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一云思
主页网络文摘美文
文章内容页

《走一步,再走一步》说课稿(七年级上册)

  • 作者: 北极光
  • 来源: 归一文学
  • 发表于2023-11-09
  • 热度19924
  •   文/何炳来
      《走一步,再走一步》说课稿(七年级上册)
      文/何炳来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学生的达成目标,课后的延伸拓展这三方面进行设计。本课分为三大板块:一说教学设想;二说教学流程;三说板书设计。

    一、说教学设想

    (一)教学设想概述
      (1)把握教材特点,理解课文编排目的。这篇课文是美国作家莫顿·亨特写的童年时一次“脱险”的经历,其中蕴含着生活哲理。课文给学生的启示:人生道路上常常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但最大的困难,只要我们能走一步,再走一步,就能将困难化解成一个个小的困难,最终能战胜困难。本课的目的是引导学生面对生活中的困境,要树立信心和勇气,走出困境,战胜自我。
      (2)根据学生的现状,培养自读能力。作为一篇学读课文,教会学生读书,掌握学习的方法是最主要的。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缺少生活的阅历,对故事中蕴含的哲理不一定能够领悟,教师要多点拨、引导,让学生逐步领悟课文中的人生哲理。
      (3)与学生共同对话,探讨人生的哲理。因为本文就是通过作者在童年时爬悬崖的一次感受,在今后的人生旅途中遇到困难,就应该在悬崖上走下一样:“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文字材料,不同的人生体验,共同探讨人生的哲理。
      (4)在自读中感知,在合作中领悟;在探究中启迪,在实践中运用。通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阅读、讨论、探究这篇课文蕴含的人生哲理,并且在具体的语言教学环境中,培养学生说与写的能力,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感悟课文的深刻内涵。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诵读课文,复述故事,深刻领悟“走一步,再走一步”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2)教学难点: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从一件事中领悟人生的哲理。

    二、说教学流程

    (一)课前导入
      创设情景,和学生共同走进美国作家莫顿·亨特的回忆中。
      (二)自主阅读课文
      整体感知课文,复述课文的主要故事情节。
      (1)学生先朗读一遍课文,再默读一遍课文。
      (2)学生复述故事。
      ①照原文顺序复述。
      ②创造性的复述。
      这个环节既是知识转化为能力,书面语言转化为口头语言的训练,又是对课文整体感知的一个语文实践活动。
      复述故事,可以让几位学生在全班复述。这既是体现培养学生对文本整体感知,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又是学生对文本解读的多元性,阅读的多元性得到体现。
      (三)默读,共同探讨文本中所蕴含的哲理
      关注文本中“我”爬悬崖的动作描写,心理活动描写和父亲鼓励“我”“走一步,再走一步”具体动作化的语言。
      在感知全篇课文的故事情节时,还要通过这个故事情节领悟所蕴含的哲理。
      (1)学生分角色朗读“我”爬悬崖的经历。
      (2)教师用板书的形式进行归纳。
      ①悬崖的高、险:悬崖耸立,垂直的峭壁,大约二十来米高,高不可攀的险峰。
      ②“我”的身体状况:八年来一直有病,瘦骨嶙峋。
      ③爬悬崖的心理感受和动作描写:咚咚直跳,蹲,心惊肉跳,几乎晕倒,软弱地哀求,头晕目眩,啜泣。
      ④环境描写:暮色开始四合,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暗。
      ⑤父亲的语言:“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
      其次,尽情地放松读。教师利用阅读课,引导学生尽情地放松地阅读,不要给学生任何心理暗示,然后再让学生用聊自己的读书心得。不管是具体内容,还是情感体验,或者是人物形象,文字语言特点等,学生畅所欲言,不受限制,完整的表达出自己心中所思所想,如果有不同的见解,也可以交流切磋。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踊跃发言,尽量让课堂气氛轻松,学生讨论的过程又是加深印象的过程。
      (3)分组阅读讨论(结合课文后的研讨与练习):①作者描写悬崖及“我”眼中的悬崖是怎样的?②作品中的“我”是一个什么样的“我”,在爬悬崖中的表情及动作说明了什么?③父亲在文中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第3题让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
      (4)将课文后的第二题改为下面的内容:①父亲来到悬崖下,看到“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有几种救我脱险的方法?为什么文中父亲的做法让作者永远忘不了?②假若是“我”的妈妈来救我,她又会怎样做?
      (5)教师、学生共同讨论,解答问题。
      参考:
      对第一个问题的讨论,至少有三种情形:一是父亲直接爬上去把我救下来。二是先把我骂一顿,然后才救我。三是如文中父亲那样,让我自己下来。
      第一种,我虽然被救下来,但我可能还会如从前那样胆小;第二种,虽然会被父亲救下来,但我的心里会有抹不去的阴影;第三种,我可能会摔伤(对三种救法的后果,让学生发表意见)。
      重点引导学生分析第三种方法对我一生产生的影响。要求学生结合课文进行分析,分析父亲是如何一步一步地引导我从“恐惧和疲乏”到“顿时有了信心”,“信心大增”至“产生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进而引导学生分析“我”的独自脱险为什么成了“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对第三种救法的讨论还触及到中美两个国家家庭教育的差异。
      对第二个问题的讨论要有深度。要求学生结合文中写妈妈的相应段落(第四自然段)来讨论。学生的讨论具有开放性。一是分析第四自然段中的几个重点词语。如“一直”,“牢记”,“叫我”,“不要冒险的训诫”等,由此推断出母亲后来的表现。二是提出一种假设让学生来发表意见:“假如你是文中我的妈妈”你会怎样做?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作为男人的父亲和作为女人的母亲在处理这件事上,可能有所不同;中国孩子的父母与美国孩子的父母在处理同一件事,方法也不尽相同。这些不同的做法,对我产生很多不同的后果。
      学生在这些讨论中,更进一步认识到“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生活哲理,还对父母在我成长中所起的作用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
      (四)课后拓展。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叙写一则遇到一次困难,如何克服困难的短文。
      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是体现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以读带写,以写带读。这篇课文从故事的叙述,到揭示蕴含哲理的过程,对学生的写作有很大的借鉴作用。

    三、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的目的,其作用主要是架起了作者写作思路,教师教学思路,学生学习思路的桥梁,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学习欲望。
      附板书设计:
      “走一步,再走一步”
      读:“我”的一次脱险经历,“我”瘦骨嶙峋,怕,嘲笑,恐惧。
      悟:人生中的困难,应该怎样对待——“走一步,再走一步”,再大的困难也可以转化成小困难,并且能够克服困难。
      写:遇到的一次困难,是怎样处理的?从中感悟到什么?
      (作者单位:浙江省桐庐县分水初中教育集团玉华校区)

      北极光 2016年8期

      本文标题:《走一步,再走一步》说课稿(七年级上册)

      本文链接:https://www.99guiyi.com/content/471135.html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归一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