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升容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现有30多个少数民族跨境而居,仅云南省的跨境民族就多达16个。跨境民族因族源、血缘、宗教、历史等多种因素联系在一起,却因国籍不同,社会文化多元,其身份认同涉及多方,一直是重要却又敏感的话题。处理好跨境民族的身份认同问题就是要协调好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的关系,并且使国家认同处于主导地位,以此来维护和保障多民族国家的稳定统一。
一、云南跨境民族概况
跨境民族是指由于社会历史的发展,某一民族的成员长时间分居于国境线两侧的不同国家,其居住地虽跨越国境线却仍然相连。云南是拥有最多跨境民族的省份,约有16个跨境民族,分别为壮族、傣族、布依族、苗族、瑶族、怒族、阿昌族、独龙族、佤族、布朗族、德昂族、彝族、哈尼族、景颇族、傈僳族、拉祜族,以及尚未识别的克术人。云南边境线长达4060千米,25个边境县(市)与越南、老挝、缅甸三个国家接壤,并且距离泰国、柬埔寨、印度以及孟加拉等国家极近。
云南跨境民族的分布极具地方特色:一是分布密集。云南与中南半岛紧紧相连,16个跨境民族都分布于边境线上,使得这一带跨境民族居住范围相对集中。二是分布广泛且跨越国家多。苗族、瑶族、傣族、哈尼族以及拉祜族的成员分布都跨越了4个以上国家。三是地域分布纵横交错,来往便利。云南跨境民族虽分居多个国家,但分布密集且广泛,彼此联系与交往十分密切。四是与周边国家交往频繁,易受影响。尽管跨境民族所在国家体制不同,但跨境民族之间的传统往来不曾间断,在交往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影响不可避免,境外反华势力或趁机制造事端,扰乱边疆安全,对跨境民族的身心造成一定的消极影响。
由于云南的跨境民族数量和种类众多,分布广泛密集,与周边国家往来频繁,独具云南特色,多样化的文化和宗教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所以云南边境民族的身份认同问题具有典型性。
二、身份认同范畴及影响因素
身份认同是指个人对所属群体以及所处地域的社会文化的认同。任何一个跨境民族的身份认同问题不是单一的,包含了民族认同、国家认同以及文化认同。1.民族认同
民族认同是存在于文化层面的认同,一方面指民族身份认同,如苗族、傈僳族等对本民族文化认同可以跨越边境线,延伸至境外同民族的认同;另一方面就是民族国家认同,是指无论个人属于哪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即费孝通先生所指出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民族认同被认为是跨境民族身份认同问题中最为敏感的一部分,当民族身份认同感过高凌驾于国家身份认同感时,极其有可能产生民族分裂主义,这会严重影响国家的边疆稳定和国土安全。云南虽有较多跨境民族,但并未出现严重的民族分裂问题,主要是因为云南的跨境民族在相邻国家也多属少数民族,并且在历史上也未有跨境民族建立统一的国家,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分布格局延续至今,历史上也有“马嘉理事件”等多起跨境民族合作抵御外敌的事件。最重要的是,中国一直贯彻落实民族区域制度,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所以云南跨境民族的民族认同一直保持在适当的高度。
2. 国家认同
跨境民族身份认同的实质是对国家的认同,即对自身政治身份的认同。因为国境线的存在,跨境民族会被分割成多个部分并且会被归属于不同国家。虽然跨境民族具有相同的族源、历史和文化,并且认同自己的民族身份,但随着近现代以来各国开始明确地划分国境线,在一定程度上分离了跨境民族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跨境民族对国家的认同会受到经济、社会政策以及文化等因素影响,跨境民族的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相协调需要所在国提供安全稳定的居住生活环境,比如适当的政策优惠、社会经济繁荣等;反之,如果跨境民族在所在国家得不到平等的尊重,国家损害了民族利益时,跨境民族的民族认同会和国家认同发生矛盾冲突,甚至超越国家观念。从古至今,云南边境地区中南半岛一带与我国一直保持良好往来,生活在这一地区的少数民族也容易受到影响,尤其是如今祖国对跨境民族良好政策的倾斜,境外民族也会想要享受优惠政策,乃至于跨境进行商业贸易以及寻求更多工作机会。但是这同时会产生境外民族对所在国家离心力的问题,同时境外分裂主义势力会因此制造事端,这都影响了跨境民族对国家的认同。
3.文化认同
跨境而居的少数民族因边境线被划分到不同的国家,受外部影响产生了一定的文化差异,但族群因长期居住在一起,而具有一些相同的族源传说、民俗习惯以及传统文化等,这些汇聚成为民族文化的核心的组成部分,对民族成员的日常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云南跨境民族不仅有其本族语言,大多数也有本族文字,相同的语言文字增强境内外民族的交往互通联系。从族源历史角度来说,有些族源神话传说虽有待考证,但这也体现出跨境民族历史的共性,成为民族文化传承与认同的纽带。而如孔雀舞等相同的风俗习惯,拉近了跨境民族之间的距离,促进了文化认同。同时,民间舞蹈如孔雀舞,民间节庆如泼水节等民俗习俗也拉近了跨境民族之间的距离,政府和民间积极组织集体文化交流活动,如孔雀舞比赛,这类表演、交流和节庆活动,是实现文化认同的有效途径,不仅成为了民族文化的载体,也通过活动加强了情感交流,有利于提升民族凝聚力,促进文化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