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一云思
主页网络文摘美文
文章内容页

正月十五夜

  • 作者: 月读
  • 来源: 归一文学
  • 发表于2023-11-09
  • 热度17404
  • [唐]苏味道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裱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全唐诗》卷六五)

    【赏析】



      苏味道(648-705),赵州栾城(今河北栾城)人,唐代著名文学家。他与杜审言、崔融、李峤并称“文章四友”,又与李峤以文辞齐名,号“苏李”。苏味道对唐代律诗的发展有着推动作用。

      这首诗是诗人的代表作,流传甚广,描写的是唐都长安正月十五的绚烂夜景以及民众夜游的欢闹场景。诗中“火树银花”“明月”“金吾不禁”等词语,都是古代元宵节的重要文化符号,明清时期的蒙学读物多引此诗向幼童普及元宵节的知识。

      据《大唐新语》和《唐两京新记》记载:每年正月十五的晚上,长安城里都要大放花灯,前后三天,夜间不宵禁,观灯者人山人海。豪门贵族的车马喧嚣,市民们的欢歌笑语,汇成一片,气氛十分热闹。

      诗的首联以“火树银花”喻指张灯结彩、炫人眼目的街景,一个“合”字写出了灯火辉煌、融为一体的和谐美。王维《终南山》“白云回望合”,孟浩然《过故人庄》“绿树村边合”的“合”,用意相同,措辞之妙,可能是从苏诗中得到的启发。这美景自然不会寂寞、清冷,因为元宵夜“金吾不禁”,坊门大开。崔液《上元夜》诗有句云:“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可与此相印证。

      接着,诗人写了游人之盛。观灯者打马而来,夜幕中,马蹄踏过处,卷起薄薄尘土,连明月都想要加入这欢庆的人流中。诗人用“暗尘”而非“黄沙”,说明街上人潮拥挤,骑马人无法策马扬鞭;又以“逐”字赋予明月人的性状,生动灵巧。

      在灯影月光的映照下,歌伎们打扮得分外美丽,她们一面走,一面唱着《梅花落》的曲调。长安城里的灯是观赏不尽的,所谓“欢娱苦日短”,不知不觉便到深更,然而人们仍然怀着无限留恋的心情,希望这一年一度的元宵之夜不要匆匆过去。尾联“金吾不禁”二句,用一种带有普遍性的心理描绘,收束全篇,言尽而意不尽,读后使人有余音绕梁之感,回味无穷。

    【知识链接】



      “火树银花”的起源

      相传正月十五“火树银花”的习俗源于汉代,一说学自佛教,一说源自道教。

      东汉明帝派遣郎中蔡情出使天竺求佛取经,蔡情以白馬运回《四十二章经》和释迦牟尼佛像,并禀告汉明帝印度摩羯陀国每逢元月十五僧众云集,观佛舍利,放光雨花以敬佛。为弘扬佛法,汉明帝敕令正月十五夜,宫中、寺院要“燃灯表佛”,王公大臣、庶民百姓则要挂灯,此俗曾被记入班勇的《西域记》。《初学记·岁时部下》将南北朝时流行的《涅槃经》中的一段收在“正月十五日”条:“如来阁维讫,收舍利罂置金床上。天人散花奏乐,绕城步步燃灯十二里。”可见当时佛家僧侣在望日燃灯已经具备一定的规模。明代佚名画家创作的《明宪宗元宵行乐图》(局部),现藏于国家博物馆。

      另一种说法认为,正月十五张灯结彩是对道教上元燃灯教规的世俗化。道教奉天、地、水三官,“上元为天官司赐福之辰”(《梁元帝旨要》),而天官喜乐,世人热热闹闹地燃起灯火以博得天官的护佑。

      无论是哪一种说法,正月十五燃灯的习俗被古代王朝统治者选择并保留下来。隋代已经有明确的记述,《隋书·柳或传》:“鸣鼓聒天,燎炬照地,人戴兽面,男为女服,倡优杂技,诡状异形。”其中“燎炬照地”,说明节庆时人们手中的灯火将街市照得如同白昼。而唐代关于元宵放灯的诗文则更是不胜枚举。

      苏诗中“火树银花”的比喻对后世影响很大,如朱淑真《元夜》中有“火树银花触目红”,辛弃疾《青玉案·元夕》则有“东风夜放花千树”,等等。

      本文标题:正月十五夜

      本文链接:https://www.99guiyi.com/content/538775.html

      • 评论
      0条评论
      • 最新评论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归一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