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 露/著
《广西文学》一直以培养年轻作者、推出优秀散文为己任,自2007年推出“广西散文新势力16人作品专号”后,一批60后、70后广西青年散文家的力量得以整合,沈东子、莫雅平、何述强、梁志玲、刘美凤、透透、李金兰等脱颖而出,现已成为广西散文队伍的坚实力量。时隔八年,这一期“广西散文新锐专号”又结集了十六位70后、80后甚而90后青年散文家重新出发,他们为广西的散文创作注入了新鲜血液,他们是广西散文的新生代。
他们有着相似的精神成长背景,在创作来路、取向、风格、理念上有许多相近之处。
他们中的大多数都从乡村走向城市,在他们最好的华年,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乡村的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遭受了巨大破坏,精神家园裂成碎片,世外桃源、田园牧歌的传说渐行渐远。
他们的散文,或真实呈现了乡村在城市化背景下的渐渐萎缩,描绘了乡村生活的细微变化,融入对乡村未来命运的忧思,或回望岁月蹉跎,诉说城乡转换中艰难残酷的生存。
他们于我,不仅仅是“散文新锐”这个符号,作为跟他们中大多数同时代的编辑,我陪伴和见证了他们的一路行程,看到他们寻梦、摸索、成长的每一步,感知他们身上共同的性格气质,为人淡泊诚恳,为文认真执着,在纷扰喧嚣的红尘中,他们不忘初心,笔耕不辍,褪去浮华,不负光阴,渐渐从青涩走向成熟丰盈。
他们散文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风格很好地保留和继承了广西传统散文的血脉——浓郁的乡野气息,浓厚的乡土情怀,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并有积极的开拓和创新。他们并非一个完全相同的整体,在创作风格上,他们依然存在着个体差异性。唐女的生态散文,关注人类面临的环境危机和生态危机,渗透了万物朴素自然的观点和老庄的出世情怀,大气智性,自成一格;林虹的散文,有真切的艺术创作体验,从容舒缓,沉稳细腻;罗南的灵性诡异,深刻有力;陶丽群沉着凝重地记录了乡村之痛,乡村之殇;黄庆谋笔下的少年,在物质匮乏的时代追求心灵的快乐飞翔,温情质朴;寒云通过亲人传递了亘古不变的乡愁;梁晓阳的构思宏大、沉重深情;颜晓丹的柔软丰饶、生动机趣,刘景靖的幽深知性,羊狼的华丽空灵……作家的文学风格与个性密切相关,亦离不开时代背景的映照,是时代的文化精神和审美倾向在作品中的折射。
对过往的追寻、对故乡的审视、对亲人的缅怀、对家族的记忆,是他们偏爱的主题,但这无疑会导致他们在题材选择上过分依赖于生活,依赖于经验,满足于现实言说,满足于对个人生活的直接描摹。而转型期的社会剧烈震荡,造就了一个无序的时代、多元的时代、行进的时代,自然、社会、个人息息相关,这给我们的作家提供了异常丰富的写作素材,也考验着作家的洞察力和思想力。
他们作为广西散文的未来,我们有理由对他们充满热切的期望:
期望他们拓宽散文创作选材和表达范畴,以更广阔的视野,对社会人生进行更广泛更深入的思考,给广西散文创作题材多元化带来丰富多彩的面貌和姿态。
期望他们继承和发扬广西散文的古老传统,并寻求艺术的创新和突破,寻求本土文学传统与外来经验的有效结合,寻求时代精神与个人体验的深度融合,汲取更多的艺术营养,融入哲思、神性,从平实平白走向灵动、深邃。
期望他们根植于人性和精神血脉,尽情挥洒青春才情,张扬个性,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让散文焕发出独特的光芒和魅力。
李存葆有言,“美文如同琥珀,历年久而光灼灼”,散文易写却难工,才情、见识、功力、阅历,须历经数年甚至倾注毕生心血,方可修得散文大家所必须的睿智旷达,淡定闲逸。
成就一代散文家需要蝉一样寂寞漫长的沉潜和蜕变,需要几代编辑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锲而不舍的坚持和努力。
漫漫长途,他们依然年轻,依然以对文学的爱为信仰,在路上不懈前行,我们期待他们灼灼之文“外射精光,内涵生气”的那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