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波
音乐表演专业对表演者的要求较高,在培养学生舞台专业技能的同时,却忽视与实践有效得结合,造成学生地舞台表演经验不足,没有足够的底气和自信,不能很好的诠释作品,表演过程中存在瑕疵,教学模式的局限性导致当前实践教学存在模式比较单一。因此,教学的改革、创新、积极推进理论与实践无缝衔接的转变,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舞台艺术学习、实践的机会,提高教学模式的合理性、科学性,有效促进学生音乐表演多方面综合发展。
一、音乐表演专业技能教学现状分析
1.心理素质问题
舞台表演要求表演者综合素质要高,尤其是心理素质要好。但有些学生在平时排练发挥得很好,站在舞台上表演时,面对众多的听众,就会比较紧张,缺乏自信心,无法将作品的内容、动作和情感很好地表达出来,表演效果很不理想。这些学生比较内向,不想在众人面前表现自己。针对此类现象,老师应该引起重视,及时调整教学方式,注重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不定期地组织一些音乐会,创造学生上台表演的机会并给予鼓励和相应的有效建议,重新树立自信心,激发学生舞台表演的表现欲,更好地诠释作品,有效推进音乐表演专业技能教学与舞台实践对接。2.乐谱记忆问题
乐谱记忆是音乐表演专业的基础,对乐谱有一个深刻的记忆,站在舞台上才会不慌,才能更好地进行舞台表演。乐谱记忆是表演的前提,乐谱的记忆程度直接决定表演水平的高低,该能力关乎表演的动作是否流畅,情感表达是否饱满,是否能与观众进行内心交流。因此,在音乐表演专业的技能教学中强化记忆、科学记忆需要老师的培养和技巧指导,摒弃学生死记硬背的方式,引导学生对乐谱内容充分理解后培养乐谱技巧记忆,在平时的训练中根据前辈经验给予学生有效的建议,减少学生走弯路。乐谱的反复复习也是非常重要的,这项工作需要做充足的准备,一旦出现忘词的情况则会导致学生大脑一片空白,心理素质会受到影响,造成舞台效果不佳,舞台表演不可控。因此乐谱记忆能力的提高是教学中的重点。3.实践机会问题
音乐表演专业能力的培养,还是要看在舞台上的表现,所有的准备工作都是为舞台表演服务的,实践能力水平的高低,决定表演者能否表演出优秀的作品。舞台表演过程中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需要学生有一定的舞台经验。但当前很多学生舞台表演的机会很少,致使学生舞台经验缺乏,遇见大的场面掌控能力差,学生见识不足,节目编排能力相对也会比较差,若没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学生不能对现场环境及时做出有效的对应策略,出现紧张、忘词等情况,严重影响舞台效果,不能发挥出自身的真实水平,甚至对学生造成心理阴影影响今后的发展。若仅仅局限于学校环境下的舞蹈教室训练是远远不够的,所以要想培养出优秀的应用型人才,应积极推进实践课程,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上台表演,为培养音乐表演方面的人才而努力。二、音乐表演专业技能教学与实践的对接策略
1.心理素质培养
自信心源于心理素质,所以拥有好的心理素质非常重要,在日常的教学中,老师应该做到传道授业解惑,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在根源上纠正学生,培养师生关系,支持、鼓励学生,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心理素质,用积极的心理学辅导学生的日常排练,多用鼓励的肢体、言语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优点,使学生在舞台表演时自信爆棚。对于经验不足的学生,在进行舞台表演前,与学生一起准备做好安抚情绪工作,给予一定的肯定和鼓励,帮助学生顺利完成舞台表演,快速融入舞台表演中。还有给予音乐表演者的肯定,一般通过考试方式,但是这样的方式比较传统、片面,老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表现情况,对于传统方式进行改革、创新,实现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2.强化乐谱记忆方法
乐谱记忆一般通过课堂理论讲解、表演技巧抽象的传统教学模式进行传授,学生课后自主练习。在此基础上,老师应该根据课堂内容进行创新,引入音乐会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理论学习兴趣,打破固定思维。教学环境、地点不是最重要的,只要具备老师、表演者、观众三者就可以进行授课。授课氛围很重要,这种全新的授课方式使大家在轻松、自由、平等的前提下进行知识交流、讨论,便于学生们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对克服学生上台表演紧张的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于学生的表现,老师应该对于此形式的课程给予客观评价,扬长避短,帮助学生找到适合的学习路径。在音乐会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强化学生的乐谱记忆,引导学生参与到表演锻炼中,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使学生们享受到乐谱记忆的乐趣。在此模式下学生的理论知识、表演技能、编排能力等各方面得到了全面的提升,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真切地掌握每个学生的特点,为今后有针对性教学提供合理依据,方便做出学习方案、训练计划等。同时教师可以及时更正学生在表演中存在的不足,有效提高专业技能与实践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