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一云思
主页文学交流新书推荐
文章内容页

把人当人

  • 作者: 全国新书目
  • 来源: 归一文学
  • 发表于2023-11-09
  • 热度18449
  • ◎文/王虎

      关于中医的书籍本就不多,这次又读到一本非常不错的关于中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好书,真的难得。记得以前读过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思考中医---对自然与生命的时间解读》、《挽救中医---中医遭遇的制度陷阱和资本阴谋》、《走近中医---对生命和疾病的全新探索》等几本书,都非常好,深入浅出,这次又是一本关于中医的非常实用的好书。

      这本书叫做《中医之和---辩证论治的生命哲学》,其实,中医本源产生于2000多年的中国道家关于养生的一些实践总结和理论升华,因此从根上说是一种关于生命的哲学体系,既然是一个哲学体系,就有最基本的理论和经典,阅读本书,我们就会清楚的了解到,中医是一门研究人、研究生命的学问,而不是我们通常认为的研究“疾病”的学问,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是研究生命的,研究人的,因此一切要从人出发,从生命特有的动态变化出发,因此任何我们所看到的“病”都不是中医所要重点关注的对象,中医所要研究的是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症”,应该如何调整,用人体和生命所特有的系统进行调和,消除症状、改善以致痊愈,换句话说,中医的辩证论治是要把人当人看,把人当人治,这就是中医的辩证观。

      “透过现象看本质”这一点应该是中医与西医最大的不同,西医更多的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而中医往往是通过对“阴阳神气”的调理来达到“形与神俱,尽终其天年”的目标。不管中医还是西医都是以治病救人为最终目标,但是西医更多的思考疾病“是什么”,而中医更多的思考“为什么”,因此慢慢的两种体系按照各自的路线和逻辑演变出自己的实践方法和理论。

      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都对人的理论生理年龄有过判断,是相当一致的,那就是人类的正常寿命应该是100-150岁,但是为什么现在我们的平均寿命只有大约75岁呢?从中医理论来看,有内、外两个原因,外部因素是“风”,内部因素是“气”:风为百病之长,虽然没有人看见风,但是的确因为风的存在会让我们外感风寒;气是我们人类得病的最重要的内因,对于“气”要把握“至而至者和;至而不至,来气不及也;未至而至,来气有余也”的规律。在以金钱多少来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今天,更多的人为了地位、金钱、名誉而日夜奔忙,往往因为付出很多没有得到相应的收获而郁郁寡欢,或者为了工作或者娱乐而通宵达旦,透支生命,损耗了元气,“生命之气,贵在流畅而恶停滞,心情不愉快,气要郁结,耗伤元气,气不流畅,就有可能发生有形病变”。其实想想,如果保持身心舒畅,心平气和,再减少外界输入病源的几率,哪里还有病呢?如果我们改变不了外界环境,那么更好地调节心态,少生气、不生气,就会很大程度上保持健康了。

      中医理论的所有重要的发展都来源于《内经》理论,因而《内经》是中医几乎所有理论的最根本的来源与最高原则。而“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中医临床实践也正是来源于此。我们需要从中汲取的养分太多了,就拿有病吃药来看,中医的理论是“有病不药,常得中医”,就是说有病的时候不吃药,就能够吻合生命疾病的道理。而我们现在的医疗环境完全相反:去医院即使是看一个感冒,也要开很多的检查、药品,甚至要点滴,其实这些都是违背人体生命规律的,长期看都是有害无益的。

      在一个更看中短期利益、眼前利益的时代,医疗是首当其冲的先锋,那些更加“短期”、“快速起效”、“特效”的方法、手段和药品备受追捧,然而对于一个完整的生命来说,很多时候这样的手段和方法无异于饮鸠止渴、拔苗助长,对我们的身体有潜在的和巨大的危害,只有真正的了解了人体是一个有机生命体,而不是单纯的一个一个组织和器官,协调起来综合考虑,我们才能达到治病救人的目的,颐养天年的目的。

      本文标题:把人当人

      本文链接:https://www.99guiyi.com/content/822373.html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归一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