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彤
一、引言
数字科技馆作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开展科普的主要阵地,承载着提高群众科学素养的责任。当前,我国数字科技馆普遍存在科普方法同质化、受众参与度低等问题,对数字科技馆科普功能发挥产生了严重制约,自我封闭式发展现象较为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就数字科技馆科普功能进行针对性建设,对于提高群众科学素养水平,推进社会教育发展,进而利用其社会功能助推群众养成科学素养有着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主要以数字科技馆科普功能的建设为着手点,首先阐述数字科技馆的科普现状探索,从而针对性提出相关策略,旨在为数字科技馆科普功能发挥提供参考。二、数字科技馆群众科普现状探索
(一)数字科技馆科学主题展示具有特殊性
科技馆所承载的科学内容具有多层次特征,比如计算机科学作为当今时代的技术研究热点内容,具有显著的多层次性,统一了微观与宏观、特殊性与一般性。就目前的计算机科学来说,分为理论计算机科学和实验计算机科学,前者又包括数据库和信息检索、并发,并行和分布式系统、程序设计理论以及信息编码,后者包括人工智能、机器翻译、计算机体系结构与工程、计算机安全和密码学、计算机图形与视觉,每一个模块都是一个独立学科,其内容又能进一步划分为一个子系统。[1]这些系统都具有显著的特色化功能,同时具备着计算机计算与逻辑演绎特征。一方面,科技馆的传统展陈方式难以将科学的微观与宏观联系加以展现,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表达不清;另一方面,如果按照教材样式对科普内容进行呈现,则很容易失去数字科技馆的传播互动性优势。(二)数字科技馆科普展示具有局限性
对比多家数字科技馆的科普内容与科普展品,普遍存在缺少能够让学习者深入沉浸的科学感染力。科普展现形式多以机器人、展板以及科学影像等为主,辅之以多媒体技术与信息说明,科普活动的启发性、互动性不足,总的来说,可概括为以下几方面。1.科普展陈内容的局限性
大多数字科技馆的科普内容多为教材式的简单呈现,概念性、抽象性较强,缺乏启发式的引导与探索,不能结合时代热点与科学技术前沿的研究热点进行内容凝练。
2.科普讲解方式的局限性
数字科技馆的科普内容多以科学名词、技术定理的解释为科普方向,科普方式抽象性、静态性明显,科普受众很容易产生观感疲劳,科普活动吸引力不足。如果长时间处于抽象式的科普活动中,则很有可能使受众产生枯燥甚至抵触心理。
3.科普互动形式的局限性
数字科技馆的科普活动与其他类型的科普具有互动性上的显著差别,在受众的行为与思想层面上进行互动是科技馆的科普目标之一。[2]利用积极的科普体验帮助人们了解科学、熟悉科学。数字科技馆的科普互动环节设置观众的被动性较强,难以以体验者的身份参与到科普活动中来。
(三)数字科技馆群众科普探索方式与现代展示技术相背离
新技术时代的科普活动核心内容在于科普形式的沉浸式打造。科普形式的沉浸式传播指的是通过系统形成的拟态世界带动观众的多感官体验,从而利用人机交互的形式实现知识的有效传递。在此科普形式中,观众所投入的时间与精力普遍作用于拟态世界中的知识内容,知识通过某种形式的转变回应观众,以此实现科普的直观呈现。数字科技馆是当代科学传播的重要阵地,也是沉浸式传播的媒介空间。理论上数字科技馆应利用人机互动等多种技术交融使观众获取科学知识的同时,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结合,并在实践中形成拟态的体验感,继而实现下位概念与自身认知结构的同化。另外,数字科技馆需要关注的重点是平等参与文化的构建。科普活动的沉浸式展现必然会使观众在知识获取阶段感受到自主选择的积极性与尊重感,更容易形成思想上的反馈与活动。数字科技馆科普的要求存在一定特殊性,因此,需要不断提炼并创新内容,实现数字科技馆科普传播技术演化的参与式表达。三、数字科技馆群众科普功能的有效建设策略
(一)群众科普活动应围绕功能目标进行建设
数字科技馆科普功能实现的首要问题,便是需要明确自身定位,因此数字科技馆科普活动应围绕“提升社会群众的科学素养”这一核心功能目标。[3]基于此,群众科普的功能目标定位决定了数字科技馆的科普对象目标要较为灵活,对象人群更加多元化,科普受众的参与度、自由度与选择度更高,将以科技馆展品为主要载体,融入现代科学精神、科学概念与科学原理,在互动式体验的过程中引发其兴趣。在兴趣指引下得到启发,并在对展品所体现的科学性思考下提升科学素养,这种方式是科学与人文精神的融合,使科普受众得以在深度体验中进行科学思考。这种思考并不是独立于观众生活之外的,而是观众与其所生活的社会有着紧密联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数字科技馆科普形式多为场景式,受众对科普内容的可选择性较强,体验感、互动感更加强烈,能够在受众与展品之间呈现双向互动从而激发观众的自我思考。这种形式建设更有利于社会公众在接受科普时进行自我发现。综上所述,数字科技馆科普内容与形式选择,必须在服务科普功能目标的前提下进行建设。为了达成这一目标,就需要正确认识数字科技馆科普功能建设的结构要素,主要包括社会公众、科普工作者与科普资源。[4]其中,社会公众作为科普的实施对象,到数字科技馆进行参观的目的却不尽相同,并非人人都想要接受科普。因此,数字科技馆的展陈内容设置与形式选择需要从被动性转化为主动性,使公众能够在自主选择的前提下针对性学习场馆内的科学知识。而没有选择参加科普的公众,也能在数字科技馆的深度体验与互动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科普。科普工作者是科普功能发挥的主要实施者,也是科学文化知识与科学探究精神的传播者,是提高公众科学素养的引导者,主要包括展区讲解员、专业科普志愿者以及科学设备工程师等。以上人员的协作配合是科普活动功能建设的必备因素,这些科普工作者的专业科学素养与科学积极性将直接影响科普功能的实现程度。科普资源是科普的载体,包括数字科技馆自身拥有的科普资源以及外部获取且能有效使用的科普资源,包括科技设备、展品展项以及科技影视片等。上述三个结构要素既维系着科普功能的整体建设,也相互制约、相互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