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一云思
主页网络文摘美文
文章内容页

城市的幸事

  • 作者: 读者
  • 来源: 归一文学
  • 发表于2023-11-09
  • 热度14167
  •   ☉蒋 韵

      去年秋天,我到老师尤敏先生家做客,她请我喝西湖藕粉,吃黄桥小烧饼。因为她刚从苏州、杭州和南京转了一圈回来,又因为她本是苏州人,向来喜欢江南点心。西湖藕粉端上来,一股桂花香扑鼻而来。先生说:“是新鲜的桂花糖,从杭州带回来的。刚买来时,香得不得了,这一路走回来,香味已经淡多了。”

      我听得出话中怀乡的那点儿惆怅。至于桂花糖,久居黄土高原的我实在没有多少资格去说三道四。我又曾见过几棵桂花树呢?但我知道在我老师的家乡,在江南,尤其是在昔日的江南,做桂花糖也算是三秋的盛事胜景之一吧。

      我很喜欢到老师家做客,这怕也是其中的一个原因。在老师这里,常能遇见意外之喜。比如这样一小碗西湖藕粉,比如这应时应景的新鲜桂花糖,东西也许并不值钱,难得的是“应时应景”这四个字。在暮秋的北地,想起斜阳中的满觉陇,想起《迟桂花》,想起“十里荷花,三秋桂子”的前人辞章,喜悦或感慨,是这一小碗点心盛不下的。

      

      冬天去老师家,若赶上吃饭,也无须客气,坐下来,喝的是老师刚刚暖好的黄酒,绍兴加饭或花雕,里面加几粒话梅,纯粹是为了迎合我这个北方学生的口味。

      有一次说起张爱玲,我说她在《半生缘》里写到一种南京的小菜,叫莴笋圆子,是把莴笋腌了盘起来,中间塞一朵干玫瑰花。春节时,老师招饮留饭,一大桌盛馔里面,有一只小白瓷碟,碟中赫然摆了几个绿莹莹的莴笋,每一个中心开一小朵紫玫瑰。老师笑道:“特为你准备的,张爱玲的小菜,是亲戚从南京带来的。”

      老师的丈夫梁先生是南京人,有亲戚从南京来,带只板鸭、盐水鸭或带些鸭胗之类是可以想到的,带来家制的腌菜——莴笋圆子,若不是老师特意请托了,谁会想到带这种东西来呢?这是整个春节期间,我吃到的最有滋味的东西。

      如今有一句话,叫“吃气氛”。为此,有人不惜一掷千金。水晶吊灯、进口墙布、红木餐桌都折算在菜价里了,当然还包括玫瑰花和服务员的微笑等。路易十三干邑是“气氛”,波尔多干红、轩尼诗白兰地是“气氛”,龙虾船是“气氛”,玉米棒子和老南瓜也是“气氛”,只要你肯花钱。花钱买来的气氛,或奢华,或高贵,或典雅,或怀旧,但它总缺少一点儿什么。

      就像艳丽夺目的假花。

      还有其他气氛,大约已被我们遗忘了。比如,“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再比如,“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还比如,“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这样的气氛和情致,可是买不到的。

      所以,在今天,在我们日益进步和喧哗的城市,能有这样一处地方,为我们安静而从容地保留一小碗应时应景的西湖藕粉和新鲜桂花糖,保留几只富有故事性的玫瑰莴笋圆子,可以说是我们城市的幸事。

      上面这段小文,写于1996年6月,已是20多年前的事了。如今尤敏老师早已移居海滨城市大连,和女儿一起生活,而她的丈夫梁先生,则因罹患癌症去世多年。梁先生生病,住院治疗期间,我们几个学生和尤老师一起,共同经历了那折磨人的一切。记得我和李锐最后一次去看梁先生,他已是骨瘦如柴、气息奄奄,却笑着对我们说:“等我出院了,我请你们去吃海鲜,去‘海外海’。”

      我也笑着回答:“好,我们等您请客。”

      其实,我们都知道,那已是永远不可能的事了。

      自梁先生往生后,尤老师也曾回过几次我们的城市。我们去家里看望她,却再也没有吃过她亲手烹制的美味。往往是就近找一家饭店或者咖啡屋,大家吃一餐便饭而已。没有人比我们更明白,在这座城市,我们的老师只剩下一处寥落的空屋,而没了一个有人间烟火的家。那些美好的日子,如大风吹落的花瓣,永别了。

      (子夜歌摘自河南文艺出版社《青梅》一书,李 娟图)

      读者 2022年13期

      本文标题:城市的幸事

      本文链接:https://www.99guiyi.com/content/487676.html

      • 评论
      0条评论
      • 最新评论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归一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