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一云思
主页网络文摘杂文
文章内容页

杂的文正的人

  • 作者: 杂文月刊
  • 来源: 归一文学
  • 发表于2023-11-09
  • 热度28707


  •   其实,我根本不懂什么杂文,也没读过多少鲁迅的文字。议论文写多了,便自以为那些是杂文了。

      杂文写作,兴趣如果排第一,勇气可排第二。想到什么兴奋的话题,尽管写,尽管发,不必顾虑太多。20世纪90年代初,杂文家金陵客(本名王向东)先生从《文汇报》杂文专栏上接连看到几回“周云龙”的署名,便开始对我“跟踪”“盯梢”,最后坐公交车到县城找我,记得当年他说过:不管好不好,多看多想多写多发,发不发出来,都是最好的评判。没有量的积累,哪有质的提高?

      在我眼里,王老师当时是大神级的人物。每天打开报刊,都有他的杂文,引经据典,借古喻今,气质独特。不过,王老师并沒有具体批改过我的一篇文字,他只是提醒我及一众文友:写杂文的,自己不要成为别人写杂文的素材;杂文里写的,先问自己信不信,再问自己能不能做到;杂文不是用来“比”(高低)的,也不是用来“喊”(口号)的……这几句用家乡话说出来的金句,可以说足够我受用一生。

      另一位激发我写作动力的是,《文汇报》高级编辑朱大路。当年,在笔会版上发过数篇杂文:《小人全是“看”出来的么》《改革“家”》《潜歧视》。稿子多了,朱老师诊断出我的问题,他在电话里“远程指导”:好的文章往往是,看了标题想不到它的开头,看了开头想不到它的结尾。

      哦?杂文也要有悬念,也要有意外。那一刻,我若有所悟,直至今日,依然在悟……熟悉的朋友会发现,本人的选题大多是源于民间、偷窥生活的小镜头、小插曲、小故事,我喜欢小中见大、平中出奇、淡中有味的文字。不过,总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你的每一篇文字里,其实都隐藏着你的家教、你遇见的人。在“杂的文”阵地上,有幸还遇到一位位“正的人”:《人民日报》石英、《求是》朱铁志、《中国青年报》焦加、《天津日报》陈飞、《新民晚报》史佳林……他们每信必复,有时还退回一些非质量问题的稿件清样,蛮感动的。

      因为这些“正的人”,才有了我一篇篇“杂的文”。虽然从未谋面,但这些名字,早已录入我的记忆库,每每念及,暖意盈怀。

      作者简介

       周云龙,60后,江苏省杂文学会会员,高级编辑,供职于省级传媒集团。建筑工程专业,电视编导职业,业余偏爱杂文、时评、散文写作。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新民晚报》《杂文月刊》等报刊以及《南方周末》《解放日报》新媒体平台……纸上键上耕耘三十载,杂文作品颇丰。

      本文标题:杂的文正的人

      本文链接:https://www.99guiyi.com/content/973636.html

      • 评论
      0条评论
      • 最新评论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归一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