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一云思
主页网络文摘美文
文章内容页

秀色石潭

  • 作者: 当代人
  • 来源: 归一文学
  • 发表于2023-11-09
  • 热度13751
  • 吴若峰

      

      石潭,安徽歙县边缘的小山村,位于天目山中段大鄣山脉的群山之中,东临浙江省临安市,是一个典型的徽派古村落。她古朴中不失凝重,宁静中透着秀色,散发着古徽州特有的人文魅力。

      近些年来,每到梨花绽放枝头,桃花映红山村,油菜花儿开满山坡时,无数的摄影爱好者,扛着“长枪短炮”从全国各地蜂拥而至,把个山村闹得犹如花博会般沸沸扬扬。此时的石潭不再有平日的寂寞,只要在互联网上搜索它的名字,点击鼠标的一霎那,金灿灿的油菜花儿就会映满眼帘。

      我并没有去凑花季的热闹,在夏末秋初的阳光下,和友人一起骑着单车,走进了这座本该宁静的山村。

      有水的山峦似乎多有灵气,当天空渐渐泛起蓝紫色,只见云雾悬浮在山坳间,山峰犹如岛屿错落在云海之上。

      身临其境体会这宁静秀美的石潭,她不仅仅是摄影者的天堂,也是城里人梦寐以求的养身修心之地。

      依山傍水,这是徽州村落择址遵循的基本原则,石潭也不例外。她深居山坳,来自绩溪大鄣山逍遥岩的大鄣溪,和出自天目山清凉峰的昌源河在村外聚合成昌溪河主流,直奔新安江而去。

      河水在出村口处急速大转弯,湍急的流水冲刷岩壁,形成了一汪深潭,据村民讲,每到山洪经过此潭时,便会发出令人生畏的咆哮,石潭究竟有多深,不得而知。我想石潭村名大概由此而来。

      一座石桥横跨华源河两岸,桥西是新村,桥东便是旧村。

      老街尚存有许多明清时代的徽式民居,看得出这些旧宅里依然有人居住。在徽州,大凡保护下来的古民居,一是仰仗于国家的保护,其次就是百姓的不离不弃。

      视线移至河西新村,却出现了异域风味的土洋楼,远远看去活脱脱一个江浙“新时期民居”的徽州山寨版。各个时代的民居建筑就这样层层叠叠错落在山坳间,清楚地将村落变迁展示在世人面前。

      明清时期,石潭本村的徽商也不在少数。商贸往来的频繁必定带来村子的繁荣,传说历史上人口最多时号称千灶万丁,这可能有些夸大,但从石潭村现存的深宅大院看,这里曾经富庶一方。

      漫步在窄巷狭弄间,青青的石板路,错落的石台阶,曲曲折折,上下回环,那些保留在门楼,廊檐下的砖雕、石雕、木雕,依然是那么精致,令人玩味无穷。老宅内的陈设依然透露着浓浓的徽文化气息。

      桑蚕是石潭村主要的副业之一,邻村山岗随处可见片片桑林。每年春季四月开始养蚕,一直到秋季十月底方才结束。

      看山村的景致需要点运气(气候条件),还要有“勤奋”的精神。必须在凌晨摸黑进山,当天边泛起鱼肚白时,你已经站在了山巅开阔之处。所以,有人带路和无人带路看到的结果会迥然不同。那天,我们具备了这两个条件。

      在曙光翻越山岭之前,我们徒步沿着公路转向后山,经一转弯处时便折入石阶小道,去往一座行将变为“空城”的上湖村。小村也不过几十户人家,建在山岭陡峭的谷脊坡地上,徽式屋宇层层叠叠在村口粗壮的银杏树隙间闪现,倒也另有一番山村韵味。上湖村只因前些年有整体滑坡现象,被列为省级滑坡拆迁点,居民已陆续迁走。

      偶尔造访遗留的山村,让我解开了心中的一道谜团:远离溪涧的高山村庄,百姓是如何解决生命之水的?村子的中部有一个三层平台,每个平台均有水池,大小不等,上下通连。最高处为泉水之源,是全村的饮用水,中间水池较大为浣洗池,最下一层池水用来浇灌农作物。后来我在附近的高山村庄,也看到了类似的水利设施,这充分体现出人们的聪慧才智。

      徽州家族祠堂的建筑结构的确有很多值得观赏的地方,石潭吴氏宗祠的百梁厅就是一例。据说柱、梁、椽使用了大小不同的木柱百余根,视觉上造就了壁垒森严的肃穆感。

      村委会主任曾经想在山坡上发展大面积向日葵,由于高山气候和土质等因素没能试验成功,但他还在努力。他的愿望是让石潭年年春秋绽放花朵。

      其实,人们大可不必只在春季到石潭做个匆匆而过的“追花”客。在徽州,只要是山水相间的村庄,无论什么季节,都会有令人意想不到的美景出现,石潭似乎更具备这样的素质,否则它如何能担当得起“摄影模特村”的美誉。

      (责编:刘建蕊)

      本文标题:秀色石潭

      本文链接:https://www.99guiyi.com/content/775401.html

      • 评论
      0条评论
      • 最新评论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归一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