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娇娇 陈 阳
(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 云南 昆明 650000)
宋代瓦肆文艺:“下里巴人”与“阳春白雪”的融合
向娇娇 陈 阳
(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 云南 昆明 650000)
由于宋代市民阶层的兴起,经济的发展,文化下移等外在因素,瓦肆于宋兴起,可以说是宋代的一种新兴商业。而瓦肆内在的“通俗”性与高雅”性,其不仅丰富了当时宋人的娱乐活动,更满足了不同阶层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
宋代瓦肆;“阳春白雪”;“下里巴人”
瓦肆作为固定的娱乐表演场所,是宋代独有的文化现象,瓦肆文艺更是深受宋人的喜爱,其节目丰富,种类繁多,大体上可分为三大特点:“下里巴人”即通俗性;“阳春白雪”即高雅性;“下里巴人”与“阳春白雪”的融合,即俗与雅的融合。在接下来,本文将一一论述它的这几个特点。
1 瓦肆文艺的“下里巴人”
1.1 说书。说书是宋代一种创新的艺术形式,是瓦子勾栏中普遍可见的娱乐节目,它标志着我国说唱曲艺有了一个新的开端,说书的人又被叫做说话人,说书用的底本叫话本,话本取材广泛,贬褒满足市民的认可,讲述现实生活中市民所熟悉的人物,又因说话内容的不同,其大体被分为三类,即讲史,说经,小说。史书,以人们所熟悉的历史上的帝王将相和英雄好汉为故事给市民们讲授历史故事,如“讲三分”[1]所叙述是魏蜀吴三国的故事,通过艺术加工,以通俗形象的语言带给大众强大的感染力,这一话本的流传对后来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何谓说经,据《都城纪胜》中记载:“说经谓演说佛书。”[2]演说佛书,即是通过文艺说话说的形势宣传佛教思想,佛教故事,将佛书讲解成集通俗化,口语化,艺术化为一体的话本,说经话本流传至今的有《唐三藏取经诗话》,它为后来的小说《西游记》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当时的小说源自于民间的奇闻怪事,为人们所流传娱乐。其为后来的文学及戏曲都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1.2 杂技类。 此外,还有各种杂技,杂手艺,如:踢瓶,弄花鼓,教虫蚁,烧烟火,手影戏,驯兽,魔术,撑杆,倒立,口技,相扑等百戏技艺。它们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带给大众娱乐消遣。不管是说书还是杂剧,杂技,杂艺。这些文艺作品之所以深受寻常百姓的喜欢是因它的题材内容和形式都了迎合市民阶层的审美情趣和消费水平,更体现出瓦肆“下里巴人”的一种特性。而宋代文化艺术逐步实现通俗性,娱乐性,这不仅反映出市民阶层认识现实生活和认识历史的文化愿望,同时也体现了宋时的文化艺术下移到市井生活的趋势。
2 瓦肆文艺的“阳春白雪”
2.1 舞蹈。宋代的瓦子内节目繁多,除了“下里巴人”的文艺,还有一些供文人欣赏的高雅节目,满足他们的精神消消遣。其中就有胜似宫廷乐的高雅舞蹈作为代表。舞蹈是现代文艺表演的说法,北宋时期,舞蹈称之为“舞判”、“舞旋”[4]等。在当时北宋都东京比较流行的舞蹈有扑旗子、舞蛮牌、抱罗、舞判、七圣刀、舞鲍老等多种。按人数可分为:单人舞、多人舞、对舞、车船舞等等。瓦肆中所表演的舞蹈也富有寓意,其伴有声乐、或演绎着动人的故事,为文人墨客乃至贵族官僚所欣赏。其中在《东京梦华录》里记载皇帝在宝津楼观看诸军百戏时就有场面宏大的对舞表演。“乐部复动蛮牌令,数内两人出阵对舞,如击刺之状,一人做奋击之势,一人做僵仆。出场凡五七对,或以抢对牌,剑对牌之类”。舞曲破撷前一遍。舞者入场,至歇拍,续一人入场,对舞数拍。前舞者退,独后舞者终其曲,谓之`舞末”。[5]瓦子里这种宏大的舞蹈场景、精彩的舞蹈演出倒也不逊宫廷舞,真是令人如痴如醉。2.2 唱赚。除舞蹈外,还有唱赚这一娱乐。它是北宋流行的一种说唱形式,用鼓,板和笛作为伴奏乐器,以缠令和缠达两种趋势交替进行的特征,唱赚的曲本叫赚词,中间的曲调称为“赚”,唱赚是南宋艺人张五牛在吸引北宋“鼓版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都城纪胜》记载道“凡唱赚最慢,以其兼慢曲,曲婆,大曲嘌,场,耍令,番曲,叫声诸家腔谱也”。[6]唱赚是宋代艺术的高级形式,需要一定的技术功底、音乐天赋和良好的合作。南宋时期唱赚得到了广泛发展,产生了如蹼三郎、扇李二郎、郭四郎、孙端等22位唱赚演员。唱赚配之乐器辅助,所用音乐丰富,给人音乐艺术的享受,陶冶情操,不得不谓其乃一高雅节目。
2.3 “下里巴人”与“阳春白雪”的融合
2.3.1 诸宫调。瓦肆内部文艺中有雅有俗的娱乐节目互相融合吸收,也使得一些雅俗共赏的文艺产如“诸宫调”。 从现有的资料看,诸宫调产生于北宋中叶。到了宋元金时期逐渐发展并成为一种流行的一种大型讲唱文学。它从传统说唱艺术发展而来,又深受当时其它瓦肆伎艺的影响,如小唱、说话、鼓子词、大曲、宋杂剧等。小唱是以“重起轻杀”的方式表演曲子词。从音乐体制来看,诸宫调与曲子词有直接的“血缘关系”。诸宫调基本上是将曲子词直接“搬进”自己的结构体制中来演唱,或者说,宋金诸宫调所“唱”的部分就是曲子词的有机组合。据南宋王灼的《碧鸡漫志》卷二而记载:“熙、丰、元枯间,充州张山人以谈谐独步京师,时出一两解。泽州孔三传者,首创诸宫调古传,士大夫皆能诵之”。诸宫调一产生,就以它形式多变、新颖动听的音乐美感和曲折生动、细腻完整的故事情节征服了它的听众,很快成为一种雅俗共赏、士庶喜闻乐见的艺术样式。不仅士大夫皆能诵之,而且流行于瓦肆勾栏之中,深受宋人的欢迎和喜爱。
2.4 产生的影响
在当时的宋代,雅俗融合的瓦肆既吸引了,才有了“为士庶放荡不及之所,亦为子弟流连破坏之门”。[7]这并不是夸张,而是瓦肆文艺确实满足了人们的娱乐需求成为他们的休闲乐园。 宋代瓦肆不仅对当时有很大影响,也对后世文艺影响深远。它哺育着民间艺术,成为创造我们文化艺术的源泉.当今在世界杂坛屡获殊荣的中华杂技,追根溯源,无一不是宋代勾栏瓦肆艺术生生不息、一脉相传的硕果。
[1] 姚瀛艇.宋代文化史[M].洛阳: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
[2] 耐得翁.都城纪胜(外四种)[Z].中华书局,1962年.
[3] 龙建国.论诸宫调兴起的条件[N].井冈山学院哲学报,2014:4-5.
[4]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外四种).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56页。
[5] 张启龙.论两宋全民享乐之滥觞[J].人文社会科学,2013(39):3.
[6] 张春棠.《从坊墙倒塌以后—宋代城市生活长卷》,长沙市:湖南出版社,1993年。
向娇娇(1993.05-),性别:女,民族:汉,籍贯:湖南省怀化市溆浦县木溪乡桐油坡村五组,学历:研究生在读,单位:云南大学,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史。
C956
A
1672-5832(2016)06-02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