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一云思
主页网络文摘美文
文章内容页

喜洲宅大院里的商帮旧影

  • 作者: 莫愁
  • 来源: 归一文学
  • 发表于2023-11-09
  • 热度12996
  •   文/李贵平

      喜洲古镇,滇藏茶马古道上一颗低调而熠熠生辉的明珠,洱海边通透的阳光将她照射得明丽生动,洗濯得铮亮脱俗。

    深宅大院:喜洲街头的门面

    冬天,一走进喜洲镇,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两棵枝叶繁如盖的大青树,学名高山榕树。这两棵树年代已很古老,树冠广阔,树姿丰满壮观。两树一阴一阳,一棵萌发另一棵落叶,周而复始,交替繁荣;一棵结果另一棵永不结果。

      白族人认为,大青树是一个村庄兴旺的象征,故当地人又把它们称作“风水树”。

      大青树下,几只雪白的鹭鸶在湖面上时而嬉戏亲昵,时而竞相游动。远方错落有致的雪峰,映在碧绿的湖水里,煞是好看。

      街头,经过岁月洗礼的正义门楼,守望着巍巍耸立的五台峰。穿过古镇,犹如穿越了历史的时空隧道,让人仿佛找到了南诏古国(8世纪崛起于云贵高原的古代王国)的神韵。

      随便走进哪户人家,不是白族民居传统的“三坊一照壁”,就是“四合五天井”;不是门楼上遍布着石刻,就是房檐下饰满了木雕。这些民居大多是昔日喜洲商人荣归故里建造的。主人们有时还会放下手头的活,笑嘻嘻地告诉来客,门前的牌坊寓意何在,堂前的牌匾又所从何来——这里的一砖一瓦都见证着并不遥远的历史,那段茶马古道上马帮如织的岁月,那些喜洲商帮叱咤风云的往事。

      喜洲商帮有个特点,大多出身微寒,白手起家,信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理念。于是,自上世纪30年代初开始,这座堪称弹丸之地的边陲小镇上,从电灯、电话、电报、电影、留声机到后来的收音机、自行车、小汽车,凡是时髦的东西几乎一应俱全。客商摩肩接踵,自由经济的氛围笼罩着大街小巷。“小上海”美名不胫而走。

      与晋商、徽商如出一辙,喜洲商人的原始资本也不是慢腾腾窝在家乡攒出来的,而是天南海北淘来的。其中,大部分来自滇藏茶马古道。

    从小马帮到大商号

    马车是喜洲镇上最常见的公共交通工具。矮而结实的云南马拉着三排座的两轮车,往返于镇子和周边村庄,它们在青石板老街上哒哒哒地跑过,似乎在告诉人们:咱这个地方是靠马帮和背夫跑出来的。

      马车上的师傅大多会乐滋滋地给你讲些故事,故事都来自不同的“体系”——据说每家每户都有关于喜洲的老龙门阵。

      早在唐朝初年,时称“大厘”的喜洲就是一座繁华的市镇,称雄一方的南诏曾定都于此。明清时,喜洲帮和腾冲帮、鹤庆帮并称为“滇西三大商帮”,名扬滇川两地。

      

      

      滇藏茶马古道的主干非常清晰,它在云南境内的起点就是大理。其中,大理(喜洲)、丽江、中甸、阿墩子(德钦)等地,都是茶马贸易重要的枢纽和市场,目的地是西藏拉萨或更远。

      茶马古道沿途,崇山密林,道路艰险,半年以上都是积雪期。这条古道不但是中国西南最重要的古代贸易通道,也是世界上风险最高、最具挑战性、最富传奇色彩的淘金路之一。马帮背夫不但须克服高山险阻、激流大江、森林猛兽,还要面对盗贼、土匪、流寇的威胁,有人赚得盆满钵满,也有人穷困潦倒,有人衣锦还乡,也有人客死他乡。

      喜洲商帮和云贵川其他地方的马帮一样,以宗亲关系为纽带,以邻里同乡为基础。商帮与马帮通常保持着一种长期、稳定的雇佣关系,商号专做买卖,马帮专跑运输。也有很多商号前身是马帮,而马帮在积累了足够的资本后往往自立门户成为商号。实力雄厚的大商号一般都有自己的马帮,设备器械样样齐全。而各家马帮的老大,也多是走南闯北、见多识广且身手不凡的老江湖,走到哪都镇得住场子。

      

    严家大院和“永昌祥”

    当地人说,不去严家大院看看,那是白来了喜洲。

      严家大院位于喜洲小镇中央,占地2500多平方米。这是一座多个院落套连的深宅大院。走进翘角飞檐高大繁复的大门,进了过厅就是“四合五天井”的大院,有漏角、天井,四通八达,仿若迷宫。曲径通幽之后,是别有洞天的另一个“四合五天井”大院。最深的后院则悄然伫立着一栋西式风格的别墅洋房,完全采用现代建筑形式,内设地下室、阳台、走廊、落地玻璃窗,四周花木盆景,环境幽雅别致。虽经岁月的洗涤,红色的朱漆门窗、大理石雕刻的白色围栏仍不失其当年风华。

      比起华美如故的建筑,它早已逝去的主人严子珍更让人难忘。

      严子珍是喜洲商帮“永昌祥”商号创办人。他自幼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聪明勤奋的严子珍,凭着过人的商业才华,一步步打拼,终成远近闻名的喜洲首富。他信奉“诚信即资本”,创办的“永昌祥”商号建立了一套科学的管理和经营机制,主张讲信誉、求名牌、重商德,有着严明的十条号规。譬如号规第六条规定:“本号人员必须维护信用,礼貌待客,不许出现以假货充真、以次充好、短斤少两等行为。”

      “永昌祥”最盛时,70多家分号遍布大江南北以及中国香港、缅甸瓦城、印度加尔各答等地,员工超过3000人,资产达2000万银元,放在今天,也算是规模不小的企业。

      严子珍最初是在茶马古道发家的。上世纪20年代初,他组建了大理地区一支声名赫赫的马帮,除了将四川的生蚕丝卖到缅甸,还从缅甸买了棉纱卖到云南,又将云南的茶叶、烟草等物资销售到西藏和四川。当年的严氏马帮,在无数个春夏秋冬披星戴月,踏过一道道笮桥、栈道,走出了一条通往藏地和域外的求生之路。

      

      经过十多年的经营,严家的生意越做越大,最终成为喜洲严、杨、尹、董四大商帮的领军人物。

      离开喜洲时,回望这个古老的镇子,那两棵四季常青的大青树繁茂如冠,在青石板路上留下斑驳的光影。当年风光无限的大院主人,早随茶马古道的滚滚尘埃不见踪影,但至今喜洲商帮的后裔仍活跃在云南、西藏乃至东南亚各国,为富一方,各领风骚,延续着喜洲人根脉相连、生生不息的梦想和荣光。

      莫愁 2018年5期

      本文标题:喜洲宅大院里的商帮旧影

      本文链接:https://www.99guiyi.com/content/496255.html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归一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