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中正
小镇上的杂货店,大大小小有好几家。
人到中年,念秋开了一间小杂货店。他的杂货店开在小镇,跟小镇的其他杂货店比起来,念秋都觉得好笑。
念秋在脑子里存了一个想法,他要把自己的杂货店开大,开成小镇上最大的。
念秋给自己定了一个规矩,那就是不赊账。有时候,他觉得,宁肯自己不做生意,也不愿意把自己的货赊出去。人家装孙子来求自己赊货,到时候,自己得装孙子找人家结账。
念秋坚决不做这样的蠢事。
念秋找了在学校当校长的陈文斌。陈文斌写得一手好字。在整个小镇,就陈文斌的字写得好。念秋把那盒烟跟那盒茶叶放在陈校长桌上后,他才恭恭敬敬地跟陈校长说,陈校长,帮个忙,写块牌子。
陈校长看着念秋真心的样儿,满口答应了。
念秋回来时,手里捧着牌子,牌子上写着:本小利微,恕不赊欠。
念秋把牌子放在了柜台前。来店里买东西的人都能看见。果真,那牌子上的内容,起了很大的作用,来店里买东西的客人,一律现钱结账。这样一来,念秋没了记账的烦恼,更没有要账的痛苦。
念秋敢对一个人赊账,也愿意为一个人赊账,那个人是镇上的胖梅。
胖梅男人走的时候,给她留下了一间破败的屋子和两个女娃。胖梅一手扯着大女儿,一手扯着小女儿,跪在男人的床前。很快,哭声淹没了屋子。
小镇在雨里湿了,湿成念秋眼中的小镇。胖梅慢步走进念秋的店子,头上的雨水顺着脸,顺着发梢放肆地流着。
很久,胖梅低声地对念秋说,赊盐,就一袋。
念秋看着站在柜台前的胖梅,小声说,胖梅,你可不能坏我的规矩。盐,我可以赊给你,但你不能说是赊的。记着没?
胖梅擦了一把脸上的雨水,说,不坏你的规矩,记着了。
胖梅出来的时候,手上拿着念秋给的盐。她把那袋盐揣进怀里,很快走进了雨中。
念秋看着雨里走着的胖梅,雨很快淹没了她。
一个月后,胖梅再来,仍旧声音低低地说,赊一袋盐。
念秋给了胖梅盐。
胖梅没有急着走,她跟念秋说了一阵话。胖梅说,镇上就你念秋有人情味儿,那几家杂货店的老板认钱不认人,成不了大老板。
念秋说,我也是认钱不认人。
胖梅说,你不同。你跟他们明显不同。
念秋说,真的?
胖梅说,真的!镇上王贵卯杂货店的老板王贵卯,我赊他一袋盐,他还在我身上摸两把,真缺德。
念秋哦了一声。
胖梅还说,镇上刘一手杂货店的老板刘一手,我赊他一厅米,回去一称,只有八两。他刘一手就那么个心眼,往后,成不了大老板。
念秋再哦了一声。
胖梅走之前,念秋低声对她说,胖梅,你可不能坏我的规矩。盐,我可以赊给你,但你不能说是赊的。记着没?
胖梅浅浅一笑,然后说,记着了!这是念秋第一次看见胖梅在男人走后,脸上露出笑来。
镇上下了很大的雪。雪覆盖了镇上的屋宇和往事。胖梅踩着一地的雪,雪让她踩得咯吱咯吱地响。在一路咯吱咯吱的响声里,胖梅走到了念秋的杂货店前。
念秋看见了胖梅,看见了胖梅头发上衣服上附着的雪,洁白晶莹。
胖梅说,眼看要过年了,再赊一袋盐,过了年,我把赊盐的钱全还上。
念秋说,胖梅,只要你不坏我的规矩,以前赊的盐,我都没记账,就算了。
胖梅不依。胖梅说,你要不记账,我就不赊了。
念秋依了胖梅。念秋拿了一袋盐出来。
胖梅拿着盐就走进了雪里。
开春了,镇上最热闹的要算胖梅家。春天的阳光大方地落在胖梅的家门前。两个女娃嘴里唱着: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
胖梅听着,眼里的泪就出来了。
一位老人走进胖梅家,陪同老人来的,还有县上的镇上的人。胖梅家热闹起来了。那两个女娃不唱了,围着胖梅转。
老人激动地说,自己从香港来,寻找自己失散的侄女。
老人跟胖梅紧紧地抱在一起。
念秋在算账,算盘珠拨得噼里啪啦地响。
胖梅领着老人走进念秋的杂货店。胖梅说,念秋,我来还那些赊盐的账。
当着老人的面,念秋说,胖梅,你记错了,你从来没在我的店子里赊过账。
那一刻,胖梅的眼里,满含热泪。
很久了,胖梅说,我姑父愿意用他的资产,帮你在镇上开一个最大的杂货店。
念秋很惊讶,问一句,胖梅,你说啥?
选自《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