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一云思
主页文学小说小小说
文章内容页

  • 作者: 小小说月刊
  • 来源: 归一文学
  • 发表于2023-11-09
  • 热度11195
  • 刘帆

      有个人一生被人念叨。

      这人,生在远门镇。

      远门镇,风景极其秀丽,在南岭北奔二百余公里的水州境内。

      这个古艳动人的地方,有个古艳动人的妇人。

      风光入眼在远门镇,不但群峰耸立,如屏如障,就是烟云变幻,也积翠堆蓝。偏偏镇上房屋接瓦连椽,沿河星布,兼绿树在其间点缀,春水发声之时,有竹筏乘流而下,河间如画,精壮汉子,在筏子上自如,水深流急,也不见胆怯。

      自从水州王位纷争结束后,这里复归平静。女子们闲若无事,时在岸边危立,土布花裙,在一处轻烟细雾中,令江上过往行人,生出啧啧赞美。

      与镇上相距五里远近,生就一座怪石突兀的山,山顶有座庙宇,名“云上寺”。此庙只一条极其陡峭、狭窄的攀援之路可以上达。背后则是险峻悬崖,谅有胆之士亦无法上去。庙里住着一个和尚,人物也是面善和气,英俊标致,每日参禅苦修,诚心诚意,不求闻达,却有一众善男信女,活跃不已,纷纷前往求个几声佛法。

      镇上尽头,是一户安静人家,女子是一个虔诚的信众。已有二十余年烧香信佛史。女信士貌美如花,身材高挑,常来宝刹祈福,青年和尚不知咋的,竟不作深度理會。

      妇人这一天,在山路上艰难走着,两边树木葱茏,小道拐弯抹角,矮小植物遮挡视线,林深幽暗,妇人竟全然不惧凶险,始终面色柔和。

      妇人上山,内心有时也很忐忑,却并不混乱,只要脚踏在前往云上寺的泥土路上,一颗心望着前方,就常常祈祷,口中念念有词:愿我能赎回罪过,让法师脱离苦海,愿万能的神罩住菩华,洗脱冤孽。

      菩华一直在梦中。从认识菩华开始,月光就常常无声无息地出现在梦里。

      二十年来落脚在远门。妇人有时想,这就是命啊。

      妇人上山,有的地方根本没有可供攀援的树枝或柴草,且怪石嶙峋,行走极其艰难。每上一处,已然气喘吁吁。没办法,岁月如流,都说年轮是把杀猪刀,不信不行啊。妇人,每前行一步,便感吃力,有时很想坐下来歇一歇,又怕下山时天黑,不好回家,二十多年,都从未在半路停歇过。

      上山之路,如此难走,也曾想带孩儿上山来,最终不想拂了菩华清净,祸起另端。云上寺隐于近山顶处,没在树林中,倒是一处幽僻佳处!寺中干净整洁,祈愿烧纸献牲祭拜,在这据险处兀立,香火缭绕,尽管上山之路心惊,但在庙中,却感觉心安云开。

      妇人到得庙里,依例到正殿佛祖像前虔诚叩拜。和尚在一旁敲木鱼,口中“南无阿弥陀佛”念念有词,寺中并无他人,这等险绝处,上来之人,也少,非虔诚信士,必不肯来。

      还香叩拜礼毕,和尚请施主偏殿稍坐,妇人也将一应带来之物交给和尚,柔声道:“法师何苦如此长于山中?今已太平,妇与法师二十多载,暑去春来,人世有多少啊?”

      “施主虔诚,菩华感同身受,我佛慈悲,惟愿施主福慧双增,菩华无以回报,愿生生世世成为施主在菩提之路上的助伴。阿弥陀佛!”

      “法师!”

      “施主请回吧,山高路险,万望小心!阿弥陀佛!”

      “法师,我……如果不是当年支持二王爷,你就不会……”

      妇人一双眼睛,似要滴出泪来,一路辛苦,惟愿法师心里明白。“孩子大了,亦不可能常来宝刹,愿法师保重!只是孩子日渐成熟,必定要寻好人家与之成婚,法师你有何安排?”

      “施主,一切善善之人,都是好人家!菩华相信,世间必有善根。菩华失手,罪孽深重,避祸遁入空门,已负你,无法陪伴终生,罪过,罪过,愿青灯常伴,你尘缘未了,孩子之事,你做主,一切随缘吧!”

      “如果可以,来年再来宝刹还愿!”

      妇人此番下山之后,每日劳作,浆洗缝补,邻里间往来亦少。其子每日早出晚归,谋些营生,妇人觉得孩子大了,也不过分干涉,任其于自然中成长。

      来年,妇人依约上山进香。

      一路前行,不觉大吃一惊。临河悬崖上已开辟一条小路,路旁草丛不见,从前狭窄、人不能过的途路,已经新辟成石板梯路,劈陡恶险处,两边各有长而粗的铁链固定,可作为上下援手的屏障。云上寺山脚与前山沟壑间,已然架设了一座拱形石桥,虽小,但四人并排行走并无大碍。如此,到云上寺省却一大半路,节省不少时间。

      只是这荒野外,人工凿就的羊肠小道,究竟是何人所为?妇人不解。

      晨钟暮鼓,日日依旧。

      过往行人,却时常在筏子上听到一个故事,一个男孩一日尾随,始知母亲探望出家的父亲。唯恐路途艰辛,担心母亲失足堕入深涧,与父亲相见之愿达不成,所以他特意雇定石匠、铁匠,历时一年艰难修成。

      在远门镇,导游一直说那个男孩。

      叫什么名字?游客好奇地问。

      导游说,男孩后来寂寞地远走了,再也没有回来。不过,他的母亲高寿,常有接济,日子衣食无忧,直到归西。

      那条石板梯路时常有人维护,男孩去了哪里?没人知道。

      远门镇的人,却常念叨他:孝。

      选自《荷风》

      本文标题:

      本文链接:https://www.99guiyi.com/content/906609.html

      • 评论
      0条评论
      • 最新评论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归一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