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一云思
主页海天散文文化苦旅
文章内容页

欧洲城堡前的沉思

  • 作者: 朝望
  • 来源: 归一文学
  • 发表于2007-03-21
  • 热度96976
  •     “总的来说,从远处看,这座城堡所呈现出的形象正如K预料中的样子。它既不是一座古老的骑士要塞,也不是一座新建的华丽建筑,而是一片扩展开的建筑群,由许许多多紧紧挨在一起的低矮房屋组成,其中有几座是两层的。人们要是不知道这是座城堡,那就会以为它是个普通的小城。” 以上是奥地利作家卡夫卡的小说《城堡》中一段关于城堡的描述。小说内容主要是讲述主人公K奔波得筋疲力竭,至死也未能进入城堡。故事情节与钱钟书的小说《围城》有些相似,也就是城外的人一直想冲到城里边去一样。也许是自己喜欢这种故事情节,当每每光顾到城堡时就有一种像K一样的心情,想冲到里头看看。虽然在售票口前面对昂贵的门票,心里盘算着汇率而有片刻的踌躇不决,但是城堡的建筑和弯曲的走廊总是诱惑着我的每根神经,一定冲进去看看的想法是不可动摇的。在欧洲我把光顾城堡成为了我一个重要内容。
     
        城堡的英文是Castle。Castle这个词由于出现频率高,各国的游客都重复着这个词,我也就记住了Castle。记得2000年到德国第一次看城堡时,就开始熟悉Castle这个词了。现在几乎所有的旅游团到欧洲旅游,都要安排参观城堡。在德国还有专门的城堡浪漫之旅。我想除了城堡是欧洲中世纪建筑的标志外,它主要体现了欧洲中世纪的文化。从九世纪开始,城堡出现在欧洲各地。当然最早是属于国王和贵族的,早期的城堡类型被称作“土堆与板筑” ,现在我们基本已经看不到了。公元十一世纪开始,以石头代替泥土和木材来建筑城堡,发展成为箭塔或要塞,最典型当是英国伦敦的伦敦塔了。
     
        在伦敦要看的景点和博物馆太多,虽然时差还没有调整过来,为了一周紧凑的时间,参观伦敦塔成了我们的首选。我们全家在到达伦敦的第二天,沿泰晤士河时游览时,特意留出时间参观了这个皇家宫殿。伦敦塔从外型看,有四个突出的箭塔和伸展出来的方型城墙,很容易让人想起专制王朝时期的中世纪。馆内陈列出的战士的盔甲则足以让现代人感到敬畏。皇权和专制又一次呈现在了我的眼前。后来我发现,在英国的许多城市,都有类似王子街 (Prince street) 和女王街 (Queen street),大学也有皇家学院 (Royal College),国王大学(King College) 等,因此遥远的皇权让我处处感受到与我们的距离是这么的近。
     
        除了伦敦塔,在苏格兰的海滨城市阿伯丁(Aberdeen)的郊外也有一个十二世纪建造的城堡-Dunnoltar Castle。一个晴朗的下午,阿伯丁大学John教授驱车把我们全家带到这个已经残旧的方型的城堡前。城堡坐落在海边的岩石上,岩石峭壁上的城堡让人感到有些凄美的壮观。阵阵海浪拍打着岸边的岩石,成群的海鸟在空中盘旋。海鸟的鸣叫声与城堡为伴,似乎夜晚整个城堡就是海鸟的演唱会的舞台。实际上,由于在城堡落脚比较安全,鸟儿们白天在草地和大海里寻找食物,晚上就栖息在城堡周围的岩石峭壁上。在来城堡的路上,教授就给我们介绍了这个城堡的一些历史。他告诉我们城堡有些残旧,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也就《王子复仇记》)第一版的电影外景地就是在这个城堡拍摄的。我的英语水平只能听懂一些最普通的单词,但是莎士比亚这个特有的发音让我立刻猜到是莎士比亚了,于是我也一语惊人地用英语冒出了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中最著名的话语:“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a question ”。教授立刻对我竖起了大拇指,因为我基本上与教授的交谈只能说几个关键词,成句的英语很少能出口,所以突然冒出一句名言,也让阿伯丁的大学教授吃了一惊。教授说:“to be or not to be是一个哲学问题,就是中文的‘是和不是。’”当我告诉他中国的朱生濠先生翻译为:“是生存还是毁灭”时,教授似乎不太赞同这个结果,他说有很多情况是To be or not to be, 不只局限在生存和死亡上。在这个残缺断臂的城堡前,我们探讨了许久,也就是在这里教授给我讲了一些关于从鸟类飞翔状态判断年龄的方法,以及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发生在阿伯丁和城堡周边的一些事情。诸如阿伯丁在二战期间曾是诺曼底登陆前训练的所在地,同时在残旧的城堡的不远处有一个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圆形纪念碑。此情此景我感到我真的已经从城外冲进了城堡中,就像《围城》里的方鸿渐一样走了进来,中外文化之间交流和探讨似乎就是在世界文化遗产的共鸣之下,彼此间没有了围墙。
     
        圆形的城堡是在十字军东侵之后出现的,是由于方形箭塔的角落会很容易受到夹击,使整个箭塔极易受创,而圆形的箭塔则更具有抵抗力,于是现在我们到欧洲基本上看到的是圆形城堡为多。我看到的最典型是苏格兰首府爱丁堡(Edingburgh) (这个词发音有些怪)的城堡,它坐落在爱丁堡城的最高处,站在城堡的上能眺望到对面山上的希腊建筑,可以俯瞰整个街区,有点 “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市区的王子街、火车站、Jeniffer 购物中心、苏格兰艺术博物馆、皇家一英里(Royal mile)等等尽收眼底。在这个城堡里有苏格兰战争博物馆、苏格兰王室博物馆(有珍贵的皇冠、宝剑、皇杖等)以及监狱博物馆等。我在整个参观过程中,发现城堡内部结构与外型一样都是圆形,它让我想起了书本上的亚瑟王,圆桌骑士团的首领并且成为欧洲骑士的偶像,他所提倡的平等思想在英国发扬光大,而圆桌的形式也一直流传至今,联合国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甚至现在的欧洲议会也都是沿用了这种方式。圆形的城堡让欧洲人知道了彼此的尊重,甚至中世纪的教堂也采用了圆形来建造,如意大利的罗马大教堂和坐落在英国伦敦的圣保罗大教堂等。
     
        当然欧洲所有的城堡都具备攻坚和防御功能,每个城堡都有投石机、冲撞车、炮筒和云梯等,从这些武器装备中也能体会到欧洲的战争当时是如此的频繁,也就是王室与贵族之间的斗争让欧洲有这么许的小国家林立。在政治上联邦制度就在欧洲逐渐建立起来,东西方的政治意识在这里就有所不同了,于是民主也就有了不同的含义。
     
        欧洲的城堡不管是方形还是圆形,我走进了西方文化之中,我尽最大的能力来诠释它的内涵,去读懂的哲理。我感到我比卡夫卡的小说《城堡》中的人物K更幸运,他不仅耗尽全力,就是装扮成土地测量员也没有实现进入城堡的梦想。我猜想卡夫卡就是想通过这样的描写,让读者体会欧洲的官僚机构是如何呆般和冷酷对待平民。卡夫卡对城堡的诠释与我在欧洲对城堡的感受不同,这是我的幸运,正是这份幸运让我对欧洲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因此我的视野也比以前开阔了许多,于是关于一些西方的言论也能读懂了一些。看看,我长见识了吧。站起身来,推开窗户,看看蓝天,空气新鲜,鲜花一片,生活原来是这样美好,好好享受吧。

      本文标题:欧洲城堡前的沉思

      本文链接:https://www.99guiyi.com/content/37805.html

      • 评论
      0条评论
      • 最新评论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归一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