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一云思
主页网络文摘美文
文章内容页

说香港

  • 作者: 读者
  • 来源: 归一文学
  • 发表于2023-11-09
  • 热度8650
  •   王小妮

      该怎样描述香港才更贴切?

      这个问题我想了很久,看过一些回忆录,去过历史博物馆,问过一些有经历的人。

      有个有趣的角度,从香港人口变迁的数据来看:

      1841年,估计全港有7000人。

      1845年,有了最早的人口统计,香港人口23817人。

      1861年有119321人。

      这一段时间的人口剧增,和太平天国起义、内地战乱、难民拥入有关。

      1900年义和团运动,随后军阀内战,香港人口增加到20万。

      抗战开始,1938年日军占领了广州,大量逃难者拥入香港,人口激增到160万。

      而1941年香港也沦陷,港人又逃向内地,二战结束的1945年,香港的人口只有60万。

      随后不到5年,到1950年,香港人口达到了236万,几乎激增3倍。

      在内地饥荒四起的1960年,香港人口有301万。

      过了不到20年,1979年,香港人口达到500万,其中39%是20岁以下的青年人。

      这些陡增陡减的数字,背后是一个个人的肉身在流动,几乎都伴随着饥饿、奔跑、恐惧、困苦、匮乏,一个人有一个故事,一万个人就可能讲出一万个故事。

      我想,香港对内地而言,像个荷包,有时候它鼓起来,有时候瘪下去:内地遇到灾难困苦,它会鼓起来,用它狭促的陆地和海域,去容纳那些需要庇护的人;而另一些时候,人们转而去内地或海外讨生活,把它空空瘪瘪地留在海边。对流民,它是一块稳定的福地,鼓鼓瘪瘪、能伸能缩,才是香港岛久远而富有张力的特别功能。

      100多年的时间里,让数以百万计的流民落脚生根,先给他们衣食、淡水和谋生机会,再让他们和他们的后辈能够进学堂读书,成为这片土地的主人,把它擦亮,变成真正的东方明珠。是不是可以说,有了大学的香港似乎不只是荷包,还可以是故乡,是香袋,是锦囊? (潘光贤摘自《作家》2016年第1期,王 原图)

      读者 2016年11期

      本文标题:说香港

      本文链接:https://www.99guiyi.com/content/479559.html

      • 评论
      0条评论
      • 最新评论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归一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