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一云思
主页网络文摘美文
文章内容页

我们为什么结婚

  • 作者: 读者
  • 来源: 归一文学
  • 发表于2023-11-09
  • 热度17769
  •   钱岳 徐蓓

      

    大家真的都结婚了吗



      被长辈逼婚的时候,如果你反问长辈,为什么要结婚呢?他们大多不会给你讲述婚姻的意义,他们会说,因为大家都结婚了呀。

      大家真的都结婚了吗?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从1970年到2010年,30到34岁女性的未婚比例已大大提高。举一个例子来说,1970年,中国台湾地区30到34岁女性中只有2%的人处于未婚状态;到了2010年,这一比例接近40%。1970年,韩国30到34岁女性中大概只有1%的人处于未婚状态;到了2010年,这一比例也提高到接近30%。可见,在东亚国家和地区,女性推迟结婚甚至不结婚的现象已非常普遍。

      中国大陆的情况怎么样呢?1970年,中国大陆30到34岁的女性里只有1%的人处于未婚状态,2010年时这一比例也只有5%左右,说明中国大陆30到34岁女性的未婚比例并不高,和印度尼西亚、印度差不多。

      但是,这个数据是涵盖农村和城市的全国平均数据,像北上广深这样的大城市,未婚女性的比例会高出许多。以北京为例,2010年,在30到34岁的人中,有17%的男性和12%的女性处于未婚状态。

      如果再加上学历条件,那么,2010年,在北京30到34岁有本科或以上学历的人中,有22%的男性和18%的女性处于未婚状态。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里,即使过了30岁,仍有很多人没有结婚。

    为什么许多高学历女性不结婚



      为什么有这么多高学历的女性不结婚呢?

      我们先来看看美国的情况。

      在美国,1970年时,拥有本科和硕士学历的人中,大概有40%是女性、60%是男性,拥有博士学位的人中只有10%是女性。而到了2014年,60%的硕士和本科学位被授予女性,博士学位的获得者中也有超过50%是女性。我们可以看到,美国女性的受教育程度开始反超男性。

      这种变化趋势会导致高学历女性不结婚吗?

      有意思的是,美国的很多研究发现,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女性,她们结婚的可能性反而越大。而且,和我们中国的传统认知不同,在美国,妻子比丈夫学历高的婚配模式越来越普遍。比如,1980年时,有24%的夫妻是丈夫比妻子的学历高,22%的夫妻是妻子比丈夫的学历高,其他是丈夫和妻子的学历相当。而到了2010年,有29%的夫妻是妻子比丈夫学历高,只有15%的夫妻是丈夫比妻子学历高。

      于是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在东亚社会里,女性特别是高学历女性中,有这么多人不结婚呢?

      人口学家在解释这个问题时提到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叫作“婚姻包袱”。这个概念一开始是用来解释日本的婚姻现象的,但是我认为它适用于整个东亚社会。

      “婚姻包袱”主要是指在东亚的传统家庭里,结婚并不是一件小事,而是将很多的事情捆绑在一起,包括结婚、生孩子、养孩子、照顾年迈的父母,所以婚姻就成了一个“包袱”。

      在日本的传统家庭里,女性一旦做出结婚的决定,就被期待着以家庭为重。她们要承担大部分的家务劳动,并且要督促辅导孩子,帮助他们取得学业上的成功,这就意味着她们要放弃自己的事业。

      很多高学历的女性觉得,婚姻对她们来说意味着丧失自我,因此她们选择推迟甚至放弃结婚。

    怎样才能降低离婚的风险



      2017年,我在上海采访了一个36岁的单身女性。她对我说,她的爸爸妈妈已经不逼她结婚了,因为这个世界变化太快,她还没结婚,周围的同龄朋友们已经纷纷离婚了。

      2017年《中国统计年鉴》上的数据显示,中国每年的结婚登记数量从1985年的831万对增加到2016年的1143万对,增加了38%左右。而中国的离婚数量从1985年的46万对增加到2016年的416万对,增加了8倍多。在北京和上海,2016年,一年的离婚数量已经快赶上当年的结婚数量。

      怎样才能降低离婚的风险呢?

      很多研究表明,太年轻的结婚年龄是造成离婚最主要的因素之一。因为年轻人往往对自己认识不足,而且他们往往对自己的另一半以后会变成什么样子有错误的预期。

      研究同时发现,适当地推迟结婚年龄是获得稳定婚姻的一个有效因素。学者认为,那些结婚较晚的人通常比较成熟,他们较少在选择配偶时做出错误判断,并且他们也更能应对婚姻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另外,有研究认为,婚姻的稳定程度在谈恋爱的时候就已显现。

      美国一项持续14年的研究讨论了恋爱时男女双方对爱的程度、结婚可能性的认知分歧与日后他们离婚的关系。专家发现,戀爱时双方相爱的程度差不多,对感情的未来走向有着比较一致的预期,会提高日后婚姻的稳定性。为了达到这个目标,需要男女双方多花时间相处,并且能够坦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通过沟通来维系情感。

      总之,不论是找一个爱你的人,还是找一个你爱的人,都不如男女双方爱得一致。

    如何让婚姻更美满



      如何让婚姻更美满?要讨论这个问题,让我们先来看看婚姻的意义。

      美国社会学家安德鲁·切尔林认为婚姻意义的变化主要经历了以下3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19世纪50年代以前,美国的婚姻以制度化婚姻为主。也就是说,人们只有结了婚才可以生养孩子,未婚生育是不被认可的。

      第二个阶段,从19世纪50年代开始,美国的婚姻逐渐从一种制度化的关系变成一种陪伴式的关系。这个时候,人们强调的是夫妻双方不仅要是彼此的恋人,也应该是彼此最好的朋友。

      第三个阶段,个人化婚姻阶段。随着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她们和男性一样在外工作、赚钱养家,这时,人们对婚姻的满意程度更多取决于自己在婚姻里有没有获得成长。

      在制度化时期,婚姻主要满足的是人们的基本需求,比如提供住所、食物,让我们免受外界的侵害。

      到了陪伴式阶段,由于上述那些基本的需求已经可以在婚姻之外获得,所以夫妻双方更多关注的是那些精神层面的需求,比如爱、被爱、体验浪漫的激情。

      到了个人化婚姻阶段,人们想在婚姻中满足更高层次的需求,比如自我实现、表达自我和获得尊重。

      我们可以借鉴心理学上著名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来解释婚姻现象。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我们可以把婚姻想象成登山。

      如果你登过高山就知道,登得越高,呼吸就越困难,每呼吸一口,你都会感觉氧气在变少。在现代婚姻中也是如此。如果一个妻子对丈夫的要求只是满足她的温饱,那么她的丈夫很容易就能满足她的这种需求。但如果妻子要求丈夫满足她自我实现的需求,这就需要丈夫花很多时间和妻子交流,倾听并帮助她。

      然而,在现代社会里,我们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生孩子、养孩子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夫妻双方甚至很少有时间在一起。于是,一方面我们对婚姻的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我们没有时间和伴侣交流。这就像爬山,本来登到山顶已经是一件很难的事情,而越来越稀薄的空气更让我们难以呼吸,所以我们在婚姻里常常会有一种窒息的感觉。

      那么,怎样才能减少这种婚姻中的窒息感呢?

      2018年情人节时,美国著名婚姻研究专家斯泰芬尼·库茨在《纽约时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叫作《如何让婚姻更美满?像一个单身人士一样生活》。她在文章里写道:随着人们推迟结婚、离婚率增高,还有平均寿命的延长,我们有越来越多的时间是在婚姻之外度过的,所以我们应该学习如何经营自己的单身生活。这种技能不仅有益于那些没有结婚的人,它对婚内人士维持亲密关系也非常有益。

      为什么这样说呢?有研究显示,很多人离婚或丧偶之后觉得到了世界末日,其实他们的很多问题并非因婚姻结束而产生,而是因为他们曾过度地依赖自己的配偶,于是失去了自己的朋友圈子,甚至失去了自力更生的能力。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对配偶的期待和要求太高了,总是希望另一半可以满足自己所有的需求,但其实,“你是我的一切”并不是幸福婚姻的最佳配方。

      这里说的“像单身一样生活”,并不是要我们过一种与世隔绝的生活,而是说我们应该学会享受独处的时光,能够和那些与你互相帮助、沟通、理解的人建立紧密的朋友关系。这会让你和你的配偶,甚至朋友们都从中受益。

      (八 齐摘自《解放日报》2018年7月13日,喻 梁图)

      读者 2018年19期

      本文标题:我们为什么结婚

      本文链接:https://www.99guiyi.com/content/482862.html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归一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