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一云思
主页诗词歌赋现代诗歌
文章内容页

我们的青葱岁月

  • 作者: 诗歌月刊
  • 来源: 归一文学
  • 发表于2023-11-09
  • 热度22690
  •   李鲁平 姜红伟
      问:有人说20世纪80年代是中国大学生诗歌的
      黄金时代,您认同这个观点吗?
      答:我同意这个观点,这也是我个人的看法。应
      该说,不仅是大学生诗歌的黄金时代,也是更广泛意
      义上的,比如中国当代诗歌的黄金时代。
      问:请简要介绍一下您投身20世纪80年代大学
      生诗歌运动的“革命生涯”。
      答:我大约1983年开始系统的阅读。当时的精神
      状态可谓“如饥似渴”,不仅仅是诗歌,只要是能接
      触到的文学书籍、杂志都读。我上大学读的是政治系,
      因此,我的这些阅读是“不务正业”,有一次上“共运史”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这门课,因为不听讲、阅读
      文学书籍被老师当场抓住,还没收了书。当然,在这
      些疯狂的阅读中,不少是诗歌。1984年,我们每天要
      经过的食堂和开水房的墙上,有很多文学墙报,诗歌、
      散文都有。那时,我很羡慕高年级学长们的才华,不
      仅诗文写的好,毛笔字也写的好。那些学长都是79、
      80、81级的。我梦想我的诗歌或者散文有一天也会被
      抄写并贴在墙上,当然没有实现,因为后来我们自己
      办杂志了,不需要墙报了。
      1985年,我在当时的《武汉青年报》副刊上发表
      了第一首诗歌,责任编辑是现在著名作家邓一光。大
      学期间,在《长江文艺》《湖南文学》《绿风》《武
      汉晚报》《长江日报》《湖北青年》等报刊发表过诗歌。
      曾经获得首届武汉地区高校征文比赛一等奖(组诗《火
      把节》),这个征文活动的评选委员会主任是骆文,
      副主任委员是当时的华师校长王庆生和著名诗人曾卓。
      曾经获得过第二届武汉地区高校一二·九诗歌大赛创
      作一等奖(《淘金的传说》),第二届武汉地区高校
      五四金杯诗赛一等奖,第二届武汉地区青年诗赛三等
      奖,华中师大首届作文竞赛一等奖。湖北省大学生科
      研成果评比三等奖(1986年度)、一等奖(1987年度)。
      问:参与20世纪80年代大学生诗歌运动,您有
      过狂热的表现吗?
      答:狂热谈不上,当然很多课没有上,都花在阅读、
      创作、活动上了。经常从一个学校赶到另一个学校去
      参加各种活动,那时的城市交通不发达,但一群年轻
      人乐此不疲,现在想起来,不可想象。在那些日子里,
      也经常在校外寄宿。记得有一次到武汉师范学院参加
      朱江组织的一个诗歌活动,几十个人就在教室里把桌
      子拼起来喝酒、吃饭,晚上朱江再把从各个学校来的
      朋友分散安排到很多寝室去住宿,都是临时凑合挤一
      夜。回想起来,那么多人吃饭的饭菜票朱江从哪里弄
      来的?如果我们把他一个月的生活费吃了,后来朱江
      自己怎么吃饭呢?当时想都没想过。这种情况在那时
      很普遍。经常有其它学校的诗友来了,来了就得吃饭,
      晚上就得住。很多人当然免不了经常找别人借饭菜票。
      问:当年您创作的那首《淘金的传说》很有影响,
      能否谈谈这首诗的创作、发表过程?
      答:我的家乡在长江中的一个岛屿上,冲积洲,
      这个地方历史上的经济生活并不是种植,而是以船为
      依靠,或运输或捕鱼或淘金。我很小就听父亲讲述淘
      金的故事。我上大学前,到父亲淘金的地方看过一次。
      看他们如何在沙里淘出金沙,然后用硼砂等把金子析
      出,最后装在一个小玻璃瓶里拿到银行去卖。那种生
      活很艰苦的,因为是在冬天江水退去之后,在凛冽的
      寒风中进行的,水是冷的、空气也是冷的。这种传统
      的方式沿袭已久,但效率并不高,今天很多人都改为
      用挖沙或挖石船来进行,效率很高。当然也只有在这
      种原始的方式和严酷的环境中,你才能感觉出父亲的
      伟大,才能与不曾谋面的祖先对话。《淘金的传说》
      适合朗诵,在当时很感人,因为那个时代的很多父亲
      都是如此,他们的身上有着这个民族的优秀传统,卑微、
      贫穷但坚韧、不屈。这首诗虽然很长,但在武汉地区
      高校一二·九诗歌大赛获奖之后,邓一光建议我作了
      删节,并发表在他编辑的《武汉青年报》副刊上。
      问:在大学期间,您参加或者创办过诗歌社团或
      文学社团吗?担任过什么角色?参加或举办过哪些诗
      歌活动?
      答:1980年代,华中师大有一个桂子山诗社,我
      在1985年成为这个诗社的第二任社长。桂子山诗社是
      当时武汉地区比较有影响的诗歌社团。武汉地区高校
      一二·九诗歌大赛就是这个诗社创办的。1985年举办
      第一届武汉地区一二·九诗歌大赛,此后每年一届,
      我在华师读本科期间参与组织了第一、第二、第三届。
      这个活动,不仅吸引了武汉地区高校的诗歌社团和校
      园诗歌爱好者,也常有武汉以外的高校诗歌或文学社
      团参加。大赛对创作和朗诵都进行评奖,因此评委既
      有诗人也有播音或主持人。多年后,这个诗赛被共青
      团湖北省委作为湖北大学生纪念一二·九的重要品牌
      活动,直到今天,这个活动依然在坚持。在那些年,
      湖北的广播电视战线从这个活动中挑选了许多播音员、
      主持人。武汉大学每年在樱花盛开的季节组织一场樱
      花诗会,武汉地区的诗歌社团也积极参加。
      问:您参与创办过诗歌报刊吗?编印或出版过诗
      集吗?
      答:桂子山诗社并没有刊物,我毕业前,我们编
      辑过几期打印的刊物,但华中师大有一个很有影响的
      文学刊物,即《摇篮》文学季刊。我担任过这个刊物
      的副主编。这个刊物是校团委提供经费并主管,在武
      汉地区乃至全国高校都很有影响。1986年我与华中师
      大的校园诗人易建新出版了一部诗歌合集《那一年深
      秋》,前半部是我的诗歌,后半部是易建新的诗歌,
      当时的著名诗人刘益善为我们写序,这是刘益善先生
      所写的第一个序言。虽然是内部出版,但对我们而言,
      依然很重要。
      问:当年各大高校经常举办诗歌朗诵会,给您留
      下最深印象的诗会是哪几次?
      答:我印象深刻的有1985年武大的樱花诗会,因
      为马竹在诗会上朗诵了他的《南方的爱》,这首诗的
      名字后来被作为他的诗集的名字。对1985年在华师举
      办的一二·九诗歌大赛当然也印象深刻,因为我的《淘
      金的传说》获得一等奖。在武汉体育学院举办的五四
      金杯诗赛,我也记忆深刻,活动的策划者邱江波当时
      是武汉体院的诗社社长,他后来分配到武汉大学办校
      报。在校园外,我们参加过一次在武汉的琴台文化宫
      举办的武汉地区青年诗歌朗诵会,这个活动我与马竹
      负责一些具体的事情。
      问:上世纪80年代大学生诗人们最热衷的一件事
      是诗歌大串联,您去过哪些高校?和哪些高校的大学
      生诗人来往比较密切?
      答:当时,我与武汉大学的马竹、武汉师范学院
      的朱江、武汉水运工程学院的胡玥、华中工学院的熊红、
      中南民族学院的杨彬等交往多一点,外地的高校没有
      去走动,但有些有书信往来。
      问:当年的大学生诗人们最喜欢书信往来,形成
      一种很深的“信关系”,您和哪些诗人书信比较频繁?
      在收到的读者来信中有情书吗?发生过浪漫的故事
      吗?
      答:没有浪漫的故事,也许有,但不记得了,我
      记得当时的书信大多谈的是各自的活动和自办刊物以
      及诗集销售。
      问:在您印象中,您认为当年影响比较大、成就
      比较突出的大学生诗人有哪些?
      答:当年的校园诗人,我至今还记忆清晰的有苏
      历铭、程宝林、王家新、马竹、熊红、鄢元平、舟恒划。
      问:当年大学生诗人们喜欢交换各种学生诗歌报
      刊、油印诗集,对此,您还有印象吗?
      答:外地很多记不得了,只记得《未名湖》,武
      汉的记得《开拓》《珞珈诗刊》等。
      问:您如何看待上世纪80年代大学生诗歌运动的
      意义和价值?
      答:可以说我们这一代人都打上了1980年代校园
      诗歌的印记。这场运动培养了许多诗人,为新时期文
      学尤其是诗歌的发展贡献了新鲜血液,更重要的是熏
      陶和培育了一代文化人。他们中的很多或许后来没有
      从事文学,也不再写诗,但经历了这场诗歌运动的与
      没有经历的,无疑有很大的不同。诗歌对一个人的影响,
      特别是对青年的影响是巨大的。一个人的青年时代读
      什么、写什么,对他此后的人生面貌和精神面貌起着
      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很庆幸经历了中国诗歌的一次青
      春绽放。当年的那些人今天都五十左右,他们在这个
      社会所承担的、所彰显的、所坚守的……我们都看得见。
      由此,可以想见那一场诗歌运动的意义,它远远超出
      了文学的边界。
      问:回顾20世纪80年代大学生诗歌运动,您最
      大的收获是什么?最美好的回忆是什么?
      答:说细节,收获有,学会了办杂志、报纸(当
      时的报刊排版是需要先在版样纸上画版的,我就是那
      时学会的),学会了各种活动的组织,开阔了视野,
      社交范围超越了自己身处的系、学校(要知道当时没
      有现代通讯和社交手段,比如手机、微博、微信、电
      子邮箱、腾讯QQ,等等)。最大的收获是对文学有了
      比较全面的了解,对创作有了一定的体会,这些各方
      面的历练是至关重要和宝贵的,今天的大学生很难体
      会和想象,也不可能像我们那样去经历了。
      问:目前,诗坛上有这样一种观点,认为20世纪
      80年
      答:代大学生诗歌运动是继朦胧诗运动之后、第
      三代诗歌运动之前的一场重要的诗歌运动,您认为呢?
      我认为怎么说这场诗歌运动都不过分。它毕竟影
      响了一代人并为中国当代文学培养了一代人。此后虽
      然也有不少诗歌运动,但其影响的范围和深度不能与
      1980年代大学生诗歌运动相比。这其中有很多因素,
      有大学自身的氛围,那时的大学教育比现在要好,他
      们受到的良好教育是今天的大学生无法想象的,是真
      正的高等教育;也有社会的原因,整个社会处于改革
      开放初期和思想启蒙时期;也有这一代学生自身的因
      素,他们大都是60后,经历过文革末期,在1970年
      代末恢复全国高考后,又迎来一个全民族重视知识和
      文化的时期,严格地说,1980年代这批大学生才算得
      上真正的“天之骄子”,只要看看那个时代的大学录
      取率就知道了。这些因素决定了这一代学生的学养、
      素养、境界。
      问:能否谈谈您的近况?
      答:我在1990年代就开始写小说,后来转写评论,
      目前业余主要是评论创作,偶尔写散文或者诗歌。在
      武汉市文联,我的主要工作是武汉作家协会的日常工
      作,也兼《芳草》文学杂志的副主编以及武汉市文学
      艺术理论研究所的法人。

      诗歌月刊 2016年9期

      本文标题:我们的青葱岁月

      本文链接:https://www.99guiyi.com/content/463166.html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归一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