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听到这句话是从父亲口中,当时谈到为何生活在苦难岁月的太外公居然轻轻松松活过九十岁大关,他总结:“饭吃七分饱呗。”末了,半是陈述半是感叹地补充道“少吃多滋味啊”。在我看来,这最后追加的一句,可谓精辟。母亲好友的孩子对三文鱼甚是喜爱,出于对外孙的宠爱,负责…[浏览全文]
朋友写煮得软到恰到好处的东西,有“汤里的冬瓜,无论是鸡汤还是鸭汤,炖到好处,似有似无,几近雾里看花”。脑海里立刻呈现出的,倒不是他所描绘的冬瓜鸡汤或冬瓜鸭汤,而是家里经常做的火腿冬瓜汤。火腿上方切片放到汤里,与冬瓜同炖,所出成果,乍看依然是一锅清汤,殊不知…[浏览全文]
严老板和温老板都从事出版事业,脾气却完全相反。严老板做事一板一眼、绝不吃亏。印刷厂为他印书,即使出了一点小毛病,或迟两天交货,严老板也绝对会扣钱,所以印刷界给他起了个外号叫“阎王”。至于温老板则正如他的姓,脾气温和,每次印刷厂出错或拖工,虽然温老板的生意大…[浏览全文]
信佛的人往往要出家。出家所谓何来?据说是为了一大事因缘,那就是要“了生死”。在家修行,其终极目的也是要“了生死”。“了”即是“了断”之意。生死流传,循环不已,是为了轮回。生老病死四苦亦无乐趣可言。所以信佛的人要了生死,超出轮回。出家不过是一个手段,习静也不…[浏览全文]
孔子在《礼记》里讲到“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民间俗语也有云“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可见爱情自古就与饮食密切攸关。每一段爱情都是不同的菜,而每一个阶段都是不同火候做出的不同的味道。而这个世界没有任何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爱,比一个人对食物的爱,更真挚,更回味…[浏览全文]
肉得吃新鲜的,似乎算是常识。《水浒传》里吴用去石碣村见三阮,三阮问酒家有啥好吃,答曰“新宰得一头黄牛,花糕也似好肥肉”。阮小二高兴,“大块切十斤来”。然而在欧洲,这么做就有些煮鹤焚琴:好牛肉,真不能宰了就吃。早在18世纪,欧洲就有这样的技艺模式了:买六七个…[浏览全文]
莫里现在整天坐着轮椅,他已经习惯了让助手把他像沙袋一样从轮椅上搬到床上,从床上搬到椅子上。他吃东西的时候也会咳嗽,嚼咽食物成了件困难的事。他的两腿已经死了,再也无法行走。然而,他不想因此而沮丧。相反,他的思维比以前更加活跃。他把自己的思想随手写在纸簿,信封…[浏览全文]
朋友从外地回到北京,出车站后打车回单位。路过某地铁口附近,恰好红灯,司机停下,他盯着路的右边,自言自语:“这里不让停车。”朋友没有搭话,把头转向车窗外,她看到两位阿姨站在路边的太阳下,不停地招手拦车,但没有一辆车肯停下——正如司机所说。大热的天,两位阿姨满…[浏览全文]
江汉鸡,是湖北江汉平原上的一种土鸡。肉质细嫩、味美,所以,鸡肉、鸡蛋的价格也比一般鸡种贵,是当地养殖户争相饲养的一种优良鸡种。然而,江汉鸡生性活泼、善斗,常常斗得一地鸡毛也不罢休。还有一种更奇怪的现象:如果一只鸡被斗得满身是血落败而逃,另外的鸡也会落井下石…[浏览全文]
2004年的法国电影《沉静如海》讲的是二战中一位法国少女与安排在其家中居住的德国军官之间产生的微妙情愫。战时的敌对爱情,算得上是俗套的故事,这一部之所以尤为动人,大约是因为它安静的克制的美感,从军官入住少女家开始,少女便以沉默这种决绝的方式无声地抗议着,国…[浏览全文]
我一直相信,你是你吃的东西造出来的。东方人较西方人矮小,完全是因为我们吃米,他们吃面。所有用面粉做的食物,都能令人类的个子高大,我虽然不是营养学家,没有什么数据来做论点,但是我能提出推翻不了的实例。举个最简单的,我们在大陆、香港和台湾的父母,一般身高都不高…[浏览全文]
纳西姆·塔勒布是位作家和证券交易商,当他下决心要想办法解决他的顽固体重时,他考虑过各种体育活动。他觉得慢跑者干巴巴的、可怜兮兮的;练健美的看上去肩很宽、傻里傻气的;打网球的人呢,哎呀,他们是高贵的中产阶层!但他喜欢游泳健将们,他们身材匀称、优美。于是他决定…[浏览全文]
几年前在英国《卫报》读到一篇有趣的专栏文章,这位女作者提到,某天她搜寻从前的电子邮件,网络化二十年了,每个人其实都有一个用了十年以上的电子邮箱,她进去那个邮箱,一搜从前某个名字,无意间,搜到了一封自己父亲几年前写给她的电子邮件,而她的父亲现在已经不在世上了…[浏览全文]
一次去旅游,经常去的那家小店,原来100元的双人房突然就飙升到300元!“你们怎么说升就升呢?以前不都是100元的吗?”大家和老板理论。“以前是淡季,现在是旺季。”老板忙自己的事情,懒得理你。“你怎么这么不讲信用?”大家继续质问。“讲信用?你们提前问价了吗…[浏览全文]
说实话,我很少从幸福或不幸福的角度去思考人生。如果谈幸福,首先要定义一下什么是幸福。在我看来,幸福可以分为三个层次:首先幸福要有一种快感,但是仅仅有快感不够;其次,要有一种实现感;最后,还要对未来有一种期望。幸福应该是一个综合的东西,我比较接受这样的说法。…[浏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