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研究侧重易地扶贫移民搬迁的文化重构方向,针对移民群体传统的生计方式和文化资源割裂的同时面临着文化转型的阵痛期等移民焦点问题,探查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易地扶贫搬迁规程中的社会文化因素及贫困移民群体的适应力与意愿,推进扶贫工作又好又快进行。
关键词:易地扶贫;移民;文化重构
第一部分 绪论
易地扶贫搬迁是新时期探索扶贫开发的一项重要举措,主要是生态环境脆弱和经济滞后地方的人群所实施的扶贫工作。2016年11月23日,国务院印发了《“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规划要求“十三五”期间,对全国22个省约981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扶贫搬迁。
本次研究地点鄂尔多斯市农村牧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全区共有8旗县市区,现有贫困旗县6个,其中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1个,扶贫开发重点旗县占全区旗县区的一半还多。
在易地扶贫搬迁过程中,大规模的搬迁在改善生活条件的同时势必将移民群体置于一个陌生的文化环境之内,文化上的融合和重构应该引起更多的关注。由此,对易地搬迁中的移民群体进行文化重构的相关研究就显得相当必要,并且有利于加快移民群体的社会适应,推进扶贫工作又好又快进行。
第二部分 案例分析
一、居住生活状况
(一)部分老年人难以适应新环境
“老伴搬过来之后就不方便上下楼,一直呆在楼上身体也越来越差。就在床上躺了三年了,去年刚刚去世。到这岁数,也活够了,老汉能有啥烦心事。”(L某,75岁)
楼房压缩了老人心理和生理活动的空间,又加重了病情。老人们在农村里生活了一辈子,与土地的隔离容易造成他们情绪的低落和精神的阴郁。
“过日子就是那么点事,没啥要别人帮的。现在老伴走了,平时也下楼来坐坐。没有什么群体活动,就是和他们瞎侃。这岁数了还能有啥想法,就是混混日子。”(Z某,82岁)
老人们靠着微薄的养老保险维持生计的同时,朋友之间的交流是表面的和消遣性的,深层的情感互动少之又少,缺少群体活动和兴趣爱好以寄托情感,移民区老人的情感交流极度匮乏。
(二)生活水平不高,只是勉强脱离贫困
“我们搬到这儿买了房子的,就是养老保险,一个月580元,再没有其他收入。没搬过来的时候,家里还可以种些地。那580肯定不够用啊,孩子赚钱连自己家都还顾不上呢,哪有功夫来管老汉哩。”(G某,73岁)
移民迁入地有大量老人,没有固定的收入来源,仅靠每月四五百元的养老保险度日。生活水平实际上是不升反降了。脱贫并不是一个月580,一年7000的数字,而是实实在在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这些老人来说,不论在经济上还是精神上,都还远没有脱离贫困。
“我没有出去工作,在家带小孩,我老公出去外面打工。一年就是收入六七万,勉强支持自己家里的吃用。搬到这里之后住楼房是舒服些,不过花费就多了,再加上小孩在外面上学,家里经济就比较紧张。”(W某,46岁)
很多中年受訪者都表示新环境消费水平的提高和子女上学的费用共同增加了他们经济上的负担。而任何一个意外都可能导致一个家庭在经济上陷入崩溃,这种脆弱的家庭经济结构广泛存在于移民区内,对赋闲妇女的闲置劳动力进行利用可能是一个值得考虑的方向。
二、社会文化融入
(一)地缘关系仍占主导,业缘关系微弱
“我搬过来之后没有工作但是我的俩个儿子是残疾(受访者并没有透露是哪方面残疾)至今没有找到工作家里靠低保和我老伴的养老金过活,这个附近没有打工的地方”(H,45岁)
“没有工作,旁边不好找工作我只能在附近一个厂里打零时工(受访者一直强调没有工作,工作不好找)。我和他们关系还好,经常下班一起去打打牌或者去喝两口。”(F,38岁)
在访问中并没有遇到在附近打工的人,田园都市居民都说附近无工可打在接触移民新文化中的人际交往,业缘关系下的交流十分微弱。地缘关系是移民文化中最具有纽带性的关系。
(二)居民戒备心强,城市化特质加强
同时田园都市五个区都有不同数量的房子出租出去,外地陌生人的搬入加之大多数村民有被骗的居民警惕性很高,社区逐渐呈现匿名化(在调研中多次入户被拒)。移民适应的是重建后带有城市化特质的文化,并且从观察中发现新的重建文化已被大多数人所接受。
三、生活习俗、宗教仪式变迁
(一)生活习俗趋于简化
“现在住在楼房里很多事都做不成了,结婚的酒席就是在酒店里办,还是在家门口摆上更热闹些,放个鞭炮全村人就知道了。我表姐在市里结婚我就没去,来回一趟累得很。”(W,24岁)
习俗不仅承载着乡土文化,更是生长于农村的人们对生活的寄托,婚礼或许只是一个形式,或繁或简对城市居民来说意义不大。但一场喜庆热闹的婚礼却倾注了乡土社会对美好生活的希冀。
(二)精神寄托的缺失
“这附近没有寺庙,最近的都在市区里,来回也要不少时间。我就是初一、十五地去上个香,有些老人有去庙里念经的习惯,搬过来之后不太方便。”(M,79岁)
像个案中的情况不在少数,他们多数对宗教的信仰并不太深,但是宗教仪式的维系能给居民提供相当的安全感和归属感。新环境中宗教场所的缺失、小区对居民精神需求的忽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他们对新环境的适应程度。
第三部分 总结与建议
一、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是特定的地域环境下催生的人际交往,移民社区应建立富含移民特色的社区文化、乡土文化,培养社区文化精英。在延续前有乡土文化的基础上建立新的社区文化。加强社区文化宣传,宣传积极正能量的社区文化、组织社区文化活动加强社区居民的联系,助于社区居民的人际沟通。
二、就业
移民群体集中安置之后,政府可以制定优惠的信贷政策和扶持政策,扶持易地搬迁户后续产业的发展,为移民群体提供多渠道就业的机会和岗位,鼓励青壮年回家工作创业,促使年轻劳动力大量回流。
要始终把产业发展作为易地扶贫搬迁的着力点,因地制宜促进安置区农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鼓励引导搬迁群众从事农牧产品加工、商品经营、特色餐饮、物流运输等产业。
应该转换他们只靠国家相应的政策福利度日的传统观念,社区应该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从而加强对自己的认可程度,增加自己的心理幸福感。
作者简介:
马亚男(1997—),女,汉族,西北民族大学,2015级本科生,社会学专业。
西北民族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项目资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Y17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