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慧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能使学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因此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我们对课文的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解上,一定要在练习、运用上下功夫。随文练笔不失为引导学生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语文实践的有益之举,得体之法,明智之策。所谓“随文练笔”,即在阅读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写作因素,把写的训练有机有度适时地融合于阅读教学之中,做到读写结合,使读写相得益彰。我在此谈谈执教中试行读写结合,随文练笔的点滴体会:
一、随文练笔,益处多多
(一)理解运用相得益彰
课文理解是习作运用的基础,习作运用又深化了课文理解,二者水乳交融,互动互促。
(二)提供现成的“下锅之米”
作文没有内容可写,一直是写的训练的一个难点。随文小练笔以课文内容为素材,且是在对课文内容的充分理解消化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突破了难点。
(三)提高阅读教学写的密度
小练笔的随机进行,能提高了语言文字训练的强度。随文练笔始终紧扣在理解领悟课文内容、思想、情感这根线上,保证了教学主线的统一性,教学过程的流畅性,情感氛围的和谐性,体现语言教学工具性和情感性的高度统一
(四)有效地渗透习作方法
习作方法的习得仅靠习作课的讲授,不仅所得有限,且过于枯燥,而在阅读教学中借助课文这一范例加以渗透可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五)大大提高写作兴趣
随文练笔形式多样化且灵活变通,难度不大,学生一般较为喜欢。
(六)为习作训练奠定基础
由于我们的课文多以组编排,每组间的课文结构或体裁较为相似,其用意之一是为习作训练提供范例,因此在教学课文时辅以练笔,能为习作教学服务。
二、随文练笔,策略点点
策略一:模仿练笔,迁移语言范式。
1.仿典范句式
教材中有不少典型的规范句,从修辞上分有比喻句、拟人句、排比句、夸张句等;从句式上分有陈述句、感叹句、设问句、反问句等。积累并迁移这些句型,能帮助学生规范语言,提高语言文字驾驭能力。这种练笔看似原始低级,却是学生获得语言的起始点,构建“万丈高楼”的地基。仿句式练笔一般中低年级较为常见,如:《桂林山水》一课的语言,用了大量的比喻句、排比句式,以此来设计一些比喻句、排比句的仿句训练,定能增加学生对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2.仿构段方式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个体的学习一般是由模仿学习逐渐过渡到创造性学习的。在教学精彩文章时,我们只要紧紧依托文本资源,抓住契机,适时进行经典句、段、篇等方面的模仿、迁移,学生就在潜移默化中掌握了经典的写法。如学习《北京亮起来了》后,学生通过观察,写下了《平潭亮起来了》。学生通过仿照文本语言,再结合自己的感受,诉诸文字,既有课的影子,又有心灵的折射;既有仿的痕迹,又有“创”的内容。这种练笔,挖掘了文本的潜在资源,创生了文本的再生资源。
3.仿文章体裁
教材文章体裁很是丰富,如诗歌——《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剧本——《负荆请罪》,议论文——《为人民服务》,书信——《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等。如此多样的体裁,无疑给学生提供了很好的习作范例,因此,接触每一种体裁我都会根据相关课文设计相应体裁的文体训练。如:学写剧本《完璧归赵》,书信练习等。
策略二:理解练笔,变通语言空间。
1.移植文本,体验改写
课文中的当事人经历的事是学生未曾经历的,如何让学生与主人公的感情产生共鸣?我们可采用转换角度的方法,让学生想像自己是作品中的人物,设身处地地体验了人物的内心变化,从而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如《草原》一课课后这样要求:展开想象,具体写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两句诗所描绘的情境。我先让学生再次默读第一段所描绘的美景,并想象夕阳西下时的草原景色发生怎样的变化;默读文中想见时情形的描述想象离别时的情形。然后再动笔写出这两句诗所描绘的情形,学生顺文续编,就文改写,创作欲望高涨,效果颇佳。
2.借助教材,搭桥辅写
借助教材,搭建桥梁,链接生活,引导学生走进生活,理解生活,體验生活,把语文和生活联系起来。如学习第三册《我们成功了》一课后,请学生想象,2008年,你能为中国奥运做些什么?于是学生敞开心扉,情感激扬的述说:“我想为运动员当拉拉队……这时教师再让学生写一写,能使学生得到提炼概括课文内容的语言运用训练。
策略三:想象练笔,生成语言智慧
1.拓展文本,情动辞发
在教材中有不少课文,具有供读者想象的语言空间,在教学时教师如能引导学生依托文本,把握语言空间,拓展语言情境,想像语言情节,可促进学生读写能力的协调发展。如学习《浅水洼里的小鱼》,为了让学生亲身体验小男孩救助小鱼时的那份执着,我除了让学生模仿小男孩的动作外,还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在乎”,结合自己的感受写一写。伴随着对这个词语的深刻体验,将学生置于独特的情境之中,让文章内蕴的情感跃然纸上。
2.立足空白,活化形象
文本的“空白”实际上是一种“空白”的美,学生的续貂之作,看似多余,其实能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课堂上引导学生对这些“空白”作些合理的补充、想象,无疑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大有帮助。如《船长》一课有这样的一句话“哈尔威巍然屹立在他的船长岗位上,沉着镇定地指挥着,控制着,领导着。”他是怎么指挥?怎么控制?怎么领导?课文没写。我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想像哈尔威船长沉着镇定地指挥的情形,仿前文船长与船员对话的形式写一个片断。完成这样的练习,学生必须充分朗读、感悟前文的对话;必须联系上下文准确地把握人物的特点;还必须熟练地运用对话的几种形式。综合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想象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一举多得,我认为高年级进行这样的综合训练很有必要。
教学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而练笔的价值在于运用者适度的开发其潜在资源。只要我们准确把握练的时机,练在当练时,练在理解的深入处,练在情感的共鸣处,练在主题的升华处,定能充分发挥课文的范例作用,提升学生的习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