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林纾
记潭柘
〔近代〕林纾
潭柘之岫云寺,即晋之“嘉福寺”,唐曰“龙泉寺”,金皇统间为“大万寿寺”,明正统间仍为“嘉福寺”,康熙时始赐今名。寺稍壮丽,细泉两道循石槽外趋,日夜咸有声。老松十数,盘郁不及戒坛(在北京西郊戒坛山,相传创自隋唐间,用石建成,构造宏伟),然亦数年物也。开窗见马鞍山,忽翠接于卧榻。戒坛之山,枯瘠而土石相负;潭柘得水,草木华滋,一望纯绿。寺后泉脉西来,淈淈(gǔgǔ,水涌出貌)争石罅(xià,缝隙)而出,细路宛曲通龙潭,潭水储为小池。杂树互阴,无人声,隐隐闻鸡鸣,乃不知是何林也。佛殿陈元妙严公主(元世祖忽必烈的女儿,在潭柘寺出家,每日参佛诵经,年深日久,把地上的方砖磨出了两个脚印),拜砖双趺(fū,足迹)隐然几透砖。龛供二小蛇,曰“大青”“小青”,僧指为龙王。浮屠之谬妄,因不可以人理喻。迨夜风水激荡,杂以松籁,如卧风涛之中矣。同游者闽县陈荔裳永鑫、温凌陈芷汀之遴。乙卯(1915)四月二十五日记。
【大意】
潭柘山的岫云寺,就是晋代的“嘉福寺”,唐朝叫“龙泉寺”,金代皇统年间称“大万寿寺”,明代正统年间仍称作“嘉福寺”,清代康熙年间才赐给今天的名字—“岫云寺”。寺较宏伟壮丽,两道细泉顺石槽向外流淌,日夜都有响声。老松十几棵,虽然比不上戒坛的松树那样盘曲浓郁,但也是有年头的树木了。开窗能看见马鞍山,会忽然感到外面一片翠绿与室内卧床相接。戒坛的山,枯黄贫瘠,土石相倚;而潭柘的山有水,草木滋生繁荣,一望纯是绿色。寺后有泉水从西边流来,争着从石缝中涌出,细流蜿蜒曲折,奔流到龙潭,潭里已积水成小池。各种树木相互遮阴,寂静无人声,只隐隐约约听到鸡叫声,却不知道这是哪片树林。佛殿里供奉着元代妙严公主的塑像,拜佛的砖上有两个脚印,隐隐约约地几乎要穿透了砖。佛龛里供奉着两条小蛇的塑像,叫“大青”“小青”,和尚把它们奉为龙王。和尚的荒谬胡说,实在没有什么道理,不足以让人相信。到了夜里,风水激荡,混杂着松声,像睡在风浪中一般。一起游览的人是福建闽县的陈荔裳,字永鑫;晋江县的陈芷汀,字之遴。乙卯年四月二十五日记。
【题解】
林纾(1852—1924),字琴南,号畏庐、冷红生,福建闽县(今福州市)人。近代文学家、翻译家。曾凭借他人口述,用文言翻译欧美小说170余种。晚年思想渐趋保守,反对“五四”新文化运动。
潭柘山在北京西郊,山后有二潭,潭上有古柘,因而得名。作者写景,写山,更着力于写水,其中写龙潭幽静和夜间风水激荡情景最为妙绝,使人仿佛置身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