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都是怎样定义朋友的。前段时间跟同桌闹别扭,原因是她总是让我帮她做事,我走读她让我帮她买早饭,我家有几本书她说她要看什么什么要我给她带,诸如此类。我不大乐意给她做这些,毕竟我没有义务,但是也没有想好要怎么说在什么时候跟她说,所以她又一次让我给她带书…[浏览全文]
今天,是我高一学期的倒数第二天。当最后一堂考试的结束铃声响起时,我的高一生涯,已经结束!在没考试之前,我们五楼传出一个‘’谣言‘’,五楼的文科班16班,要散。他们听到消息后,女生都在一起感伤,流泪。闺蜜说我是铁石心肠,我不语,就笑笑了之。最近,人心惶惶的。…[浏览全文]
你一定不懂,不懂。我是真的爱你。不是强调“真的”,然后就有“假的”相对。你一定不懂,不懂。在默默的喜欢中,不是一种“惊涛骇浪”的情感,却如每日搬一块砖头叠在心上,当搬了几千日子后,那砖块的厚度,不是一下子说不,就能马上倒榻的。没有威猛的炸药,还是要一块一块…[浏览全文]
有的朋友说,自己在一个单位,或者部门习惯了,人际关系和工作内容都熟悉,不愿意再调动,这是一种比较普遍的心理。谁想离乡背井的去走动呢?除非你自己是个不安份的人,不想有什么收获,就想寻求刺激。我说这个话一定有人不同意,好象常常调动工作的人都是不安份的人!不同意…[浏览全文]
大学里,处处是创业的口号,应国家和社会的需要,甚至很快有了一个创业协会。纳新的时候被同学拉过去帮忙做点事,没想到场面出奇的火爆,小小的会场里熙熙攘攘的甚是热闹。不知是自己独行的太久已不习惯这种场合,还是因为这里太拥挤根本容不下我,一时间觉得吵得人心烦意乱的…[浏览全文]
人的智力相差无几,如何成为尖子生?是困扰家长的一个大问题。尖子生这个群体有着共同的优点,那就是爱思考和爱做题。聪明体现在记忆力好和思维敏捷,只要经过他们做了的、老师讲解过的题目,他们很快地写出答案来,只要老师把将题目读完,就有了解决的思路,不需要老师太多的…[浏览全文]
很多学生认为学习很苦、很累,殊不知影响自己前进的不是学习内容,而是对学习的态度,对待学习的心境。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有两个人被关在纳粹集中营的一间狭窄的囚室里,他们唯一能了解世界的地方,是囚室里那扇一尺见方的窗户。其中一个人总是愁苦地看着窗外的高墙和铁丝网,…[浏览全文]
二十岁大三时,他就参加了托福考试,虽然英语成绩不错,但因为专业不过关,没有能够去美国留学。他有些失望,辅导员安慰说:“你还小,今后有的是机会,千万别灰心。”辅导员的话虽简洁,对他却是极大的激励,他重新树立信心,他坚信那一点,“年轻就是资本”。第二年大学毕业…[浏览全文]
一个年轻人,从小就是人见人爱的孩子。上学时是三好学生、班干部,初二那年参加全国奥数比赛,获得一等奖。17岁不到,他就被保送到某大学深造。命运在他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那年的暑假,给他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一次过马路时,一辆飞驰而来的车辆无情地夺去了他的双腿和…[浏览全文]
一个女孩,小的时候由于身体纤弱,每次体育课跑步都落在最后。这让好胜心极强的她感到非常沮丧,甚至害怕上体育课。这时,女孩的妈妈安慰她“没关系的,你年龄最小,可以跑在最后。不过,孩子你记住,下一次你的目标就是:只追前一名。”小女孩点了点头,记住了妈妈的话。再跑…[浏览全文]
——写在今年09级申请双学位录取结果颁布之后今年的春天来得晚,三月初还是冷风嗖嗖,欲醒的柳条似乎还在做最后的冬眠。每年的三月开头三天,对所有上海交大密西根学院申请双学位(学生们简称2+2)的大二学生来说是个特殊时期,期待录取结果的明朗成为了他们每天除了正常…[浏览全文]
这是一位少年的有趣经历:1、6岁时,一位非洲的主教跟他一块儿玩了一下午的滚球,他觉得从来没有一位大人对他这么好过,认为黑人是最优秀的人种。2、8岁那年,他有了一个嗜好,喜欢问父亲的朋友有多少财产,大部分人都被他吓了一跳,只好昏头昏脑地告诉他。3、上小学时,…[浏览全文]
拥抱梦想,才能看见未来人类因梦想而伟大。真正的梦想是,我们对人生的一种期望。梦想是,我们期许的生活方式,而不是我们想拥有的东西。梦想是,我们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而不是我们要挂在门面上的头衔。梦想是,我们的心境,而不是外在华丽的卷标。梦想是,我们个人发展出来的…[浏览全文]
“习以为常”是破坏美好生活的罪魁祸首。人一旦陷入到习以为常的状态,就会失去对美好事物的感知和体验能力。然而,我们生活中有太多的习以为常:对于在黑暗中随手打开电灯就能见到光明习以为常;对于在图书馆随时都能借到自己想读的图书习以为常;对于在地球任何一个角落都能…[浏览全文]
这个世界上的每个人都在追求美,一种真而又善的美。无论在文学作品里,影视剧里,甚至是一本孩子看的漫画书里面都在追求这种美。美是真实的,但有时它也是抽象的。因为人与人之间的审美观念都是不一样的。有人认为这样是美的,也有人认为那样是美的。其实我们大家都在追求一种…[浏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