话方言研究》,齐鲁书社,201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等编:《中国语言地图集(汉语方言卷)》(第2版),商务印书馆,2012年;钱曾怡主编:《山东方言研究》,齐鲁书社,2001年。关于广饶方言音系,杨秋泽1989年10月曾经以大王镇高卜纸村为调查点做过初步的梳理①杨秋泽:《广饶音系》,载《外国学研究》Vol.ⅩⅩⅢ(内陸アジア言語の研究 Ⅵ),神户外国语大学外国学研究所,1990年,第133-142页。,与《广饶县志》中的“方言志”部分所载基本一致②山东省广饶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广饶县志》第33编《方言》(第1版),中华书局,1995年。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志丛书”中的一种。。距离杨秋泽、《广饶县志》对广饶方言的调查已有二三十年,广饶话又出现了较大的变化。
(二)发音合作人及调查准备情况
本次调查发音合作人情况:秦笃城,男,82岁,本村出生、成长,务农,没有外出经历,只会说大桓话;
秦金柱,男,64岁,“文革”期间的高中毕业生,一直在本村务农,可用地方普通话交流;
徐庆春,女,89岁,本村务农,只会说大桓台话;
秦江涛,男,35岁,初中毕业,除在广饶县城念过两年初中外,一直在本村务农、本地打工,没有外出其他方言区打工经历,除大桓台话之外,会地方普通话。
笔者在大桓台村生活了近二十年,外出上大学之前一直操大桓台话,研究生以来对山东境内广饶县周边乃至于官话方言中冀鲁官话、胶辽官话、东北官话、北京官话方言多有了解。
本文依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方言调查字表(修订本)》(商务印书馆,1981年)采用国际音标记音,调查时间:2013年春节首次实地调查,复核于2017年2月26日,发音合作人年龄以此次复核时间为准。
二、大桓台话的声母状况
(一)声母表
大桓台话中声母系统比普通话复杂,为便于分析,本调查采取严式记音,从细从严。记录有声母26个(不含零声母),详按发音部位、发音方法列举如下:双唇音3个:

唇齿音1个:

齿间音3个:

舌尖前音3个:

舌尖中音4个:

舌尖后音4个:

舌面前音4个:

舌根音4个:

零声母1个:

(二)声母特点
该音系中全浊声母已经清化,[p、ph、m、f、t、th、n、t?、t?h、?、k、kh、x]共13个声母在分类、发音方面都与普通话大致相同,不同的语音特征在于:第一,区分尖团音。精组细音为尖音,如精清星积七枪西晋亲相心;见组细音为团音,如京金经钦欣腔香轻杏。
第二,普通话中的舌尖后音[?]声母在大桓台村全部读为舌尖中边音[l],没有例外,如“肉”读为“漏”、“瓤”读作“狼”、“饶”读为“劳”、“让”读为“浪”、“扰”读为“老”、“乳”读为“鲁”。
第三,普通话中的舌尖前音与开口呼、合口呼相拼时系统地读作齿间音,和齐齿呼、撮口呼相拼时不变。
第四,[l]声母在止摄日母字“二、儿、耳、日、如”等音节中舌位稍靠后,且时值较长,尾音轻轻带出元音[?]。①该音节发音较为特殊,先发一个边音本音,然后舌尖离开上颚,发一个舌尖略起作用且舌位较高的元音。这个元音实际音值,在舌位上比中元音[?]要高,却又达不到。详见张树铮:《寿光方言志》,北京:语文出版社,1995年,第25页。大桓台村[l]声母的范围大于普通话,因为它包含了普通话中全部[l、?]母字及er韵零声母字。
第五,[n]与开口呼、合口呼两韵母拼合时为舌尖中音[n],与齐齿呼、撮口呼韵母拼合时颚化作用明显,读为舌面前音[?],呈现互补性分布。
第六,普通话中以a、o、e开头的零声母字在大桓台话里读为[?]声母,如“俺、鏊、欧、恩”;u开头为零声母,读作较弱的唇齿摩擦音[v],如“窝、王、万、弯”,但是在“屋、五、务”等u音节不读。因为大桓话多出了[?]声母,所以零声母字范围比普通话里小得多。
三、大桓台话的韵母状况
(一)韵母(38个)


①同上注。本文遵从张树铮《寿光方言志》的意见,记该韵母为[i]。
(二)韵母特点
第二,分类较细。普通话[ie]韵字,大桓台话有的读[i?],如“姐、且、写、爹、爷、谢、结”等;有的读[i?],如“阶、街、械、鞋、蟹”等。普通话[?]韵字,大桓台话中有的读[?],如“这、车、社”等;有的读[u?],如“饿”读为“握”、“个”读为“过”、“哥”读为“锅”、“课”读为“阔”、“贺”读为“货”同音等。也即中古音果摄一等开口、合口两类字普通话不同韵。第三,单韵母较多。普通话复合二元音韵母[ai、ao],大桓台话读为单韵母[?、?],相应地,普通话三合元音韵母[uai、iao],大桓台话发音为二合元音韵母[u?、i?];普通话前鼻韵母[an、ian、uan、yan、?n、in、u?n、yn],大桓台话读音为鼻化单韵母
第四,普通话部分[ia]韵字如“崖、涯”等和[ai]韵字如“矮、挨”等,大桓台话也读[i?]。
第五,大桓台话[ei]韵母字比普通话多,除普通话[ei]韵字外,还包括一部分[ai、e、o]等韵母的字,如“白、百、麦、塞、摘、拆,德、则、测、色、格、客、伯、迫、陌、墨”等。
第六,大桓台话缺少普通话的卷舌韵母?r,普通话里由er韵母形成的零声母字如“二、耳、尔、儿、饵”等在大桓台话中读成了[l]声母字,其韵母变成了轻短的央元音[?]。
四、大桓台话的声调状况
(一)声调(4个)
阴平 213诗梯居衣威灯蒸一阳平53 时题渠移围棉灵石笛局白舌猫
上声55 使体举椅伟等领堵委免老有妻假放假国福媳节识滴秃职
去声31 是替巨意位凳令灭岳日入月
(二)声调特点
大桓台话与普通话声调的调类相同,都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种类型,但调值都不同。第一,阴平为低降升调,曲折中前降不太明显,调值为213;
第二,阳平为高降调,调值为53;
第三,上声为高平调,时值较短,尾音稍上扬,调值记为55;
第四,去声为低降调,调值为31。
一般地说,山东话和北京话的声韵调的对应关系相当齐整,①李荣:《〈山东省方言志丛书〉序》//张树铮:《寿光方言志》,语文出版社,1995年。大桓台话也不例外。值得注意的是,古清声母的入声字,普通话分读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声,而大桓台话中单字一般读上声,少数读为阴平,如“识屎滴底土秃职”等;全浊声母入声字归入阳平,如“石笛局白舌”等;次浊入归到去声中,如“灭日入月”等。在和轻声字连读时变读为上声,与广饶音系大都读为阴平②山东省广饶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广饶县志》第33编《方言》(第1版),中华书局,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志丛书)。不同。如“谷(子)≠鼓(吹)”“谷子=鼓子(盛水的塑料工具)”,这是大桓台村音系较为显著的声调特征,体现出来山东话自东莱片到西齐片自南往北、自东而西过渡的特点,也反映出来胶辽官话向冀鲁官话边缘区域的演变特征。
五、大桓台话的文白异读
大桓台话中偶尔也见到文白异读现象,但情况不太多,如:“角”字,在口语中多读为,如“墙角”“牛角”之类,而在“直角”“三角”“角度”中读作;还有垄()、懂()、劈()、横()、暖()、虹()、放()等。随着经贸交流、人员流动的空前频繁,普通话推广使用领域极度扩大,大桓台话不可避免地因年龄的差异,出现了新的文白异读现象,主要表现在某些字的语域选择上,如国(kuei55-ku?55)家、或(xuei55-xu?55)者、百(pei55-pai55)、麦(mei31-mai31)之类。
六、语流音变
(一)连读变调
大桓台话里双音节词连读时声调常常和单字调不同,变调时都是前一音节发生较明显的变化。当后一音节是轻声时变化更加明显,所有调类在轻声面前都会发生变化,轻声音节音长比较短,调值也不固定,其音高取决于前一音节的调值。与普通话中不同的是,大桓台话中读轻声词的范围要比普通话中大得多。详见下表1。
表1 大桓台话两字连读变调表
大桓台话里双音节词语声调搭配关系共20种,变调和不变调现象各有10种。方言调查中对轻声的处理,不能仅仅停留在“轻声”两个字的模糊描写上,应该根据语境语流标识出轻声的实际音值来。大桓台话变调中出现的新调值是24、212、21、44,具体而言之:
第一,前一音节为阴平时,在阴平、去声前变为24,在阳平、上声前变为212,在轻声前变为21;
第二,前一音节为阳平时,在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前不变调,在轻声前变为44;
第三,前一音节为上声时,在阴平、阳平、去声前不变调,在上声前变为53,在轻声前变为曲折的212;
第四,前一音节为去声时,在阴平、阳平、上声前不变调,在去声前变为24,在轻声前变为55。
(二)韵母儿化

表2 大桓台话儿化韵表
与普通话中韵母儿化后归并为十大类二十五小类不同①鲁允中:《轻声与儿化》,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95-105页。,大桓台话儿化韵系统大为简化。依据韵母儿化时引起音变的“可共存发音的同时性”①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吕叔湘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32-33页。原则,从儿化对韵母结构影响来看,大桓话16个儿化韵分为两类:
第一类,不改变原韵母结构,即原韵母可以与卷舌同时共存的,有[ɑ、?、?、?、ou、iɑ、i?、i?、i?、iou、u、uɑ、u?、u?、y?、y?]计16个韵母。
第二类,必须得改变韵母结构才能卷舌儿化的,包括五种情况:
其一,舌尖单元音韵母[?、?],发音时舌尖不能翘起,所以不能与卷舌同时存在,儿化时用央元音[?]代替原韵母[?、?]成[?r]。
其二,[i、y]为高元音韵母,发音时舌面前部是平的,与卷舌要求冲突,儿化时需附加上央元音[?]卷舌,成为[i?r][y?r]。
其三,韵尾是[-i、-?]的,前高元音[i]发音时舌面是平的,[?]发音时舌根抵住后腭、主元音不能发声,均与卷舌要求冲突,原韵母不能无条件地与卷舌同现,所以只能丢掉韵尾,主要元音才能儿化,如[ei、uei、ɑ?、iɑ?、uɑ?、??、i?、u??、u?]共9个。
其四,鼻化韵韵母发音时带有鼻化色彩,与卷舌不能同现,丢掉鼻化才能儿化,如共8个。
另外,[l]声母字儿化时,声母变为?,某些齐撮二呼韵母字变为相应开合二呼韵母,如“小刘儿[liou53→]”,与“小楼儿[]”同音;“脸儿”等,但只见于老派口中。
七、结语
就所调查单字音系及语流音变中体现出来的语音特点来看,大桓台话属于山东话中东区东潍片和西区西齐片②钱曾怡,蔡凤书:《山东地区的龙山文化与山东方言分区》,《中国语文》,2002年第2期,第142-148页。的过渡区域,体现出山东省境内胶辽官话沿陆地往北与冀鲁官话逐渐接触、融合的特点。附注:该文初稿曾于“第八届汉语官话方言研讨会”(渤海大学2016年6月)上宣读,先后承蒙钱曾怡先生、张树铮先生教诲,于此谨致谢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