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写留言
 留言编号:(9869)  信息内容
来自:
主页  邮件
留言日期:2009/11/4 11:08:04
蝶恋花的格律:(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学生看到老师对横河侠客文友《蝶恋花·秋日杂感》的评论说“桐”“碧”“后”三字出律,后两字学生也看出确实出律,但“桐”字,如按古韵,确实也是出律的,但按今韵却没有出律,在此就牵扯的一个古今韵混用的问题,此问题学生前面已提到,还望老师能给予答案。

版主于 2009/11/4 13:42:52 回复:
易珒青朋友:
关于这三个文字,我们用词谱来校对:
(1)、“雾色空濛烟桐翠”一句的词谱格式是:“(仄)仄(平)平平仄仄”;“桐”字处应“仄”,而此字的今音读“平”(古音亦“平”)。
(2)、“石桥独步横碧水”一句的词谱格式是:“(平)平(仄)仄平平仄”;“碧”字处应“平”,而此字的今音读“仄”(古音亦“仄”)。
(3)、“一曲后庭”一句的词谱格式是:“(仄)仄平平”;“后”字处应“平”,而此字的今音读“仄”(古音亦“仄”)。
以上三个文字的古音、今音的平仄都完全一样。无论我们用“古音”还是“今音”来校对,这三个字都是出律的。在校对文字平仄时,要么用“古音”校,要么用“今音”校,不能两种音律同时混用。至于哪种音律校对,前提是依据作者的使用标准。而作者使用的标准,完全靠判断。前面已经说过。
 留言编号:(9867)  信息内容
易珒青
来自:
主页  邮件
留言日期:2009/11/4 10:10:19
田老师今日看到您对学生诸多拙作的评论受益匪浅,在此学生还有一问题请教,最近学生看了诸多绝句、律诗、古词方面的诗词,也发现古今对汉字的平仄和韵律多有不同,学生想问这古今能否混用,在者,在古诗词方面有些地方他的平仄并没有刻意要求、规定,可平可仄,老师对拙作的评论说多有出律之处,但有些地方学生思虑再三却无法再进行修改,还望老师能指点一二。
学生易珒青敬上!

版主于 2009/11/4 13:41:51 回复:
易珒青朋友,你好!
你的问题我分几点来回答(磋商):
1、对诗词的文字平仄来说,在同一篇作品中,“古”、“今”音律是不能混用的。要么使用“古音”,好么使用“今音”。至于是使用“古音”还是“今音”,并没有一定的规定,完全看个人的爱好和习惯。
有很多人喜欢使用“今音”,原因很简单,因为我们咏读现代人写的诗词,一般都用今天的读音(主要指普通话)来念。但也有一些人喜欢使用“古音”,其理由,古典诗词是传统的文学形式,即是“传统”,就应该保持“古味”。
至于一篇作品,到底怎样判断其所用的音律是“古”还是“今”,主要是从“韵”字来判断,古今的音韵并不完全一样的。当然,有的作品,古今韵都会完全一样,那更好。
2、关于可平可仄的问题。格律诗、词曲,都文字的平仄是有一定规定和要求的,并不是由作者完全自由决定,除非“古诗”(其实古诗也是有一定规则的,只不过很宽泛)。
格律诗的格式总共只有16种,对格式的要求意境很成熟、完善,除非偶尔的“变通”(比喻“七绝折腰体”),基本上已经明确了必须使用“平”或“仄”的文字位置,非规定的位置,那就“可平可仄”。
长短句(词)的情况就复杂的多,一般情况下,词是
 留言编号:(9814)  信息内容
易珒青
来自:
主页  邮件
留言日期:2009/10/19 15:07:03
田老师,学生在网站闲逛的时候看到了您对诸多作品的品评,让学生学到了不少东西,受益匪浅。
祝田老师佳作丰收!

版主于 2009/10/20 7:07:16 回复:
谢谢易珒青朋友!请多多交流,共同进步。
希望能读到你更多的好作品。
祝好!
 留言编号:(9761)  信息内容
红棉
来自:广东中山
主页  邮件
留言日期:2009/10/8 13:18:54
感谢老师的点评与指导!补祝老师:节日快乐!家庭幸福!愿佳作不断!---学生红棉敬上.
版主于 2009/10/9 18:45:49 回复:
红棉好友:黄金双节假日想必过得很愉快吧!
你的对联《盛世雄狮》,我更正了原来的留言内容。
最近一段时间看了你的一些对联,总体来说不错,内容丰富精彩。然而,好的对联,不仅需要好的思想内容,还需要注意词性相对,平仄相对。希望多留意,期待独到你更多佳作!
 留言编号:(9212)  信息内容
红棉
来自:广东中山
主页  邮件
留言日期:2009/8/15 19:30:28
上联:道义咸节同心光养宣家门   [红棉]

下联:光重丰俭治平绪晦统破殿   [红棉]

挫联一副请田牧老师给点意见,学生不胜感激!!!

版主于 2009/8/18 2:44:17 回复:
红棉好友:
因近日出差,刚回来,所以未能及时回言,望海涵。
关于这幅对联:
(1)、上下联文字都很多,这样的对联句子,一般可着断句处理,以便于咏读,使之上口。具体如何断句,可根据具体情况确定。从语意和文字数量来看,我认分可以断为两个分句(长联大部分情况下是由分句构成上联或者下联的),即“四七”句,也就是说,上、下联可以分别写成四字句、七字句句两个分句。
(2)、对联需要考虑好文字平仄,有的机关技巧联对文字平仄并不要求太严谨,但是,上联最后一个
字必须仄声收尾,下联最后一个字必须平声收尾,这是正格联律,也是基本要求(虽然我们可以发现有的对联与此要求正好相反,但从对联作为一种文学样式来说,是不合格的对联)。关于文字平仄和联句尾字,你可以对照一下这幅对联的情况。
(3)、你的这幅对联,如果上下联每两个字顺读来看,使通顺的,但就上联,或者下联单独来说,似乎文意只能牵强理解。另外,从对联解读的意思来看,“道光”是不是“义重”,“咸丰”是不是“节俭”还是值得从历史资料来考证的。
个人浅见,权着交流,仅供参考。
祝好!
 留言编号:(9071)  信息内容
如是
来自:
主页  邮件
留言日期:2009/6/30 10:24:24
田牧老师,我是如是,我想请问诗歌的律为何?出律又为何?
版主于 2009/6/30 21:31:51 回复:
如是文友:
你好!
简单说,“律”就是规则,“出律”就是不合符规则。
“律”主要是从形式上来规定一种诗的写法。实际上,不同形式的诗歌都会有或多或少的写作要求。就古典诗词而言,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没有太多的、太严格的规则。比如骚赋、乐府、民歌及古体诗。另一类,写作规则就多些、严格些。比如五、七律诗(也称近体诗)、词、曲等。近体诗、词曲又由于具体形式不同而有不同的“律”。词、曲的“律”可按词谱、曲谱去了解。近体诗(就是五、七言绝句,五、七言律诗)主要有几点:(1)、押平声韵且一韵到底;(2)、文字平仄按规定格式处理;(3)、律诗讲究二、三联对仗且不能“合掌”。关于“律”的问题,你可以查阅相关资料,以便作更多的了解。
顺颂文祺!
 留言编号:(9068)  信息内容
只争朝夕
来自:
主页  邮件
留言日期:2009/6/30 7:46:25
向田老师问好,敬请田师指导.岁月流逝分秒,期待大家都好.敬上
版主于 2009/6/30 9:58:42 回复:
谢谢!
久不见你的古典诗词,甚念。
顺颂文祺,万事如意!

页次:4/12 每页:7 共80条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姓名 信箱 头像
来自 主页 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