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旭锋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得益于公共文化服务的大发展和国家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丰富多彩的地方非遗文化也越来越受到各地文化部门的重视,使得展示各地非遗文化的文化场馆成为群众的参观地,也成为学校开展校外社会实践的最佳场所。因此有越来越多的文化场馆开始思考如何与学校合作,发挥出“1+1>2”的作用,将馆校合作打造成公益性、普惠化、开放型的“社会教育大课堂”,形成馆校育人共同体,共同履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历史使命,推动地方非遗文化的传承发展。本文试结合嘉善县本地馆校合作的实践专题开展研究。
一、公共文化场馆和学校开展合作的趋势
馆校合作作为培养中小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魅力的生动形式和重要途径,一直受到教育、文化和旅游部门的重视。国家相关部门鼓励各地根据实际,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与教育融合发展,面向中小学生设立课外教育基地。要坚持共建共享,在把握各自特点和规律的基础上,建立协同共进的文化发展格局。 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以及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贯穿国民教育始终,并要求利用文化馆(站)、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培训、展览、讲座、学术交流等活动。另外,有别于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对文化遗产进行“博物馆”式的保护,非遗保护传承更注重“活态传承”,倡导用文字、音像、视频的方式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方方面面,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成发展的环境当中进行保护和传承,在人民群众生产生活过程当中进行传承与发展。所以在非遗传承发展的过程中“人”的因素至关重要。而馆校合作,既有传承的项目资源,又有传承的主体对象,因此,文化馆和学校建立馆校合作机制,共同推进地方非遗文化的传承发展既符合时代需求,也符合非遗传承的社会规律。二、文化馆和学校合作推动非遗传承的优势
当今社会,学生获取知识不只局限于校园内,所有能产生学习行为的空间都是学生的学习场所,而拥有丰富多彩地方文化的公共文化场馆就成为学生学习地方文化、传承地方文脉的最佳场所。文化馆和学校合作共同推动非遗传承具有以下几个优势。(一)资源优势
以嘉善县为例,其非遗中心和县文化馆合署办公,负责嘉善县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申报、传承、保护等工作。嘉善县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品种丰富,其中包括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民俗等九大类。截至2021年7月底,全县拥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个,省级项目10个,市级项目52个,县级项目148个,扩展项目11个,拥有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69人次,其中国家级1人,省级11人,市级44人次,县级69人次。丰富的项目和传承人资源既是地方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馆校合作推动地方非遗传承的基础。(二)人员优势
非遗传承的核心是“人”,非遗项目要在保护中传承发展,必然需要人的参与。学校在育人的同时也负有传承好地方文化的职责,而广大学生就是传播地方文化、传承非遗的最好载体。同时,现存的非遗传承人年龄普遍偏大,以馆校合作为桥梁,加入中小学生以及高校学子的方式,有利于改善非遗受众的年龄危机,再辅之以公益联动、资源共享、人才互访、培训合作等方式,重视地方文化资源整合和运用拓展,加强非遗文化的挖掘、整理、传承和弘扬,有利于让青少年直观生动地认识和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和魅力,不仅能使其更好地学习地方文化,传承历史文脉,也使得非遗传承的队伍不至于出现断层,从而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与学校工作的有机融合,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实现双方合作共赢。三、馆校合作的路径选择
通过日常实践,我们对馆校合作的机制、资源、内容、形式都做了初步的探索,非遗文化在嘉善当地校园也遍地开花。为了更好地履行传承使命,扩大合作成果,我们总结出了以下几条实施路径,希望通过这些路径选择来发挥双方优势,盘活非遗资源,逐步形成馆校合作推动非遗传承的长效机制。(一)以双向交流凸显馆校合作的互动性
一是开展馆校之间的文化建设交流活动。定期或不定期邀请双方相关专业领域的专家,以文化交流的形式,通过举办大师讲堂、沙龙活动等方式,探讨非遗文化和学校教育之间的服务建设。二是让非遗传承人进入学校课堂。非遗传承人是指掌握该非遗项目技艺的国家认定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在项目传承、保护、延续、发展中有着决定性的作用。让非遗传承人以校外辅导员的身份进入学校课堂,建设和丰富学校的地方文化课程,将非遗项目和非遗文化通过课堂传递给更多的学生,让更多的学生爱上非遗,传习非遗,这是每个非遗传承人的心愿。
三是让教师学生走出校园。让学校教师发挥学科专长,依托学校研究水平和技术优势,针对非遗项目在传承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专题研讨、调研,开展地方非遗体验、田野调查、项目申报、传承人(授艺活动)记录、非遗志愿服务等活动,为非遗传承出谋划策。例如在嘉善田歌传承中,召集学校音乐教师对嘉善田歌的音乐发展、调式曲式、演唱技巧以及发展传承等方面给出专业建议,使项目能更好地传承发展。另外,也可以让学生走出校园,举办非遗研学之旅,参与非遗项目传承体验,排演非遗情景剧参加非遗演出等。
(二)以非遗培训彰显馆校合作的传承性
一个非遗项目记录着一个地方的文化传承和历史根脉,所以利用好、传承好非遗项目,既是文化传承的必然,更是时代发展的使命。可通过馆校合作将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融入校园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让非遗之花在校园内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一是开展培训活动。双方可根据项目和活动需要、师资优势,互派优秀师资对学校师生(社团)或文艺爱好者开展公益性培训、辅导、讲座,拓展专家资源,提升县域学校师生的艺术素养。
二是开展非遗体验。在校园举办非遗展示、展演,组织开展传统戏剧和曲艺进校园、手工技艺现场演示体验等活动,通过非遗项目的传承体验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平台和实习载体,鼓励学生动手参与非遗体验,激发青少年对家乡传统文化、非遗文化的兴趣,培养青少年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如姚庄中心小学开设农民画地方课程,通过文化馆聘请农民画传承人担任授课教师,以地方课程的形式每周安排1—2节课程,让学生系统地学习农民画的创作技巧,培养农民画的接班人。
(三)以共享资源拓展馆校合作的多样性
非遗是地方文化的载体,讲好嘉善非遗故事,弘扬嘉善传统文化,是文化馆的主要职责之一。借助非遗本身具有的丰富内容(项目资源、传统节日、传统技艺、民俗活动等)以及文化馆馆内的艺术师资、空间场地、文化活动,文化馆可以为学校组织的各类夏令营、研学团、教学实习、研讨交流和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必要的条件和支持。同时,学校拥有各方面的专业人才,可以为非遗保护、研究、展示、宣传等提供有效的学术和人才支持;在校园艺术节活动中,开展丰富多彩的非遗文化展示体验;在非遗日对全体学生开展非遗知识宣传、家乡非遗文化在线答题小游戏等。招募非遗保护文化志愿者,以各种方式用活学校的资源,助力非遗传承。此外,馆校共建共享艺术数据库,打通数字服务边界,将学校艺术教育和非遗文化传承,甚至是公共文化服务更好地结合到一起,真正实现馆校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互利共赢。(四)以定向合作加深馆校合作的专业性
嘉善县文化馆每年将开展一百多场的文化演出活动,需要广泛的群众文艺队伍参与其中;学校开设的艺术团队需要指导老师,可找不到高水平的指导老师。在馆校合作的框架内,这些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学校艺术团通过文化馆组织参加县域内的公益演出,既解决了文化馆演出团队少的困境,又让学校艺术团锻炼了队伍,排练的节目也有了更多的展示之地。根据嘉善县文化馆非遗工作开展和学校教育的需要,双方可以就一些项目开展定向合作,以更好地为地方文化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做出贡献。如每年针对文化馆或学校拟开展的课题研究、精品艺术项目、大型活动(如微电影大赛)等开展定向合作,文化馆借助学校智力和人力资源,为学校教学研究提供内容和实践帮助,使在校学生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丰富学校的教学内容和手段。例如馆校参与共同打造非遗精品艺术项目《花马灯》的创作和演出,学生们通过文化馆专业老师的排练和指导,在浙江省广场舞蹈大赛中获得金奖。再比如建设校园非遗展厅,在越剧特色学校建设越剧非遗展示馆,展示越剧服装、知识介绍、经典唱腔,安排专家教学和学员展示,实现馆校合一,使之成为非遗传承育人的亮点品牌。
(五)以基地共建完善馆校合作的系统性
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助协作、共同发展的原则,形成馆校长效合作机制,文化馆可以和多所学校签订基地共建协议。文化馆作为学校的实践活动校外基地,积极发挥自身优势,突出地方文化和非遗特色,围绕非遗传承和艺术教育这两个主题挖掘县域内非遗资源和地方文脉,定期开展非遗传承和艺术普及教育活动,做到年度有计划、日常有活动、年终有总结。促进非遗文化融入学校的课程体系,充分发挥馆校合作基地的作用,为共建学校提供丰富优质的地方非遗文化培训体验服务和相关活动。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将共建学校纳入县域文化馆总分馆服务体系,作为文化馆学校分馆来管理,这样会让馆校合作具有系统性。学校作为文化馆非遗传承的共建基地,可由文化部门给予资金、资源、宣传、展示等方面的支持,扶持每一个传承基地学校重点建设一个非遗项目,签订协议书,充分发挥非遗传承教学基地的优势:常年开展非遗文化进课堂、进社团、进兴趣班等活动,在每个中华传统节日举办非遗文化展演,并在线上线下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县文化馆组织的各项非遗活动,为学生能够更好地获取文化馆的非遗文化资源搭建一个共享平台。有条件的基地学校还可以建立非遗大师传习工作室,为非遗传承人颁发聘书,既可丰富学校的师资和特色文化,也可使学校在地方课程上更有抓手,更有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