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一云思
主页网络文摘杂文
文章内容页

浅谈群众文化与非遗保护的有机整合

  • 作者: 参花(上)
  • 来源: 归一文学
  • 发表于2023-11-09
  • 热度18365
  •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们更加注重精神需求和文化传承。在我国数千年的历史中有着无数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是宝贵的文化财富,需要我们不断继承和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来自民间,所以,非物质文化与群众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如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且将其与群众文化进行有机整合是当前文化保护工作所面临的问题。本文就此展开探究,以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参考。

      关键词:群众文化 非遗保护 结合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保护和弘扬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通过对非遗的保护,能够进一步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从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更加重视文化生活。而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民族文化积淀,能够增强民族自信心,提高群众的使命感和对国家的认同感。非遗的保护其实与日常的生活息息相关,因为大部分非遗都是以民间的艺术形式存在的,所以促进群众文化与非遗的有机整合,能够进一步促进非遗保护工作的开展,从而完成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

      (一)无形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由我国众多民族经历几千年积累下来的文化精华。很多都是濒临消失的艺术形式,涵盖的领域更是包括社会的方方面面。所以非遗保护的重点在于传承,因为其本身具有无形性。就如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一样,这种文化形式没有物质依托,是无形的财富和文化形式。这种文化财富看不见也摸不着,却存在于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中,如果说非遗需要什么来承载,那么只能通过人来作为载体,通过一代代的传承使其存在。

      (二)传承性

      非遗需要通过人来获得生命,所以,人就是非遗存在的依托。但是人的生命是有限的,非遗存在了几千年,正是因为薪火相传,通过一代代的传承工作,才使这种文化形式得到保存和发展。他们大多数是民间技艺,或者是某一种思想和创作表现。[1]总之需要一代代的学习和传递,才能够存在,所以,保护非遗使其不断传承是关键。

      (三)口头性

      在我国非常重视师承,非遗的传承也有这一特点,在传承过程中,只能够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进行传递,这样的传播方式就决定非遗很容易产生断代和消灭。并非是因为传承者敝帚自珍,而是因为非遗的独特性质,不能以书面或者其他方式进行保存,书面的记载很容易造成传承的错乱。需要师傅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将这种文化形式传授给徒弟,这种口头性也是其传承的困难之处。

      (四)可塑性

      正是因为非遗传承方式和自身的特点,导致非遗具有非常高的可塑性,在传承过程中的缺失,或者因為口耳传承导致的遗忘,都会使其完整性受到破坏,但是传承人可以通过自身的实践,对其进行加工、拓展和补全,成为新的文化形式。所以在时代的变迁中,师出同门的非遗经历时间的淘洗,发展成为不同的文化形式,最后展现在人们面前。[2]

      二、非遗与群众文化结合的思考

      (一)推动群众文化建设,促进非遗保护

      由于非遗存在形式与群众文化密切相关,所以发展群众文化正是对非遗的有力保护。通过群众文化的深入开展,使非遗在人群中扩散开来,增加非遗传承者的数量,从而达到保护非遗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非遗和群众文化形成了有机的统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公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将其拯救出濒临灭绝的境地。所以,地方政府要高度重视这项工作,通过举行地方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使非遗在群众中具备更大的影响力,使人们喜欢和接受这种文化形式,促进其传播和发展。

      (二)增加民间文化的认同感

      非遗之所以会面临失传的境地,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缺少传承者。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在人们追求基本物质需求的过程中,文化遗产自然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压制。如今,物质需求被极大地满足,人们开始回过头来关注文化的保护。[3]所以,在保护非遗的过程中,要增加人们对其的认同感,消除人们思想中“古老的就是落后的”偏见,使群众文化得到人们的认同,这是发展群众文化、保护非遗的关键措施。

      (三)以群众文化为基础,完成非遗传承

      群众文化是最常见、最贴近生活的文化形式,也是人们最容易接受和认同的文化形式。很多非遗就存在于群众文化中,所以推动非遗保护的重点还在将群众文化扩大化上,通过对群众文化的宣传和推动,为非遗的保护打下良好的基础。因为非遗必须依靠人进行承载和寄托,所以,只有人们愿意接受非遗,愿意成为其继承者,才能够保证非遗的传承。

      三、结语

      总之,非遗和群众文化是一个包容与被包容的关系,只有与非遗群众文化进行良好的整合和统一,才能够更好地实现非遗的保护。公众接受这种文化形式,使其成为群众文化,自然就不会出现传承断代的情况。

      参考文献:

      [1]王昭欢.非遗保护与群众文化工作结合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研究[J].山西青年,2017(17).

      [2]刘辉.非遗传承保护与群众文化工作相结合遇到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北方文学,2018(26).

      [3]王静菊.浅谈群众文化与非遗保护的有机整合[J].智富时代,2016(10).

      (作者简介:张婷,女,大专,甘南藏族自治州文化馆,中级,研究方向:群众文化)(责任编辑 葛星星)

      本文标题:浅谈群众文化与非遗保护的有机整合

      本文链接:https://www.99guiyi.com/content/670259.html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归一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