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一云思
主页网络文摘杂文
文章内容页

浅析青春版《牡丹亭》舞台艺术的现代性特征

  • 作者: 速读·中旬
  • 来源: 归一文学
  • 发表于2023-11-09
  • 热度15313
  • 梁绍坡 王之子

      摘要:青春版《牡丹亭》是白先勇对昆曲这一古典戏曲艺术的现代化改造,其目的在于使昆曲这一古老的剧种在当今世界重获其地位和流行度,因此在文本改编以及舞台再现的过程中对汤显祖的原本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造,使其在传承经典的同时更加迎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本文以青春版《牡丹亭》戏曲表演的舞台艺术为切入点,主要从音乐与舞蹈、服装与舞台以及戏剧的排场等几个方面探讨其现代性特征。

      关键词:昆曲;青春版《牡丹亭》;舞台艺术;现代性

      一、音乐与舞蹈

      青春版《牡丹亭》,正是通过对于“故事”的“歌舞”表演形式的强化,而体现了昆曲作为艺术的独特审美个性。青春版《牡丹亭》对于戏曲舞台表现形式的探索,主要表现在对于舞蹈性与音乐性的加强上。

      在人物唱腔方面,青春版《牡丹亭》中突显生、旦角色行当特色,同追求抒情性和意境化的背景音乐水乳相融,使人耳目一新。它把歌剧的音乐创作技法运用到了戏曲音乐中,在唱腔和旋律上进行了大胆的突破和创新。全剧采用西方歌剧主题的音乐形式,同时在《牡丹亭》的唱腔中间又加入了大量的幕间音乐和舞蹈音乐。这一切,有力地丰富了戏曲本身和音乐的表现力,很好地调动和渲染了舞台气氛,使观众在观赏剧情的同时,享受了一场斑斓飞扬的音乐盛宴。

      在演员表演的舞蹈性方面,青春版《牡丹亭》减少狀物拟形的演剧方法,强调演员舞蹈化的肢体语言和情感化的动作设计。还把新的肢体语汇融入到水袖等程式表演的技巧中,使人物动作舞蹈化,以拓宽戏曲形体的表现力。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体现杜丽娘内心的情绪性舞蹈以及花神的群舞,情景交融,使该戏具有了很高的观费性。

      如此一来,青春版《牡丹亭》对于舞台表演性的强化就创造了美视、美听的艺术效果,从而突显了其作为昆曲艺术的“形式美”。

      二、服装与舞台

      青春版《牡丹亭》的演员服装,也别具新意,全部演出服装系手工苏绣制作,整体色调淡雅隽秀,有浓郁的中国山水画的韵味和气场。特别是杜丽娘和柳梦梅的传统苏绣戏服,淡雅合宜中隐现着高贵华灿。

      剧场的舞美设计,则是充分地做到了使中国戏曲、昆曲的古典美学,与现代剧场的美学因素和时代感接轨。利用了“空舞台”的设置概念,最大限度地展开了剧情载歌载舞的虚拟空间。舞台布景上,台前花神的翩翩舞姿,模拟表现了十二个月花的不同花语,清新活泼、美色缤纷。舞台的地板,是灰色调的胶底,摒弃了传统演出时那样的一律用地毯,加上灯光的出色配合,使地面与舞台空间更好地衔接融合在一起,视角上和实际空间里,整个舞台流动无滞,气韵生动。

      青春版《牡丹亭》在突出舞台审美意象性的同时,还特别注意到了当代人对于昆曲的审美接受,以及全剧“诗境”与时代审美情趣的交融。这正如白先勇所说的,“一方面尽量保持昆曲抽象写意、以简驭繁的美学传统,但我们也适当利用现代剧场的种种概念,来衬托这个古典剧种,使其既适应现代观众的视觉要求,同时亦遵从昆曲的古典精神”。因此,青春版《牡丹亭》不强调环境的真实感,而是突出情绪化的“景语”和“光语”,以达到舞台空间的抒情性,而这一点与整场写意的审美特征并不冲突,且对全剧的审美表现起到了积极的烘托作用。

      三、戏剧的排场

      青春版《牡丹亭》以昆曲为载体,戏曲要求表现唱、做、念的技艺,剧组自然可以充分运用昆曲载歌载舞的特色,加以解决。至于如何表现“打”和诸般杂耍,则既要结合剧情,让它成为情节有机的组成部分;又要考虑如何适应现代观众的审美心理。

      青春版《牡丹亭》的好几处排场,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特别是花神的几次出现,《冥判》的排场,《移镇》的官船行进,《索元》时郭陀被众差役用驾牌抬了起来等。这些“场面”美不胜收,每次演出,观众掌声雷动,赞叹不已。青春版《牡丹亭》中排场运用的成功解决了戏曲表演如何运用传统程式,如何呈现技艺性表演,如何适应现代观众审美心态之类的难题。

      传统戏曲的场面,都是程式化的。程式,有严格的规范,但其审美的本质,则是假定性的,写意性的。青春版《牡丹亭》的场面安排,既注意对传统程式的运用,特别是注意结合现代舞台的审美要求,给予创造性的运用。例如李全夫妇一起下场,竞使用类似芭蕾舞的“托举”;《冥判》的判官和鬼卒,在跳趴奔腾中,又以“叠罗汉”式集体亮相;《移镇》的船队,打破了乘船者在前,划桨者在后的格式,而采用多位船夫在舞台上或纵或斜,乘船者甚至出现在两行中间的队列。这些场面的安排不尽同于传统,但今天的观众,却能完全接受理解,并从中得到了美的享受。

      按照旧戏传统,人物上下场有一定的规矩。一般来说,角色退场,应该从观众右方的“下场门”离去。但是,青春版《牡丹亭》在处理杜丽娘“离魂”的场面时,却突破传统,采用了非常大胆的手法。当杜丽娘唱到“但愿见月落重生花再红”的时候,她在舞台正前方,背向观众,冉冉地直向舞台正后方的高处走去:她那大红色的斗篷,特地加长,裙裾左右铺开,拖到台沿。随着杜丽娘走向舞台深处,连接在她身上的红裙,越拖越长越大,最终形成鲜红色的三角形锐角。众位花神,则分列在舞台两侧,以“卧鱼”的姿态,仰视杜丽娘在灯影里消失。这样的下场场面,无疑是吸收了现代舞台艺术的表现手法,打破了旧的程式框框,但那完美的构图和独特的象征意义,却远远超越程式,从而深深地印在观众的心坎里。

      再如在《回生》一场,按照传统的程式,回生后的杜丽娘自然是从左方的“上场门”进入舞台。但青春版《牡丹亭》的处理是,当柳梦梅挥锄之际,众花神走着圆场,翩翩起舞,最后拥簇到舞台正后方,跟着一声响亮,一阵烟火,杜丽娘从后台正中,披着红色斗篷冉冉升起。

      由此看来,青春版《牡丹亭》在舞台表现上,在趋向精致华美的同时,营造出了诗情画意的现代审美的意象空间。可以说,在青春版《牡丹亭》的舞台上,古典戏曲的神韵与现代剧场的趣味得以结合,创造出了符合现代人审美需求的具有现代性的审美意象。

      本文标题:浅析青春版《牡丹亭》舞台艺术的现代性特征

      本文链接:https://www.99guiyi.com/content/952494.html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归一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