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冰
新媒体环境是我国实现数字化建设的基础,在各个行业中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其不仅可以将信息准确、快捷、有效地进行传播,还可以提高信息的覆盖率。因此,在当前新媒体环境下,文物档案管理工作应实现融合发展,不断进行变革,防止自身存在局限性,有效推动文化建设。同时,文物档案管理工作必须实现融合发展,有效利用当前时代的数字化技术拓宽管理渠道,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文物档案管理概述
我国的文物档案管理始于1961年,包括文物修复、普查及日常管理,在档案管理中需要仔细核对各项资料,发挥管理的积极作用,以此为我国文物保护奠定基础。[1](一)文物档案的定义
文物档案管理不只是记录和表现与文物相关的内容文字,还要通过管理反映文物的全部情况,方便日后的查询与文物保护。文物档案可以称之为一份记录材料,虽然我国目前对档案的具体内容还存在争议,但目的都是希望对文物进行保护和修复。文物档案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的记录,文字内容为历史性纪录,图片视频则为档案的附加,是文物从出土到研究完成的历史记录,有着一定的目的性、专业性,部分古老的文物档案时间悠久,有着一定的历史意义,其本身也可以称之为“文物”。(二)文物档案的特点
档案中会详细记录文物的多种性质,通过多种形式进行表现,进而突出文物的价值。[2]文物档案比普通档案更为详细,且内容和种类也更加丰富、具体,不同文物的档案内容均有所不同,且随着对文物的研究,档案会进一步完善,其具有永久保存和流传的价值,对我国文化建设有重要的意义。同时,文物档案具有跟踪性,自文物出土便已经拥有了初期的档案,随着时间的推移,档案将会更加详细地记录多种内容,为后续的研究及保护提供参考。当前我国对文物的保护愈发重视,档案类型也在不断增加,需要在管理中对多种材料进行收集和整理,从而丰富档案内容。(三)文物档案的种类
文物档案不仅是文字表述,还包含了多种历史性信息,具体可以分为三类。[3]1.文物自身的档案:文物自身档案可以理解为“身份铭牌”,主要是对文物自身的性质及内容进行详细记录,记录中包含发现年月日、出土年月日、文物类型等,是档案的基础部分。
2.文物参展档案:参展档案可以理解为文物的“动向”,是文物在展览期间的记录。
3.文物信息档案:文物信息档案与文物自身档案存在差异,信息档案主要是记录文物的研究和报告,多为文物后期的研究内容。信息档案是深入了解文物的关键部分,也是文物保护及文化传承的重要内容。
二、文物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文物档案的管理工作是我国文物保护工作必须完成的任务,其不仅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也是我国实现全民文化建设的基础,文物档案管理的作用不言而喻。[4]文物档案管理通过对文物详细的记录,保存和使用都十分方便,将其应用到博物馆管理中,可以为人们呈现出更为丰富和全面的文物资料。完善文物档案,可以让参观者通过对文物档案的阅读了解文物的具体情况,让人们对文物所体现的历史文化有进一步的了解,这样的做法对文物的宣传与保护都有着积极的作用。由于文物资源是一种不可再生的重要资源,且有着不可复制的特点,在记录中需要对各类信息进行分析整理,随后根据文物的特点进行记录。文物档案资料能够非常直观地体现出文物所具有的特征,将其进行管理有利于文物的开发,且可以依照文物档案鉴别文物的真假,可以说档案就是文物最佳的身份证明。同时,自然环境对文物的影响比较严重,文物档案是将文物的制作材料、历史朝代、保存要求等记录下来,这些信息就能够作为文物的重要识别凭证,对于文物后续开发和保护有着重要意义。文物档案管理需要满足时代发展需求,如在当前新媒体环境下,管理者需要合理利用现代化技术,将收纳保存条件进行明确标注,实现现代化管理,且可以为其添加检索工具,与多媒体数字技术相融合,反馈文物收藏档案以及管理过程中的问题,方便文物档案的归档和查档,从而提高管理效率。
三、新媒体环境下文物档案管理工作的进程
(一)文物档案的发展进程
我国的文物修复档案始于21世纪初,目的是为了保护文物,为文化传承做好铺垫。在当前新媒体环境下,各类现代化技术被广泛应用在文物档案管理中,各单位已经开始利用数字化技术进行修复工作,档案管理正在不断完善。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各地区的档案馆正建立智能化档案修复系统,实现现代化管理模式的转型,使档案资料可以准确录入数据库中,提高管理效率。如2017年,河北省推出档案三级管理制度,并设立了三级管理模式,要求每一件修复的文物都设立一个单独的案卷,案卷中需要包含文物详细的信息资料,使建档过程更加规范化。[5](二)文物档案的立法进程
我国在1961年颁布了《文物保护管理暂行条例》,这是我国文物档案管理最早的规定。1982年,我国颁布了《文物保护法》,要求各地区建立馆藏文物档案,并在1987年颁布了《档案法》,要求社会各方面对文物档案有效利用,发挥文化建设的作用。在当前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更加便捷,2017年的“山寨兵马俑”一案,系通过互联网窃取了西安档案馆的相关文物资料,最终以《知识产权法》和《著作权法》保护档案,避免了侵权问题带来的不良后果,如出现违规行为,可以根据法律追究不法分子的责任。(三)文物档案的普查进程
文物普查属于文物调查的一种特殊形式,档案为真实记录,是确保国家历史文化遗产安全的重要措施。我国当前正不断加大文物普查力度,因而产生了一大批文物普查档案,并进行了档案报备工作,形成共享化管理系统,为后续建设奠定了基础。截至2018年底,我国除西藏和青海外,各地区已开始全面推行数据管理系统,使文物普查档案与权威机构紧密相连。四、新媒体环境下文物档案管理工作的策略
我国文物种类较多,管理中需要从全方位、综合化的视角入手,结合多种手段记录文物信息,成立专门的工作小组开展筹备工作,对文物进行完整的记录,避免出现纰漏。(一)规范文物档案管理
在新媒体环境下,文物档案管理工作必须规范化,以真实性、安全性、完整性为基本原则,从而提高管理效率,具体有以下三点。1.为有效提升领导层的管理意识,需要从制度方面入手,对文物电子档案原始记录进行管理,建立指导性管理部门,明确文物档案管理主体,保障文档传输的安全性。
2.从技术方面着手建立文物档案管理规章制度,让文物档案数字化规范管理有效落实。例如结合实际情况来构建完善的数字化管理体系,各机构进行协调管理,使文物档案数字化管理规范化与标准化。
3.在管理过程中定期对档案进行安全性检查,借助现代化手段进一步完善管理细则,电子档案需要进行保密设置,防止档案数据被恶意窃取或丢失。在此基础上,需要构建责任风险体系,满足新媒体环境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