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一云思
主页网络文摘美文
文章内容页

十分红处易成灰

  • 作者: 读者
  • 来源: 归一文学
  • 发表于2023-11-09
  • 热度13311
  •   ☉乔兆军

      清代徐宗干的《咏炭》曰:“一味黑时犹有骨,十分红处便成灰。”意思是:煤炭还没有入炉时,虽然浑身通黑不耐看,但还有几分硬朗的骨气;一旦进入炉中,烧到极致,便是它最热、最光鲜的时候,但这一刻转瞬即逝,很快它就成了灰烬。

      由红入灰,炭如此,人亦如此。未入“炉”时,守住本真,有几分风骨并不难。可一旦入了“炉”,混迹其中,青云直上,大红大紫,便忍不住忘乎所以,目中无人。面对诱惑,近在咫尺,把持不住,伸手去捞,深陷其中。

      与此同理的,还有感情。金庸的小说《书剑恩仇录》中有这样一句话:“情深不寿,强极则辱,谦谦君子,温润如玉。”一段感情,太浓了就不易长久,而人对感情太执着又会为情所伤,伤人伤己,空留余恨。你看,曾经是生死之交的患难伴侣,经历了起起落落,熬过了各种艰难困苦,没有选择“大限来时各自飞”,而到了功成名就、事业有成时,反而劳燕分飞、各奔东西。日子好了,心的距离却远了,面对种种诱惑花了眼,不再是彼此的唯一,最后,一拍两散,恐怕也就不意外了。

      王元化先生生前谈到文坛的时候说:“一个人太热闹,这个人就完了。”“热闹”代表着活力与繁荣,怎么会完了呢?原因在于,“热闹”背后的浮躁、放纵和没有节制。比如一些高产作家,写完一本书以后不知疲倦地马上写第二本,可这些书的质量怎么样就不好说了,应时、跟风、粗制滥造的作品太多。再比如,每年拍摄那么多部影视剧,有多少是虚幻的泡沫?人人都静不下心来,个个都不愿坐冷板凳,如何出得了精品?好的艺术作品,都是需要花时间反复修改、精心打磨的,只有这样,才能长久地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红处成灰”的现象不仅表现在文坛、演艺界,社会的各个层面皆有体现。人生之中,十分红处,有时比浑身通黑更值得警惕。清初孔尚任的戏曲剧本《桃花扇》中有这样一句话:“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很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盛极必衰、物极必反之理。

      (刘 振摘自《北海日报》2022年7月23日,王原图)

      读者 2022年19期

      本文标题:十分红处易成灰

      本文链接:https://www.99guiyi.com/content/487994.html

      • 评论
      0条评论
      • 最新评论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归一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