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山 弘芹
一、玄奘大师
玄奘大师(公元602-664),唐代高僧,俗名陈祎,法名玄奘,世人敬称三藏法师,俗称唐僧,我国汉传佛教四大佛经翻译家之一,中国汉传佛教唯识宗创始人。玄奘大师十岁踏入佛门,十三岁正式剃度,二十七岁为求佛法而西行,十九年孜孜不倦的学习,十九年呕心沥血的翻译,终于功德圆满,安然地往生自己一生所向往的弥勒净土。
大师一生最为人熟知的事迹就是西行取经。玄奘法师历经千难万险,九死一生,抵达佛教发源地古印度。往返19年,旅程5万里,所经所闻138国。返长安后,经19年,呕心沥血译出佛经75部,凡1335卷,计1300万言。玄奘口述,由弟子辩机执笔《大唐西域记》。
二、立碑缘起
《双佛碑》又名《唐玄奘双佛碑》、《四体碑》、《净土寺秋瞑碑》、《云山碑》(以下统称《双佛碑》)。《双佛碑》缘起始于河南净土寺,大师披剃出家的地方。数月前,净土寺住持和尚尼释如琛初见吉山先生,便将“云山舍利之塔”拓片托付有缘人,佛塔应为玄奘大师当年取经归来所建,元代复建,专门用来供奉他从印度请回来的佛祖舍利,就在那一刻,复刻古碑的灵感便像一道光闪过。2021年秋,吉山先生策劃主持了《双佛碑》镌刻工作。《双佛碑》结合“佛迹记碑”、“玄奘法师释迦佛造像记”和元代“云山舍利之塔”三个和玄奘大师有关系的古碑,将大师亲笔书写的两个“佛”字作为主要内容,复刻“云山舍利之塔”,吸取印度佛造像和汉传佛教造像的灵感,集结当代书画界知名人士进行了一次文化传承与艺术创新的再创作。
三、《双佛碑》的传承
《双佛碑》两个“佛”字均为玄奘真迹。
第一个“佛”字出自“玄奘法师释迦佛造像记”,碑文(大唐龙朔二年三藏法师玄奘敬造释迦佛像供养)乃释迦像底座造像记,凡20字,楷书,笔法严谨,气度不凡。1993年,史树青、赵朴初、启功先生等为其正名,确定碑文是玄奘法师亲笔所书。《玄奘法师释迦佛造像记》立碑于唐龙朔二年(公元662),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陕西铜川市金锁关镇玉华宫遗址出土,现在收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据唐慧立、彦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载,唐高宗显庆四年(公元659),玄奘法师自长安来玉华宫翻译佛经,译成包括六百卷《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在内的佛经十四部,占其生平译经的一半以上。麟德元年(公元664)二月五日,玄奘圆寂于玉华寺肃成院,葬浐东白鹿原,京邑及诸州送葬百余万人。
第二个“佛”字出自“佛迹记碑”,残碑可见碑文(佛迹记摩揭陀国波叱离城释迦如来蹈石留迹奘亲观礼图)共24字,楷书,大气磅礴,世间仅有,意义深远。“佛迹记碑”立碑于唐代,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最早的佛足印记,1999年玉华寺肃成院遗址出土,现藏于铜川玉华博物馆。这通碑复原后宽度88厘米,厚度10厘米左右,佛足刻石上,脚趾微张,脚掌心刻有千辐轮纹,其余脚趾下分别刻着三钴纹、双鱼纹、宝瓶纹、螺王纹等。加上玄奘手书题记,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存,碑刻铭文的发现可谓国宝重见天日。
净土寺出土的“云山舍利之塔”,后经研究应为释伽牟尼舍利之塔。玄奘取经归来建造,元代复建,碑文(菩大元国至元二十二年十一月初一日主持门资惠整等匠人李二建),28字,书法拙朴,无法考证其作者。净土寺始建于北魏天赐元年(公元404年),是皇家四大道场之一,玄奘大师十岁随兄长住进净土寺,十三岁在此披剃。唐贞观二年净土寺重修。唐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玄奘大师取经归来,面谒唐太宗,赐匾,净土寺香火逐渐达到鼎盛。
四、《双佛碑》的创新
除了传承,《双佛碑》的创作同时也是创新。
碑的正面加入“吉山一笔佛造像”两幅,创作灵感源自北魏板凳佛。作品取古佛造影、糅中国传统绘画和书法笔意而成,其表现手法新颖、脱俗清新、造像庄严肃穆,形神兼备。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也是佛造型推陈出新的一个流派。
碑首画像别出心裁,融合印度释伽牟尼像雕刻“石像佛眼”(公元三世纪)和汉传佛教的“天眼”,天圆地方,无限玄远。图案皆有出处,渊源源远流长。
碑背为四体书法,楷书、草书、钟繇体、行书,内容为孙吉山《净土寺秋瞑》,诗曰:
白石披苔厚,?微雨晚来秋。
残碑元国著,?云山释伽楼。
沐手不觉冷,?松竹满庭修。
玄远弄清华,?翻思钟可留。
“四体书法”均为当时代上乘之作,书法家分别为:谢兴涛、邹米、王师琛、黄权。碑体说明文字是用于右任先生书法集字而成。《双佛碑》集结了“中国佛教发展史”相关内容,将玄奘大师少有存世的书法真迹提炼成两个“佛”字,复刻元代残碑“云山舍利之塔”,可谓21世纪上半叶文人墨客的一次“笔墨雅绘”,新世年代,四体书法为峰。
五、以《双佛碑》致敬大师
- 西行取经
《西游记》中的“九九八十一难”,只是大师西行遭历险难万千之一瞥,而且现实中,他没有神通广大的孙猴子为他降妖伏魔,大多数时候都要独自面对和承担。不容否认,《西游记》大大普及了玄奘法师在民间的知名度,但许多读者因无机会接触正史,心中“唐僧”的形象大都是小说里那个懦弱、善良、善恶不分的“师父”,取经之路全靠徒弟们保护。不过有一点《西游记》并没有失真,那就是无论前途多么渺茫、困难多么巨大、诱惑多么强烈,“唐僧”从未迷失过初心。简单说,《西游记》中的“唐僧”只是个现出家相的凡夫,而现实版的玄奘法师却是一位发大心的菩萨,是少有的大丈夫。
- 伟大的翻译家
单从法师取经归来翻译的佛经种类和数量而言,他就已经是位了不起的翻译家,其成就在今天都可以载入“吉尼斯纪录”。不止如此,法师还把一些在中国流传下来的佛教经典重新翻译成梵文,比如,在印度早已失传的《大乘起信论》,这部佛教经典因此得以在印度重新保存。大师的翻译不是个人行为,而是国家行为。有场地、有团队、有资金,在唐太宗的支持下,他组建了一个几十人的译经团队,其中不乏当时著名高僧和他的一众弟子。大师将翻译的流程分为十大环节(1.译主;2.证义;3.证文;4.书字;5.笔受;6.辍文;7.参译;8.判定;9.润文;10.梵呗),这样层层把关,译经的效率极高,质量上乘,完全达到现代翻译界“信达雅”之标准。大师也因此与鸠摩罗什、真谛、不空并列为中国四大佛经翻译家,是名副其实的三藏法师。
- 一代高僧
其实,除了取经译经,玄奘大师首先是一代高僧。法师幼年就想剃度出家,因为年龄限制,一开始并没有被允许,当被问及为何想出家时,十三岁的玄奘回答:“意欲远绍如来,近光遗法。”主考官大理寺卿郑善果听后大为震惊,破格录取了玄奘,稱“诵业易成,风骨难得。若度此子,必为释门伟器!”出家后的玄奘,精进修学,17岁便以少年沙弥的身份被公推讲经,被诸大德赞许为佛门龙象。后来更是云游天下,遍访高僧,27岁已成大气,深感当时中土的佛经典籍不够丰富,也不够完整,遂发誓要去佛陀的故里寻找答案,澄清问题。
取经路上,仗观世音菩萨传授三世诸佛心要法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每每化险为夷,遇难成祥,最终平安抵达印度。法师抵达印度后,首先师从戒贤法师(受弥勒菩萨咐嘱传授玄奘法师《瑜伽师地论》),遍学佛门经教,被法师许为首席弟子;后又师从法相宗唯识硕老胜军论师学法相唯识三年,归唐后创立了法相唯识宗。
法师在印度期间还遍参诸方知识,遍礼佛陀当年圣迹。前文提到“佛迹记碑”记录的就是法师在印度礼拜佛迹,回到中土立碑供奉佛的足迹,并以文字记录此事。
法师在印度修学多年,参加宗教辩论大会,辩才无碍,名满全印度,被会中大乘学者公推为“大乘天”,小乘学者立法师为“解脱天”。辩论会后,以戒日王为首的十八国国王皆对法师执弟子礼,戒日王更是感佩其才学盛德,先后六次举行无遮大会,散尽宫储余粮,受惠者五十万之众。
回国后,法师除了组织团队译经,还广度众生,培养僧才。玄奘大师的弟子众多,其中,神昉、嘉尚、普光、窥基,号称奘门四哲,皆为法相之大家;普光、法宝、神泰,则称俱舍三大家;窥基、神泰、顺憬又为因明巨匠。
难怪唐太宗见法师后即高度赞扬,此言不虚也!
松风水月,不足比其清华;
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
超六尘而回出,只千古而无对。
(四)杰出的外交家
玄奘大师曾多次上书朝廷,期盼能得到批准前往天竺学习佛法,但最终没有音讯,所以,大师西行并未得到允许,他出发之后,官方还发出了通缉令要捉拿他。毋庸置疑,玄奘大师是真正的外交家。法师才学弥天,仪表庄严,谦冲恬淡,风采雍雅,戒日王视为千载僧宝,竭尽请教供养。法师为其开解已传入印度的“秦王破阵乐”,王感大唐东土出一怀圣转轮圣王,便在法师返程之前修书派使往大唐归附执臣子礼。法师才德所感不出一兵一卒,获如此之外交硕果,不啻为人类外交史上之巨擘,其成就也远在张骞、班超二公之上。大师凭一己之力,完美演绎了盛唐大国外交的奇迹!
(五)人类文化的传播者
回国后,玄奘还遵照唐太宗的意旨,口述路途所经各地情况,由弟子辩机笔录,在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完成了《大唐西域记》的写作。全书共十二卷,按照玄奘法师的行程路线,用“行”和“至”记录了他沿途目睹和耳闻的风土人情。书的内容极其丰富,地理、人文、政治、经济、文化、风俗无所不包,尤其是对各地宗教寺院的状况和佛教故事传说,都做了详细的记载。随着时光的流逝,《大唐西域记》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史料价值,尤其是对印度历史和宗教史有极高的参考价值,某种程度上弥补了印度文化的缺失。
再看大师亲笔写下的两个“佛”字,其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书法的范畴。这是对一个真正佛教徒的致敬,对一个伟大的人类文化传播者的致敬,对一个大师的致敬。
历史如是说,心经亦如是,如是我闻。
鸣谢以下单位及个人:
公元二零二一年、黄帝纪年四七一八年、佛历二五六四年
立石:中国故事、意态传播、净土寺
释如琛(河南省伊川佛教协会常务理事、净土寺住持)
释道给(中国佛教文化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王世芹(广济寺皈依佛弟子)
王晓婷(龙泉寺皈依佛弟子)
王希涛(意态传播创始人)
魏驾雾(中国故事社长)
符少武(河图洛书传承人)
吴全君(智博集团总裁)
梁中国(首席品牌官联盟主席)
李???栋(中国齐鲁文化促进会秘书长)
赵国瑞(策展人、总编)
单兴建(空间设计大师)
张??洋(宝佳国际建筑师)
都正亮(文化学者)
王剑英(文化学者)
王五军(非物质文化碑刻传承人)
孙吉山(文化学者)
流通与出版:
-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诗书画印、科学信仰、艺术修为、文人雅士汇聚,《双佛碑》堪称经典之作。
- 该碑将刊载中国故事、人民日报海外版、当代作家、卷宗等媒体。
- 拓片结缘广大寺院。
參考书目和资料:
- 百度文库、互联网信息、佛教公众号等
- 央视十二集纪录片《玄奘之路》
- 《大唐西域记》(岳麓书社2021年8月第1版)
《双佛碑》简介
《双佛碑》复刻洛阳净土寺“云山舍利之塔”、双“佛”(皆为玄奘真迹),以“吉山一笔佛”、融合印度“石像佛眼”和汉传佛教“天眼”的碑首佛像和四体书法(孙吉山《净土寺秋瞑》诗),致敬大师。
Introduction?to?Double?Buddha?Monument
Double?Buddha?Monument?reprints?“Yunshan?Relic?Tower”?from?Pure?Land?Temple?in?Luoyang,?Henan?Province?&?2?Buddha?Characters?originally?written?by?Master?Xuanzang.?It?also?involves?“Jishan?Bench?Buddha”,?Buddha?eyes?which?combine?the?Indian?“Stone?Buddha?Eye”?and?Han?Buddhism?“Heavenly?Eye”,?and?a?poem?by?Jishan?written?in?4?styles?of?calligraphy.?All?is?to?salute?Master?Xuanz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