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一云思
  • 文章标题
  • 作者
  • 赞/阅
  • 日期
  • 1/86355
    2012-11-04
  • 小时候,到我们村做手艺的很多,染布的,楦布鞋的,磨剪子菜刀的,补锅碗瓢盆的……其中我最盼望的是做叫叫子捏糖人儿的。那时经常来我们村吹糖人儿的老头名叫李维方,人们都叫他糖人李,他身板硬朗,精神矍铄。糖人李一般半个月来一次。在他临来的前几天,我们就掰着指头数:…[浏览全文][赞一下]

  • 0/83615
    2012-11-04
  • 回忆“头发换针”的年代小的时候,在家乡的老街上、尤其是快到年跟时,孩子们经常听到一种铿锵清脆地叫喊声:“乱……头发……换针啦……!”他的这声吆喝,召来村里许多女人们。有身着花布的大姑娘、有扣着大襟的中年妇女、还有典型的小脚老太太。她们手攥着积攒了一年梳下来…[浏览全文][赞一下]

  • 1/84245
    2012-11-04
  • 在我小时候,物质匮乏的上世纪70年代,常有货郎在我们家附近转悠,一边摇着“叮当叮当”的铁铃,一边拉长声音吆喝:“有烂铜烂铁烂胶鞋鸡胗皮牙膏壳都可以拿来卖哦——”货郎担虽小,可有不少的生活小物件,诸如:毛巾袜子牙膏煤油火柴针线钮扣铅笔纸簿……当然还有吃的,如…[浏览全文][赞一下]

  • 0/84965
    2012-11-03
  • 开封黄河北岸的潘店村离我们村只有8里路。每当星斗满天的夜晚,坐在场圃旁边的黑槐树下纳凉,八奶奶就会指着头顶上的星星说,你们看没看见天上那八个星星围成的圆圈儿?”果然,在茫茫星河中我们找到了八颗星儿围成的光环儿。“照应着呢,潘店的八角琉璃井哪!再看有没有个小…[浏览全文][赞一下]

  • 0/79082
    2012-11-02
  • 秋天的剪云山与其他时节迥然不同。她没有春天的艳丽,夏日的火热和寒冬的封藏。她极像一个朴实的村姑,内敛不失风韵,充实而又不乏张力!若是秋高气爽,空气透亮,远望剪云山,仿佛一幅巨大的调色板静静地矗立眼前,山下湖泊棋布,水山一色,交相辉映。微风吹过,荡起阵阵涟漪…[浏览全文][赞一下]

  • 5/88525
    2012-11-01
  • 在我儿时的记忆里,每到地里的玉米棒子快要成熟的时候,每年村里的老槐树底下都会来两个铁匠,一老一少,一个师傅一个徒弟。老的有60岁左右的年纪,花白的头发,古铜色的脸上布满深深的皱纹。少的也就20左右,散乱的脏兮兮的头发,黑黝黝的皮肤,有些稚气未脱的样子。一把…[浏览全文][赞一下]

  • 5/87633
    2012-10-31
  • 我母亲是个地道的北方妇人,包得一手地道、美味的饺子。饺子皮薄馅鲜,非常好吃。童年时的家境十分清贫,只有春节时才能吃上饺子。饺子是母亲最拿手,也是我们最爱吃的食物。说起童年时每逢春节我们家包饺子和吃饺子那场面,真可以用“壮观”来形容!首先忙活的是母亲,她要剁…[浏览全文][赞一下]

  • 1/90919
    2012-10-30
  • 过年拾炮今天中午,我在下班的路上,忽听“噼里啪啦”一阵急促而又猛烈的鞭炮声传来,我忙扭头看,见是一家商店开业典礼。在鞭炮腾起的烟雾中,依稀可以看到几个孩子一哄而上,不知是争先恐后地去拾炮,还是去拾糖。看着拾到东西的孩子脸上挂满喜悦的表情,不由得让我又把思绪…[浏览全文][赞一下]

  • 1/92535
    2012-10-30
  • 乡下的玉米面大饼子十分不起眼,它既没有馒头花卷的口感,也没有蛋糕、面包那么香甜,更谈不上华丽耀眼的包装。但是老家的玉米面锅饼却不知养育了几代家乡人。在人们崇尚健康食品的今天,再回过头去想想当年的玉米面锅饼,金黄色的外表,朴素的造型,香喷喷的味道,算得上是真…[浏览全文][赞一下]

  • 0/89738
    2012-10-30
  • 我的故乡是开封黄河北岸天然渠河边上一个叫王留固的小村庄。那里土地贫瘠,劣质的土壤,原始的耕作方法,没有农田水利设施,纯粹地靠天吃饭,土地产出少得可怜。“秃头小麦尺把高,三个粒子长到梢,留下两粒做子种,剩下麦杆把柴烧。”这首顺口溜唱出了当时庄稼长势和村民们的…[浏览全文][赞一下]

  • 0/89570
    2012-10-30
  • 记忆中我们村周围有一条很高的坝堰,人们又叫护村堰,是为了防止黄河水患而修筑的高高堤坝,那时的坝堰上长满了大柳树,记得那柳树很大很大,遮天蔽日,天气暖和的时候,老人们领着孩子在大树下乘凉、玩耍,是孩子们的一片乐土。据说,自古以来每逢大河决堤、黄河开口、山洪暴…[浏览全文][赞一下]

  • 0/96081
    2012-10-29
  • 家里的老粗布被,现在我依然用着,就在身子下面,那是一床粗布的床单,另外就是一床粗布被面的褥子,这一单一褥从结婚到现在,我一直在铺盖着。那褥子,原来就是一床被,跟随我度过了少年和青年时光,后来随我离开家乡,后来直到结婚,直到现在。成为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床上用…[浏览全文][赞一下]

  • 1/94685
    2012-10-29
  • 我伫立在走廊上。接连二三天的春雨,今晚才停住,颇有些凉意。春夜敞开柔的情怀,让万物都沉浸在爱的朦胧里。远处几颗灯光从树的叶缝间透过来,眨呀眨的,似乎是夜的眼。远近的几处细小的蛙声悠悠地传来,就连那前边小河的水声也是那样柔美,那样动听,一起挤入我的耳朵。想必…[浏览全文][赞一下]

  • 246938/93511
    2012-10-29
  • 小时候,我们家很穷,我的父母都在生产队劳动,我们兄妹四人,一家六生活的艰辛可想而知,我清楚记得。当时,一日三餐,总是咸菜加青菜,有时连青菜也买不起,一年到晚只有过中秋、冬至、春节这几个大节,才会有鸡肉吃。俺爹有抽烟的嗜好,但又买不起烟,只好捡别人抽过扔掉的…[浏览全文][赞一下]

  • 0/82767
    2012-10-26
  • 我在18岁的时候,参军到了河北围场,经历了军旅生涯又转业到了电视台工作,离别家乡已有30多个年头了,可每当夜晚入睡一觉醒来时,在我耳畔常会隐约响起“吱吱扭扭、嗡嗡”的纺线声,脑海就会浮现出母亲手摇纺车的身影,每到此时,总会勾起我对母亲的深情回忆。在我童年的…[浏览全文][赞一下]

  • 1/84082
    2012-10-26
  • 记得小时候,每每看到奶奶那双“三寸金莲”,年幼不懂事的我总认为小巧玲珑,怪好看的,有时会产生好奇感,也不止一次地问过奶奶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奶奶总是轻轻叹口气不作答。直到我参加工作后,有一次,在曾从事新闻摄影报道的刘嘉荣老师准备拍摄几张我为奶奶洗脚的照片时,…[浏览全文][赞一下]

  • 0/82736
    2012-10-26
  • 我家住豫北农村,年年到了红薯收获的季节,我都想拍着手笑,因为又可以吃到烤红薯了。家里人把红薯堆在院子的一个角落,我就拿着一个小盆去挑红薯。挑了一个,不够,两个,还不够,然后三个、四个、五个……直到把小盆装满为止。妈妈说一次烤不了那么多,我说那就下次再烤叹!…[浏览全文][赞一下]

  • 3/83286
    2012-10-26
  • 老家位于豫北平原一个小村,当时的农村很穷,家家户户都以地锅做饭。每到放学时刻,饥肠辘辘的孩子们就会奔至自家门口,远远可以看到自家厨房里飘出的炊烟,预示着热腾腾的饭菜已经做好。所以,我特别希望每次放学回家都能看到我家烟囱里炊烟升起,特别是在朔风凛冽的冬天,放…[浏览全文][赞一下]

  • 0/85151
    2012-10-26
  • 故乡的土窑,我们村东头有座土窑,它不仅是小村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至少也称得上是村级文物。去年回家过年时,我发现土窑被零星的灌木和没膝的蒿草覆盖着,它孤独地送走春,走过夏,告别秋,迎来冬。年年岁岁,没有人再记起它,更没有人去呵护它,任其自生自灭。然而就是这座…[浏览全文][赞一下]

  • 246938/85112
    2012-10-26
  • 编苇席的二哥二哥留给我最深的印象是他编苇席的样子。二哥有一门编苇席的手艺。每年秋收过后,家乡就进入了农闲时节,农村的男女老少都开始悠闲自在起来,享受一段不事生产的冬日长假。父亲不喜欢打牌、下棋之类的娱乐,也不喜欢串门聊天,沉默寡言的他唯一擅长的就是编苇席。…[浏览全文][赞一下]

延伸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归一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