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一云思
主页网络文摘杂文
文章内容页

以专业力量推动群文活动品质提升

  • 作者: 上海艺术评论
  • 来源: 归一文学
  • 发表于2023-11-09
  • 热度22179
  • 史晓风

      

      

      

      近年来,随着上海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不断建設和完善,上海群众文化的发展也从“保基本”进入了全面“提质增效”的阶段。自2013年起举办的上海市民文化节,作为上海群文活动最重要的平台,贯穿全年,覆盖全市,汇集各类优质资源服务市民百姓,努力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此过程中,来自各方的专业文化机构作为一支重要的办节力量,十年来持续参与市民文化节,在各项活动中充分发挥其专业指导作用,对提升办节成果、推动上海群文活动的品质发展,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专业力量参与上海市民文化节的实践与成效

      相对于群众文化是以爱好和自发参与为主,专业力量主要来自于专门从事某一文化艺术领域、且具有较高权威性的机构和单位,如:专业协会、文艺院团、高校等。在市民文化节的举办过程中,专业力量的参与使其各项活动相比传统群文活动体现出更为鲜明的活动主旨、更高的策划水平,以及更好的美育成果。

      1.汇聚专业资源服务市民,进一步凸显“以人民为中心”的办节主旨

      “政府主导,社会支持,各方参与,群众受益”是上海市民文化节一以贯之的办节理念,相比其他许多专业文化节庆活动,以市民为“主体”,让老百姓成为“主角”走上舞台、展示风采,是市民文化节最重要的特色。围绕这一宗旨,在市民文化节平台上,从搭建平台的政府,到组织活动的主承办方,到各类专业资源和社会资源的投入,各方力量融合的落脚点都在“市民”。

      十年来,“为市民服务”已经成为各方专业力量在参与过程中的共识,在提升活动品质的同时也彰显了其为市民百姓服务的初心与使命。先后有来自市文联各专业协会、国有艺术院团、高校、社会等三十余家市级的权威专业机构的数百位艺术名家、文化专家深入参与到市民文化节的八十余项重点赛事和活动中,以公益姿态为市民活动“甘当绿叶”。许多业内的“大咖”专家都在活动中亲临现场,与市民面对面,如:市民舞蹈大赛的决赛环节,市文联舞蹈家协会的八位主席和副主席全员到场,为市民评审、点评、指导;在校园戏曲和曲艺大赛的展演中,各曲种的著名演员与孩子们同台演出,大大提升孩子们的表演水平;在市民书法大赛中,时任书法家协会会长带领九位专家从早上九点到晚上七点对市民的千余幅作品进行逐一评审。同时,通过市级赛事和重点项目,还带动了各级各类更多专业资源下沉到基层社区,走进市民身边,让市民在优质的演出、展览、培训中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2.推动专业力量的深度参与,进一步加强群文活动的内容策划

      随着公共文化设施网络的日渐完善,与之相对的则是文化活动内容的相对薄弱,因此,提升群文活动的策划水平、吸引各类群体市民的积极参与、增强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的活力是上海市民文化节举办的重要目标。在办节过程中,专业力量的深度参与使活动策划水平有了显著提升,尤其是在活动的内容和环节设计方面能更好地符合文化艺术本身的规律,专业性、权威性大大加强,活动的审美导向也更为清晰;同时,通过一项项具体活动的磨合,许多专业机构、各领域专家逐步了解群众文化,能切实感受到市民的文化需求,所提出的专业意见也能更贴合群文发展的需求。可以说,群文和专业在不断地碰撞和交互中互相融合、互相成就,这对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的文化气象和文化氛围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相对过去,市民文化节活动具有更鲜明的群文活动品质特征:赛事的参与面明显扩大,从以往的“群文小圈”扩展到更大的社会面,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合唱、舞蹈大赛的参与数量更是每年多达上千支;赛事的评选也能更符合群众文化的特点,以“百强”来体现成果,如:“百支优秀市民合唱团”“百支优秀市民舞蹈团”“百名校园戏曲之星”“百个优秀市民诵读达人”等;赛事的内容也更为丰富,除了一般的艺术门类,更开展了传统文化、设计创意、公共空间、城市阅读等领域的活动;市民展演的内容和方式更是进一步得到提升和拓展。

      3.发挥专业力量的社会美育功能,进一步引领市民文化艺术素养的提升

      随着市民文化需求的不断提升,许多文化艺术爱好者已不满足于一般的欣赏,而渴望掌握更多审美知识,更深入地进行审美体验,乃至自我的审美表达。市民文化节的举办则为满足市民的审美需求提供了平台,充分发挥各类专业机构和单位的社会美育功能,以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导向,以传承弘扬中华美学精神为基石,鼓励多元文化的审美和展示,积极探索创新美育项目,不断拓展市民美育的深度和外延。

      在市民文化节历年的展示舞台上,许多普通市民走进专业艺术殿堂,展现出具有相当水准的艺术能力:在梅赛德斯奔驰文化中心,全场2万多名合唱爱好者以德文演唱世界经典曲目《布兰诗歌》;在国际舞蹈中心,广场舞不再是“大妈”们的“健身舞”,而跳出了专业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的上海弄堂风情,更有“大叔”们舞动的“摇滚范”;在保利大剧院,孩子们精彩表演传统戏曲和曲艺,年轻人用多元的方式演绎自己对传统诗词文赋的理解和热爱;还有家庭戏剧、家庭音乐会、家庭阅读等“家文化”项目,以及以时下年轻人为参与主体的阿卡贝拉、街舞、微视频等赛事都体现出各人群文化素养的不断提升,形成了浓郁的城市文化氛围。

      专业力量参与市民文化节的主要机制和特点

      专业力量的参与是上海市民文化节非常重要的特点之一,与其他群文活动相比,专业力量参与的范围之广、程度之深,可以说是“史无前例”的,这主要在于市民文化节所搭建的平台和一系列工作机制使各方专业力量得以长期融入其中,并持续、良性地发挥作用。

      1.以“开放性”的办节理念打通群文工作的壁垒

      相比过去传统的群众文化活动,上海市民文化节活动的举办机制是具有开创性的,其最基本的办节思维就是“开放性”。在传统的群文工作中,大多是以文化馆举办活动为主,从设计策划到组织实施基本都由文化馆业务干部完成,长期以来形成了一个较为封闭的系统,虽然专业力量也有参与,但往往局限于个别活动的评审环节、作品辅导环节等,就参与量、参与度、涉及面等方面来看,还是比较有限的。同时,其他行业系统如:教委、总工会、妇联、残联等也在面向各自的人群开展文化活动,这些活动往往也都是在本系统“内循环”,因此,全市的群文活动总体上资源比较分散,在活动的质量、规模、水平、影响力上都难以突破。

      随着市民文化节的举办,一个“开放性”的活动平台逐渐建立起来,系统之间的壁垒开始打破,越来越多来自社会各界的资源汇聚到平台上,共同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文化服务。在由全市相关委办局、各区政府、专业机构、社会团体、媒体等四十多家单位组成的“上海市民文化节指导委员会”指导下,由市文旅局牵头,市群艺馆总体策划运营,协调相关机构、调动各方积极性,总体形成以文化馆、图书馆、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等公共文化设施为主阵地,联动各部门、各系统,以及社会力量共同办节的场景。在此过程中,各专业协会、国有院团、专业艺术院校,乃至民营院团、社会机构等专业力量都纷纷汇集到市民文化节平台上,有的共同参与主办市级赛事,有的联合举办特色项目,有的自主开展文艺惠民活动等,各类文化艺术专业力量得以大范围、多角度、有深度地参与到群众文化活动当中。

      2.以“全城性”的赛事活动推动专业力量的深度参与

      在市民文化节平台上,每年推出的一系列“市级赛事”成为“主打”项目,吸引了大量市民团队和个人的参与。以“市级赛事”牵动相关专业机构、各领域专家,多维度、多层面地参与策划、评审、辅导等环节,是市民文化节推动专业力量深度参与群文活动的重要举措。在此过程中,通过赛事“全城发动”的机制,以点及面,从赛事的纵向进程到横向扩展,充分利用专家资源开展一系列工作,包括:对活动方案和顶层规则的设计策划,把握专业导向,对面向公众发布的赛事公告和规则逐字逐句严格把关,确保权威性;参与从基层初、复赛到市级决赛的评审工作,对各层级活动的开展进行专业指导,把握评判标准;围绕赛事内容和主题,开展各类讲座、工作坊、分享会等活动,开展市民艺术普及;对赛事的成果展演进行专项辅导,帮助市民进一步提升,更好地展示等。

      因此,市民文化节的各项“赛事”并非为“赛”而“赛”,而是以“赛”为载体,以“市民美育”为内核,引导各类专业力量“立体化”地渗透到市民美育的各环节中,最终使市民获得优质的审美体验。例如,在连续数年举办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赛事中,为更好地推广传统文化,成立了一批由权威古诗词专家组成的“讲诗团”、由专业院团著名演员组成的“赏戏团”进入社区、校区、楼宇等开展“讲演”普及活动,掀起了市民参与传统文化活动的热潮;在市民舞蹈大赛中,为了切实帮助基层广场舞团队提升编创和表演水平,上海市舞蹈家协会的一批专业编舞老师深入16个区,对百余支团队从作品的选题、编创到表演进行逐一指导,市民广场舞水平明显提升;在市民合唱大赛的颁奖展演中,由上海音乐家协会委派一批专家针对展演难点节目为基层合唱团进行专项培训,由此现场200多支市民合唱团才得以共同演唱高难度的世界经典名曲等。

      3.以“大文化”的群文视野融合多方专业力量

      相比专业文化的“深度”,群众文化的特点则是其“广度”,可以说任何与市民精神生活相关的内容,都能纳入群众文化的范畴。从这个意义上来看,群众文化更有利于搭建平台,汇聚各领域的资源,解决市民文化生活中的“跨界”问题。市民文化节以“大文化”的视野,积极探索创新项目的举办,通过凝聚、融合多方的专业力量来研究和推动一系列“非传统”类的活动项目的落地。

      以连续举办了三年的“公共文化空间创新大赛”为例,公共文化新空间的建设、更新、运营是当下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重要课题,而对于办赛却没有先例可循,市民文化节则充分发挥平台作用,汇集了来自公共文化、建筑、设计、阅读等领域的专家,以及长期关注城市空间更新的媒体人士等,共同探讨项目的价值导向和实施方法,并委托资深的空间设计公司来整体运营。赛事一经推出即引起了市民和社会各界对公共空间更新提升的关注,三年来评选推出长三角及全国部分城市的300多个案例,树立了一批“美”“好”“新”的公共文化空间创新典范,对引导构筑城乡公共文化新型空间、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品质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同样,开展多年的青少年传统文化知识大赛,邀请了古诗词、民俗、非遗、戏曲、文物保护等方面的专家,就青少年应知应会的传统文化知识进行多维度的出题,并开展一系列讲座、辅导活动,引导青少年多角度、全面地了解优秀传统文化;再如,在江南民歌大赛中,汇集民歌研究学者、民歌演唱家、原生态民歌田野调查者、沪语言学家、音乐制作人等共同为上海的“江南民歌”破题,研究科学的赛事方案和评判标准,探索江南民歌的在地推广、传承、发展方式,从而推动项目的良性发展。类似的活动项目因其涉及多个领域的交叉学科,往往不是靠一家单位、一方力量就能完成,而是通过市民文化节的平台机制,充分调动相关力量融合交互,使活动的整体策划得以文化内涵为基底,不流于表面,从而对提升活动品质起到实质性的作用。

      对进一步推动专业力量参与群文活动的几点思考

      1.积极探索多元合作模式,動员社会力量的进一步参与

      在新时代文化工作要求下,群文工作不再是一家“单打独斗”,而应不断拓宽工作界面,加强各方资源统筹,汇聚更大的力量服务于民。为此,上海市民文化节已经具备了吸纳、汇聚各方资源的良好的基础,但同时,除了与诸多“官方”专业机构进行合作,未来还应更多关注来自“民间”的社会专业力量,充分激发其参与市民文化的积极性。尤其对于一些新兴的文化样式,民间力量往往更先行、更活跃,更贴合青年人群的文化需求。这在市民文化节中,已经有了一定的尝试,比如曾经举办的“市民阿卡贝拉音乐大赛”“大学生街舞大赛”等都由社会机构把控专业品质,但活动往往以这些机构的“圈内”受众为主,辐射人群较为有限。因此,市民文化节应积极探索与这一类专业力量的深度合作机制,使这些力量发挥更大的作用,将优质的文化内容带给更多市民,努力实现“破圈”。

      2.持续引导专业力量下沉社区,夯实基层美育工作

      群众文化,是“群众”的文化,体现的是一个地域普罗大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因此,群文活动品质的提升,其本质意义是一个使全体民众都能够享受优质文化服务的过程。为此,上海市民文化节从举办之初就着力加强基层联动,充分发挥市、区、社区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作用。但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大量的社区文艺团队、爱好者仍然有着大量的提升需求,常年亟需专业人员的指导,尤其是希望获得更多的优质的专业资源。在市民文化节未来的发展中,应进一步加强“以赛促培”的项目设计,让更多的“讲诗团”、“赏戏团”、优秀合唱指挥、优秀舞蹈编导、戏剧指导,以及优质的艺术普及活动等进入社区,并形成长效机制,夯实基层美育工作,使基层群文活动的品质得以进一步提升。

      3.关切市民文化新需求,加强多领域的融合发展

      在社会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市民的文化需求和关注点也在随之不断变化,群众文化也不仅仅是过去的“唱唱跳跳”“写写画画”,许多文化新样式、新需求成为公共文化发展过程中新的增长点。尤其是在大家越来越关注的数字文化、生活美学等方面,以及面对不同人群的需求,需要集聚多方力量来共同“破题”,这在“公共文化空间创新大赛”等项目中,跨领域的共同研讨、策划已经成为一个很好的案例范本,值得在未来其他项目中推广与借鉴。因此,群文活动的品质发展应从市民的需求出发,找准选题,设计优质项目,充分发挥市民文化节平台的推动作用,促进部门之间的横向联动和融合发展,从而共同营造全体市民的美好文化生活。

      作者上海市群众艺术馆活动与品牌推广部主任

      本文标题:以专业力量推动群文活动品质提升

      本文链接:https://www.99guiyi.com/content/839813.html

      • 评论
      0条评论
      • 最新评论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归一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