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一云思
主页网络文摘美文
文章内容页

科学社会主义视域下的中国道路

  • 作者: 小品文选刊
  • 来源: 归一文学
  • 发表于2023-11-09
  • 热度16509
  • 朱 宇

      (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 云南 丽江 674100)

      科学社会主义视域下的中国道路

      朱 宇

      (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 云南 丽江 674100)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治国理政的高度对中国道路进行了理论阐述。中国道路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的所走出来的新路,闪耀着科学社会主义的光辉。它秉承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植根于中国这片沃土,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创新和发展。

      中国道路;科学社会主义;创新

    1 中国道路秉承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1.1 中国道路是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道路

      生产力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和唯物史观的基石,解放和发展生产了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首要原则。中国道路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并在不断的发展坚持这一原则。毛泽东在论述生产力重要性时指出:“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邓小平把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他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习近平立足新的历史条件,特别阐述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发展必须是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必须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是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正是遵循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原则,中国经济发展持续时间之长、速度之高创造了世界奇迹。

      1.2 中国道路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道路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判别社会制度属性的主要标志。中国道路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不断扩大公有制经济的影响力。毛泽东十分重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他指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实质,就是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成为我国国家和社会的唯一的经济基础。”同时,“可以搞国营,也可以搞私营。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邓小平把公有制作为国家经济的基础,他指出:“过去行之有效的东西,我们必须坚持,特别是根本制度,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公有制,那是不能动摇的。”在这个前提下,探索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秉承坚持共有制的基础地位,通过鼓励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和混合所有制经济经济发展,不断壮大共有制经济的影响范围。

      1.3 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和人民的主体地位

      中国道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人民民主专政,并以国家宪法的形式予以确认。新中国建立之初,中国就秉以宪法的形式确立了无产阶级专政和人民的主体地位。1954年,中国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1979年,邓小平发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讲话中重申坚持无产阶级专政的重要性,并把它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原则、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江泽民顺应发展潮流,把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和坚持无产阶级专政联系起来,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党的执政水平。胡锦涛推崇科学发展,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坚持发展是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2 中国道路是符合中国实际的科学社会主义

    2.1 中国道路是实事求是之路

      近代中国面临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两大历史任务。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国的具体国情科学地分析了中国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得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结论。在十月革命的感召之下,中国共产党选择了俄式的民族解放之路。但是在武装夺取政权的过程中,中国照搬了俄国“城市中心”的理论。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等均已失败为告终,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国的国情,深入调查、潜心思考,得出“中国革命道路‘不是先占城市后去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以邓小平为首的老一代革命家在总结新社会主义建设成败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正确路线,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之路。

      2.2 中国道路是解放思想之路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革命先辈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相结合,解放思想,突破苏联城市中心论思想,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新路。1949年,中国共产党突破苏联经济建设经验,创造性的提出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对民族工商业采取赎买的政策。“文革”结束后,针对党内存在的教条主义、个人崇拜、思想僵化等问题,邓小平提出不搞个人崇拜,鼓励人民开动脑筋解决实际问题,废除了领导人的终身制。同时,为了解决吃饱饭的问题,他提出改革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启农村改革之路。面对国内外对中国发展市场经济的质疑,邓小平提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2.3 中国道路是科学发展之路

      中国道路始终以本国发展状况为基础,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1]。它坚持以人为本,把共同富裕作为发展目标。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2014年贫困的发生率降低至5%,中国的脱贫人数是其他发展中国脱贫人数的总和。它强调社会和谐,把社会公平正义放在重要位置。2001年至2012年,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覆盖了90%以上的人口,最大限度的增强社会和谐因素;同时建立权利公平、机会公平和规则公平的环境,使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有通过自己努力实现梦想的机会。它强调可持续发展,注重生态保护。

    3 中国道路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创新之路

    3.1 中国道路是一条理论创新之路

      中国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中国道路先后回答了“中国革命道路问题”,指出中国革命的领导者和同盟者、中国革命的性质、指导思想和革命前途。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明确发展生产力的方式——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阐述社会主义道路发展原则——四项基本原则。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党的先进性,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使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

      3.2 中国道路是一条经济创新之路

      中国道路是一条经济创新之路,就像俄罗斯联邦共产党员主席久加诺夫指出,中国模式就是:社会主义+中国民族传统+国家调控的市场+现代化技术和管理[2]中国的经济发展之路即有别于苏联的计划经济模式,又和西方的新自由主义有本质的区别。中国经济发展之路是以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为前提,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的同时,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在影响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国有经济占主导地位。

      中国经济发展之路离不开中国的优秀传统。中国人崇尚节俭、重视储蓄,这为中国经济的迅速腾飞起到重要作用[3]。中国经济发展之路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利用市场作用发展经济;同时重视国家的宏观调控、克服市场自身缺陷,制定长远规划——五年发展规划,保持经济政策的稳定性。

      3.3 中国道路政治创新之路

      中国道路是一条政治创新之路。中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使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享有国家的最高权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既保证了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又使共产党受到民主党派的监督,保持共产党的活力;民族区域制度使少数民族享有和汉族相同的权利,保持了民族的团结和稳定。中国领导人的选举制度体现了选贤任能。中国领导人的选举经过长期探索,形成了广纳群贤、充满活力的选人机制、广泛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中来[4]中国的最高领导人的基本要求:担任过两任省委书记,治理过一亿人口,而且要有政绩。然后进入政治局常委,利用五年的时间熟悉全国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方方面面,最后再出任国家的最高领导人。

      [1] 施雪华.中国道路的独特性及其世界意义[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04-23(3).

      [2] 郭万超.中国道路将改变世界[J].求是,2013(6).

      [3] 刘云川,黄相怀.中国道路破解了一系列发展中国家现代化难题[J].求是,2014(5).

      [4] 刘奇葆.我们走在正确的道路上——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几点认识[J].求是,2014(20).

      朱宇(1984-),男,河北秦皇岛人,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助教。

      D033

      A

      1672-5832(2017)08-0137-01.5

      本文标题:科学社会主义视域下的中国道路

      本文链接:https://www.99guiyi.com/content/633118.html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归一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