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红博 张建宇
摘要:近年来,随着反映东北地区的小品、电视剧等新媒体作品的热映,东北富有喜剧色彩的方言走入了千家万户,成为全国普及面最广的方言之一。东北地区方言的喜剧元素有其独特之处。本文将从语言元素、表达手段和荧幕反映三个方面展现东北方言的喜剧元素的独特性,以不同的表现方式为例来表现东北方言独特的喜剧性。
关键词:东北方言 喜剧元素 独特性
喜剧色彩离不开语言,语言是最能表达感情的方式。东北地区的喜剧作品之所以能受到公众的欢迎,除了其朴实文化的吸引力外,还有其语言的作用。方言的使用固然不占主流地位,但其比重在各类文化作品中却居多数。可以说,反映东北地区的喜剧作品,如果去掉了其富有东北地方特色的喜剧性方言元素,那便大打折扣。
一、东北方言喜剧性独特的语言元素
(一)语音
东北方言语音轻快,尾音短促而落地有声,显得冷、硬,这造成了很多人认为东北方言语气过硬的误解。东北方言的平舌、翘舌音混读,听上去不够柔美。但这样的方言放在喜剧上会突出人物直爽的性格,让人心生好感。变音,是东北方言的另一个特性。例如恶人用东北方言多读成恶(nè)人、棉袄(ǎo)则经常会被读成棉袄(nǎo)等。可以说,这是一个独特的现象,将在这个方言作品中常出现的字打上了东北的标签。配合语境,给人带来了不少乐趣。
(二)音调
就音调上来说,东北方言有些“懒惰”,吐字模糊、黏连。在调值上,东北方言也有着明显的变化。与普通话对比,东北方言说出来的话显得平淡、含混,以至于听起来缺乏起伏变化,不够抑扬顿挫,这便带来了喜剧性色彩。此外儿化音的应用也较标准的普通话更为突出。儿化音的使用为东北人的发音添加了一层童趣,使方言贴近我们的生活,让人微微一笑。
(三)词汇
在东北方言中有着许多满族语言,例如嘎拉哈等。这些特殊的词汇也是东北方言中的一部分,带有特殊的地方色彩。另外一个特点就是东北方言喜欢在句尾加一个吧字,比如“无精打采”说成“蔫巴”。这不仅是一个音节的多变,它所起到的作用除了音节的补充,还有语气的气音。最后的这个“巴”字是一个轻音,念起来的时候上扬尾音,听起来便比寻常的普通话多了俏皮的意味。
二、东北方言喜剧性独特的表达手段
(一)哨歌
哨歌是东北当地才有的一种民间游戏,起初是邻里说笑,后来也在农忙的时候当作消遣。东北人的日常说话便有合辙押韵的特点,俗话也叫“连环套”,这便是与哨歌分不开的。哨歌的内容极为丰富,从写景状物到社会讽刺一应俱全,是东北当地的一大艺术,颇有趣味。
(二)东北相声
据1873年刘世英著的《陪都纪略》中记载,“有张太,学相声。叫人乐,嘴头灵。”东北相声的起源自然就是沈阳。相声本就是说学逗唱的艺术,东北相声风格粗犷,语言幽默,别具一格。时至今日,虽然相声的地位已经难以和异军突起的小品相比,但人们仍不会忘记东北相声的乐趣与其独特的韵味。
(三)二人转
二人转,又称双玩艺,是东北地区的一种表演形式。二人转是东北地区土生土长,流行最广的原生态曲艺。
现代著名的美学家王朝闻认为“二人转是一朵带刺的玫瑰”,其体现了东北人率真昂扬、粗中有细、乐天无保留的性格特点。二人转讲究唱活不唱死,唱欢不唱文,能与台下观众打成一片。这体现了东北人乐观的精神与好客的特性,正是最能体现东北方言喜剧性的民间艺术形式。
三、东北方言喜剧性衍生的荧幕反映
(一)喜剧小品
东北的喜剧小品,以赵本山为首,与范伟、宋丹丹等合作制作出一系列的小品,如《卖拐》《卖车》《小崔说事》等,连年在央视春晚称霸荧幕,这足可见东北方言小品在小品中的地位之高。试想,如果东北方言的喜剧性并无特色,如何能达到这个效果呢?
(二)喜剧影视
方言喜剧是近年来越发流行的一种喜剧。而东北方言喜剧如《乡村爱情》等更是流传甚远。国内被誉为“情景喜剧大师”的英达曾说:“东北话在全国观众心中已经制造了一种感觉——东北话就是喜剧。”英达的著名喜剧作品《东北一家人》也正是以东北地区作为蓝本的。
四、结语
东北这块黑土地在古代是蛮荒之地,中原文明鲜少涉足这片广袤的平原。这里有酷寒、有战乱,即便如此,东北人民仍然坚强乐观地面对自己的生活。东北诞生了自己的文明,方言诞生于东北的文明之中,其喜剧性色彩体现了东北人民粗中有细、乐天爽朗的性格。东北文化离不开方言,而方言的喜劇性色彩是它的点睛之笔,独具特色。
参考文献:
[1]杨怀波.东北方言幽默研究[D].温州:温州大学,2011.
[2]李琳.从关东文化的角度探讨东北方言的特征[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8.
[3]游汝杰.汉语方言学教程[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基金项目:本文系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大学生创新项目“东北地区方言喜剧元素的独特性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组成员:李红博 张宝林 肖佳慧 尹嘉禾 张建宇。
(作者简介:李红博,女,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2015级本科生,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张建宇,女,哈尔滨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2015级本科生)(责任编辑 卞禹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