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面對新时代、新形势、新要求、新挑战,各文化馆如何轻装上阵,主动出击,主动作为,是一个新课题。本文试图从新时代赋予文化馆的新要求入手,结合文化馆自身的职责职能,从破解人才、资金、阵地三大困惑,到实施特色、品牌、数字三大工程,浅析新时代文化馆应如何主动作为。
关键词:文化馆 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 新时代作为
一、新时代对文化馆提出的新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已于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上通过,2017年3月1日起施行。以《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的公布施行为标志,文化馆等公益性文化单位迎来了新时代。
《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对公益性文化单位提出了许多明确而具体的要求,这些要求虽然是针对所有公益性文化单位的,但是文化馆属公益性文化单位,《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中所列的要求也是针对文化馆的。归纳起来,新时代对文化馆提出了如下几点新的要求:一是要完善文化服务项目;二是要丰富文化服务内容;三是要向公众提供免费或者优惠的文化服务;四是要与时俱进推进数字文化馆建设;五是要促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和均等化;六是守住阵地,不允许任何组织和个人利用公共文化设施、文化产品、文化活动以及其他相关服务,从事危害国家安全、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和其他违反法律法规的活动。
二、文化馆的职责和职能
文化馆是群众接受社会文化教育,参与各种文化活动的空间和场所,也是文化馆人从事文化工作、生产公共文化产品、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空间和场所。文化馆具有公益性、均等性、服务性、综合性、普及性和社会性等功能和特点。文化馆的主要业务有:文艺创作、艺术培训、普及演出、组织活动、教育群众、组建业余文艺团队等。文化馆的主要职能是为社会和公众提供优质、多样、丰富的公共文化产品和公共文化服务,以及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文化馆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形式主要有:阵地服务、广场服务、流动服务、网络服务。
三、新时代文化馆应主动作为
站在新时代,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新挑战,各文化馆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充分履职?如何做到轻装上阵,主动出击,主动作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概括起来就是解决好“三大困惑”,实施好“四大工程”。
(一)解决好“三大困惑”
1.解决好“人才”的困惑。当前,一些文化馆,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县级文化馆,人员编制少,普遍在10—12个人。很多欠发达地区县级以下文化馆都存在“有编无人”的现象,很少有满编满员的,很少有科班出身的,学群文、艺术、编导、表演等专业的更是凤毛麟角,专业结构和配比不尽合理。为此,各级文化主管部门要尊重关爱文艺人才,让文艺人才有一个比较宽松而舒心的工作环境。对具有专业精神的文艺人才,尤其是专业很棒、德艺双馨的文艺人才,要不唯学历、不论身份、不设门槛,要让人才进得来、留得住、有活干,要让其有岗有位有为有尊严。只有有了专业队伍、专业人才,以及人尽其才的管理机制,文化馆才能真正地活起来。
2.解决好“资金”的困惑。免费或者优惠是文化馆场所艺术开放的关键。近几年来,中央补助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资金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专项资金逐年增加。特别是2013年,文化部、财政部制定出台《中央补助地方美术馆公共图书馆 文化馆(站)免费开放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以来,很多文化馆,尤其是欠发达地区文化馆应该说迎来一个发展的春天,文化馆活跃起来。但总有盲区盲点存在。如有些文化馆,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的文化馆,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经费没有被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免费开放配套资金很多县市也跟不上,等等,这些问题均限制和束缚了文化馆的发展和作为。为此,中央补助地方的免费开放经费要向市县倾斜,向边远山区倾斜,向贫困地区倾斜。补助经费的绝对数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财政的增收逐年递增。中央下拨“三项”经费可适度分一块给文化馆,用于非遗保护和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只要文化馆的经费有了保障,文化馆主动出击、主动作为,就能增强信心和底气。
3.解决好“阵地”的困惑。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阵地就是文化馆的命根子。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向好势头,一些文化馆在当地政府的关心下,先后择新址、盖新馆,场地、阵地均有所改善。然而,十个手指有长短,各地发展也不平衡,场馆破旧、面积不足者有之,新馆建成了但被其他单位部门挤占者有之。据了解,某区县文化馆场所被挤占状况特别严重,什么综治中心、法律服务中心、公证处、法律援助中心、社区矫正监管中心、网格化管理中心、非警情报警处置分流中心、禁毒宣传教育基地、老干局、老年活动中心、老年大学、关工委、老年科协,等等,10多个与文化毫不相干的单位和组织挤占着文化馆的场所,导致文化馆很多功能都无法实现,很多活动都无法开展,非常不利于文化馆的工作。没有阵地,没有舞台,再好的“舞者”也无法施展“拳脚。为此,各级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门要高度关注文化馆场所问题,要把场馆建好建美。与此同时,文化馆要发挥文化创意的优势,把文化馆建设成地方城市有文化、有艺术、有美感的地标性建筑。文化馆要把阵地守好守住,要把建好后的场馆真正用于文化和文艺工作,守好自己的阵地,用好自己的阵地。只有阵地在、功能全,文化馆才能有可为,才能主动作为,大有作为。
(二)实施好“三大工程”
1.实施好“特色”工程。有句话叫“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文化馆要有作为,就必须挖掘所在地的文化特色(如地方特有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就要做好做足“人无我有、人有我强、人强我特”的文章。就拿江西赣南来说,石城主打“灯彩”,兴国主打“山歌”,崇义主打“竹乐”,赣县主打“东河戏”,安远主打“采茶戏”等等。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资源,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特色,有了特色,文化馆就有了立起来的资本,就能主动作为。
2.实施好“品牌”工程。品牌活动是群文的生命线,也是一个地方的文化标识。有品牌,文化馆才能产生生命力和影响力,有品牌,文化馆才能既叫好又叫座。文化馆主动作为就是要全力以赴打造群众文化品牌活动。什么是品牌活动?像江西铜鼓、武宁、修水、永修四县联合举办了30年的“修河之波”艺术节,像江西玉山和浙江常山、江山举办了28年的“三山艺术节”,都是很典型的品牌活动。在赣南也有,比如南康的“南埜之声”文化艺术节,兴国的“山歌艺术节”,赣县的“樱花节”(10年10届),瑞金的“红都之春”艺术节(从1983年起,1年3届)。品牌活动至少有三个基本要素:一是历时长,至少坚持3年以上;二是影响广;三是常办常新。打造群文活动品牌,必须从主题、内容、形式、步骤及保障措施等方面精心策划,严密设计,科学论证,必须立足本地实际,必须符合群众的需求。既要有新意,又要有亮点和卖点。每项活动要时办时新,常办常新,越办越好,越办越精,这样品牌效应才会更加鲜亮。
3.实施好“数字”工程。数字工程是一项通过高科技手段,为群众提供便利文化服务的民心工程。实施数字工程的核心就是要建设好数字文化馆。为什么以前的文化活动缺少人气?为什么以前文化场馆经常闲置?究其原因,一是文化馆的服务内容与群众的文化需求不对等,二是服务渠道不够畅通,三是服务手段不够与时俱进。为此,建设数字文化馆迫在眉睫。要借助“数字+活动”“数字+设施”“数字+宣传”“数字+管理”等渠道,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建设数字文化馆的目的就是要通过科技手段让公共文化服务触手可及,让群众参与公共文化活动更加便利,让文化场馆的服务效能得到大幅提升。总之,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及人民生活习惯的改变,文化馆也必须顺应时代发展,紧跟潮流,用数字化手段打通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这才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馆所必须做的。
总之,新时代文化馆应如何主動作为,这是一个很大的时代课题,涉及方方面面。本文从新时代赋予文化馆的新要求入手,结合文化馆自身的职责职能,从破解人才、资金、阵地三大困惑,到实施特色、品牌、数字三大工程,在回答“新时代文化馆应如何主动作为”这个时代课题上,做了些简要的分析和探究。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我们坚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文化馆会越来越好,文化馆也必将大有作为。
参考文献:
[1]戴珩,林红.现代型文化馆构想与实践[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2]万汝滨.着力打造文化活动品牌 促进群众文化发展繁荣[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 c3b655eb0101ipbl.Html,2014-02-10.
[3]戴波.福田数字文化馆:让公共文化服务触手可及[N/OL].http://epaper.ccdy.cn/html/2017-12/29/ content_219931.htm,中国文化报电子版2017-12-29(9).
[4]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中国人大网[EB/OL].http://www.npc.gov.cn/npc/xinwen/2016-12/25/ content_2004880.htm, 2016-12-25.
(作者简介:聂瑞伟,男,本科,赣州市赣县区文化馆馆长,中级馆员,研究方向:群文理论、非遗、摄影)(责任编辑 徐参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