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亚芳
(北方民族大学 宁夏 银川 750000)
?
非政府组织参与少数民族文化保护研究
陈亚芳
(北方民族大学 宁夏 银川 750000)
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无疑是中华文化大花篮中最艳丽绚烂的一簇,在“现代化”和“西方化”的波及下,其多样性、原真性、存续性受到了严重冲击,保护少数民族文化刻不容缓。由于政府和市场的“双失灵”,非政府组织作为一种新型主体和新生力量,在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非政府组织;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保护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宗教繁杂,民族文化五彩斑斓、独具特色。虽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给予少数民族自治权,允许其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建立自治机关,自主地管理本民族、本区域的事务,但在由上至下的实施过程中,当地政府很难做到面面俱到,相关政策的出台具有普遍性,也很难兼顾各个地区的特殊要求。这时候,作为政府和人民“中间人”的非政府组织就有了存在的意义,向下深入基层,反映人民诉求,向上根据掌握的具体情况,利用专业知识对政府建言献策,解决实际问题。弥补了公共物品得不到有效供应(即“政府失灵”)和资源得不到有效配置(即“市场失灵”)的缺陷和不足,使国家管理体系更加高效协调地运转。同时,这也符合我国由“全能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的改革方向,有助于“小政府,大社会”的早日实现。
1 非政府组织
非政府组织(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NGOs),是指独立于政府公共部门(“第一部门”)和商业部门(“第二部门”)之外的组织,因而又被称为“第三体系”或“第三部门”。国外对于非政府组织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随着“全球结社革命”的兴起,形形色色的非政府组织如雨后春笋般成长,“历史将证明这场革命对20世纪后期世界的重要性丝毫不亚于民族国家的兴起对于19世纪后期的世界的重要性”(莱斯特·M·萨拉蒙)。然而时至今日,对于非政府组织概念的界定并无定论,甚至有关其分类也存在很大争议。笔者认为,这些定义无非侧重点不同,凡是具有非政府性、非营利性、组织性、自愿性和公益性的社会组织皆可称为非政府组织。在1995年北京召开的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上,非政府组织正式走进国民视野。由于非政府组织这一名称源自西方,不同国家的历史、地理、文化等方面又具有其自身特点,因此我国一般采用“民间团体”或“社会组织”的叫法。成立较早且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非政府组织的机构是清华大学的NGO研究所。
2 少数民族地区的非政府组织
宽泛地说,以少数民族为主聚集生活的区域就可称为少数民族地区。具体来讲,是指拥有民族区域自治权的地方,包括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以及众多民族乡镇。在有关民族问题的研究中,多用“少数民族八省区”的概念,即5个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再加上拥有众多民族的云南、贵州及青海三省。本文所提及的少数民族地区也沿用这一概念。2.1 少数民族地区的境外非政府组织
顾名思义,境外非政府组织就是指在中国大陆以外设立的,组织构成、活动范围和筹资渠道具有跨国性的,区别于本土非政府组织的非政府组织,亦可称为国际非政府组织。近几十年来,境外非政府组织,如:英国救助儿童会,香港嘉道理慈善基金会等,在普及基础教育、保障妇女儿童权益、消除极端贫困与饥饿、疾病防治和野生动植物保护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
对少数民族地区境外非政府组织的研究多从以下几个方面:1.从管理学的角度分析少数民族地区境外非政府组织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解决办法。如:益西加措的《在藏境外非政府组织管理研究》,通过对当地政府和在藏境外非政府组织的比较研究,揭示其内在关系,说明在藏境外非政府组织存在的必要性及其面临困境,进而对构建在藏境外非政府组织管理服务模型提出建设性建议;侯江红的《云南边疆民族地区境外非政府组织现状与规范对策》中,提出从备案制度入手,建立健全信息公开系统,加大对境外非政府组织的监管力度。此外,赵会将境外基金会作为研究对象,在其《少数民族地区境外基金会发展研究》一文中,对境外基金会如何实现本土化进行了几点思考。2.探析境外非政府组织对民族地区的影响。例如:胡花平在《国际非政府组织在我国民族地区活动的影响研究》中详细谈到了被国内学术界忽略的境外非政府组织对民族地区的消极影响,从整个民族地区的高度来研究这一问题。有关境外非政府组织对我国国家安全的影响也是一个研究热点,如:闫文虎《境外非政府组织在西北民族地区的活动及对我国安全的影响》一文。3.从法律视角进行研究。如陈颖的硕士论文《云南境外非政府组织准入法律制度研究》。
2.2 少数民族地区的本土非政府组织
对少数民族地区本土非政府组织研究的专著非常少,李俊清的《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组织研究》虽囊括十几个少数民族地区非政府组织的丰富案例,但在这本调查报告中,并未对相关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国内对这部分的研究多见诸各类文章。1.从公共管理学角度对少数民族地区本土非政府组织进行探讨的文章最多,大多按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传统结构展开。比如:杨蓉《我国民族地区非政府组织现状及发展研究》、王念南《云南省迪庆州民间组织的形成、发展及其治理对策》、赵炜华《云南民族地区政府对非政府组织的管理研究》等。云南大学郭华从政治管理学角度,在《政治发展视角下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本土非政府组织研究》中,以对傣族协会、哈尼文化学会、因远白族学学会、彝族文学艺术协会四个本土非政府组织的实地调研材料为基础,以国内外研究非政府组织的相关理论为依据,深度解析民族地区本土非政府组织与我国政治发展的密切关系。2.研究非政府组织功能领域,多集中于环保、疾病预防、妇女儿童权益保障。如:中央民族大学李妙然的博士论文《西部民族地区环保非政府组织研究——基于治理理论的视角》、高巍《非政府组织参与民族地区环境治理研究》、李光勇《少数民族民间组织介入艾滋病患者救助的途径与优势——以四川凉山彝族妇女儿童发展中心为例》。
3 非政府组织参与民族文化保护
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环境恶劣、经济发展缓慢,当地政府往往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而市场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原动力,过度粉饰、包装民族文化,使其失去原真性,造成“保护性破坏”或“破坏性保护”。非政府组织凭借其专业性、公益性及多元的投资渠道等优势在民族文化保护中功不可灭。我国对于非政府组织的研究起步较晚,将研究区域限定在少数民族地区,并且针对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文章更是少之又少。崔明在《少数民族民间组织发展研究——以民国甘肃回族教育促进会为例》中,以“兰州回教劝学所”和“甘肃省少数民族文化教育促进会”为切入点,纵向回顾了西北地区教育类民族民间组织的发展历程,对民族民间组织保护回族传统文化持肯定态度;郭卫东的《文化传承、社会建设与家园维护:青海少数民族草根NGO的启示》对青海的两个少数民族草根NGO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我国改革创新的关键在于发展方式和认知范式的转变;丁书娟在《非政府组织作为灾后重建行动中的民族文化保护者:大陆与台湾的案例》一文中,通过大陆和台湾非政府组织在灾后文化保护行动中的比较,对行为主体关系进行剖析。研究非政府组织在民族文化保护中的作用及影响的有:高海清《非政府组织在蒙古族文化保护及传承中的作用研究》、高清濂《非政府组织对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重要作用——以贵州省黔东南自治州黎平县肇兴侗寨为例》。此外,在研究文化遗产保护的文章中涉及少数民族文化保护的,多以借鉴外国非政府组织的保护经验,反思自身为主,比如说:朱晓婷、张利民《论外国民间组织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作用及对我国的启示》、杜红艳《国外民间组织在历史遗产文化保护中的作用于启示》。
4 小结
通过对相关研究进行简单梳理,笔者认为在非政府组织参与民族文化保护研究方面存在以下不足:1.研究多从公共管理学、行政管理学、法学、政治学等角度进行研究,涵盖非政府组织的概念、分类、功能、影响及作用、与其他行为主体的关系、发展现状、困境、解决路径,而很少从民族学、社会学、人类学等视角进行分析;2.对云南、西藏的非政府组织研究较多,而对其他“少数民族八省区”关注不足;3.对少数民族地区,尤其是民族文化保护方面还很欠缺。论文
[1] 陈颖《云南境外非政府组织准入法律制度研究》,云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
[2] 崔明《少数民族民间组织发展研究——以民国甘肃回族教育促进会为例》,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
[3] 丁书娟《非政府组织作为灾后重建行动中的民族文化保护者:大陆与台湾的案例》,中央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
[4] 高海清《非政府组织在蒙古族文化保护及传承中的作用研究》,内蒙古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
[5] 高巍《非政府组织参与民族地区环境治理研究》,内蒙古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6] 郭彩云 《农村民间组织与乡村治理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年
[7] 郭华《政治发展视角下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本土非政府组织研究》,云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
[8] 郭卫东《文化传承、社会建设与家园维护:青海少数民族草根NGO的启示》,中央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
[9] 胡花平《国际非政府组织在我国民族地区活动的影响研究》,西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10] 李妙然《西部民族地区环保非政府组织研究——基于治理理论的视角》,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
[11] 王念南《云南省迪庆州民间组织的形成、发展及其治理对策》云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
[12] 杨蓉 《我国民族地区非政府组织现状及发展研究》,中央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13] 益西加措《在藏境外非政府组织管理研究》,中央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
[14] 赵会《少数民族地区境外基金会发展研究》,中药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
[15] 赵炜华《云南民族地区政府对非政府组织的管理研究》云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年
期刊
[1] 杜红艳《国外民间组织在历史遗产文化保护中的作用与启示》,探索,2012年02期
[2] 高清濂《非政府组织对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重要作用——以贵州省黔东南自治州黎平县肇兴侗寨为例》,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年34期
[3] 郭华、李庚伦《本土非政府组织与民族文化事业的发展——以元江哈尼文化学会为例》,学会,2012年02期
[4] 侯江红《云南边疆民族地区境外非政府组织现状与规范对策》,科教导刊(中旬刊),2012年09期
[5] 李光勇《少数民族民间组织介入艾滋病患者救助的途径与优势——以四川凉山彝族妇女儿童发展中心为例》贵州民族研究2012年05期
[6] 闫文虎《境外非政府组织在西北民族地区的活动及对我国安全的影响》,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14年05期
[7] 朱晓婷、张利民《论外国民间组织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作用及对我国的启示》,旅游纵览(下半月),2014年01期
陈亚芳(1990-),女,汉,山东省东营市,研究生,北方民族大学,研究方向:民族社会学。
D63
A
1672-5832(2015)12-015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