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一云思
主页网络文摘美文
文章内容页

家有母亲

  • 作者: 小品文选刊
  • 来源: 归一文学
  • 发表于2023-11-09
  • 热度9693
  • 赵海宁

      

      父亲去世10年后,在我的“软硬兼施”下,母亲终于同意来郑州跟着我———她最小的女儿一起生活。这一年,母亲70岁,我40岁。

      70岁的母亲瘦瘦的,原本只有一米五的身高,被岁月又缩减了几厘米,看起来更加瘦小,面容却仍然光洁,不见太多沧桑的痕迹,头发亦未全白,些许黑发倔强地生长着。

      我们借了一辆车回去接她,她早把居住了几十年的老屋收拾妥当,整理好了自己的行李。

      那些行李中有两袋面,是她用家里的麦子专门为我们磨的,这种面有麦香。

      但那天,那两袋面我决定不带了,因为车的后备箱太小,我们要带的东西太多。

      母亲却坚持把面带着。一定要带,她说。

      她这样说的时候,我忽然愣了一下,看着她,便想明白了什么,示意先生把面搬到里屋,我伸手在外面试探着去摸。

      果然,在底部,软软的面里有一小团硬硬的东西。

      如果我没猜错,里面是母亲要给我们的钱。

      把钱放在粮食里,是母亲很多年的秘密。

      十几年前,我刚刚结婚,在郑州租了很小的房子住,正是生活最拮据的时候。

      那时,我最想要的不是房子,不是一份更有前途的工作,只是一个像样的衣柜。

      就是那年冬天,母亲托人捎来半袋小米。

      后来先生将小米倒入米桶时,发现里面藏着500块钱,还有一张小字条,是父亲的笔迹:给梅买个衣柜。

      出嫁时,母亲给我的嫁妆中已有买衣柜的钱。

      后来她知道我将这笔钱挪做他用,便又补了过来。

      那天晚上,我拿着10元一张厚厚的一沓钱,哭了。

      那些年,母亲就是一次次把她节省下来的钱放在粮食里,让人带给我,带给大姐二姐,在我们都出嫁多年后,仍贴补着我们的生活。

      但那些钱,她是如何从那几亩田里攒出来的,我们都不得而知。

      这一次,即使她随我们同行,也还是将钱放到了面袋里,在她看来,那是最安全的。

      面被带回来后,我把钱取出来交还母亲,母亲说,这是我给童童买车用的。

      童童是她的外孙,这段时间他一直想要辆赛车,因为贵,我没有给他买,上次回老家,他许是说给母亲听了,母亲便记下这件事。

      2000块,是她几亩地里一年的收成吧,我们都不舍得,但她舍得。

      记忆中,母亲一直是个舍得的人,对我们,对亲戚,对左邻右舍,爱舍得付出,东西舍得给,钱舍得借,力气也舍得花。

      有时不知道她一个瘦小的农村妇人,为什么会这样舍得。

      母亲住下来,每天清晨,她早早起来做饭,小米粥、小包子、鸡蛋饼……变着花样儿。

      中午下班我们再也不用急赶着去买菜,所有家务母亲全部包揽,阳台上还新添了两盆绿莹莹的蒜苗。

      有了母亲的家,多了种说不出的安逸。

      母亲带来的两袋面,一袋倒入桶里,另外一袋被先生放到了阳台上。

      过了几天,我却发现阳台地板上的那袋面被移到了高处的平台上晾晒。

      先生是个粗心的人,应该不会是他放的,我疑惑地问母亲,她说,啊,我放上去的,晒晒,别坏了。

      我一听就跟她急了,那平台,一米多高,那袋面,六七十斤,身高不足一米五,体重不足90斤的母亲,竟然自己把它搬了上去。

      我冲她大喊,你怎么弄上去的?那么沉,闪着腰怎么办?砸着你怎么办?出点儿什么事怎么办……一连串地凶她。

      她却只是笑,围着围裙站在那里,等我发完脾气,小声说,这不没事吗?

      有事就晚了!我还是后怕,但更多的是心疼。直到母亲向我保证,以后不再干任何重活,我才慢慢消了气。

      母亲来后的第三个月,一个周末的下午,有人敲门,是住在对面的女人,端着一盆洗干净的大樱桃。

      女人有点儿不好意思地说,送给大娘尝尝。

      我诧异不已,当初搬过来时,因为装修走线的问题,我们和她家闹了点儿矛盾。

      原本就不熟络,这样一来,关系更冷了下来,住了3年多,没有任何往来。

      连门前的楼道,都是各扫各的那一小块儿地方。

      她冷不丁送来刚刚上市的新鲜樱桃,我因摸不着头脑,一时竟不知该说什么好。

      她的脸就那样红着,有点儿语无伦次,大娘做的点心,孩子可爱吃呢……我才恍然明白过来,是母亲。

      母亲并不知道我们有点儿过节儿,其实即使知道了,她还是会那么做,在母亲看来,“远亲不如近邻”是句最有道理的话。

      所以她先敲了人家的门,给人家送小点心,送自己包的粽子,还送自己种的新鲜小蒜苗……誠恳地帮我们打开了邻居家的门。

      后来,我和那女人成了朋友,她的孩子也经常来我们家,奶奶长奶奶短地跟在母亲身后,亲好得犹如一家人。

      邻居们,不仅仅是对门,前后左右,同一个社区住着的许多人,母亲都照应着。

      她常在社区的花园和先生同事的父母聊天,帮他们照顾孙子。

      不仅如此,还有物质上的往来,母亲常常会自制一些风味小点,热情地送给街坊四邻,这也是母亲在农村生活时养成的习惯。

      小点心虽然并不贵重,却因有着外面买不到的醇香味道,充满了浓浓的人情味。

      有一次,得知先生一个同事的孩子患了白血病,母亲要我们送些钱过去。

      因为是来往并不亲密的同事,我们只想象征性地表示一下,母亲却坚决不答应,说,人这辈子,谁都可能会碰到难事,你舍得帮人家,等你有事了,人家才会舍得帮你。

      孩子生病对人家是天大的难事,咱们碰上了,能帮的就得帮。我们听了母亲的。

      在母亲过来半年后,先生竟然意外升职,在单位的推荐选举上,他的票数明显占了优势。

      先生回来笑着说,这次是妈的功劳呢,我这票是妈给拉来的。

      我们才发现,最近我们的人际关系竟然空前好起来,那种好,明显地少了客套多了真诚。

      一个字都不识的母亲,只是因为舍得,竟不动声色地为我们赢得了那么多,是我们曾经一直想要赢来却一直得不到的。

      再想她说过的话,你舍得对人家好,人家才会舍得对你好。

      于她,这是一个农村妇人最朴实本真的话;于我们,无疑是一个太过深刻的道理。

      选自《中国养老周刊》

      本文标题:家有母亲

      本文链接:https://www.99guiyi.com/content/634093.html

      • 评论
      0条评论
      • 最新评论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归一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