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乐琴摘要:《1966的獒》以意识流的笔法追忆15岁少年郭亚雷在1966年的经历。1966年是一段令人绝望的岁月,而平凡的15岁少年亚雷面对绝望的现实却有着不平凡的表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他勇于反抗绝望;二是在人性缺失的社会里寻找人性;三是他的身上再…[阅读全文]
周书瑶“啊!快快跑!”小苹果(妹妹)在开心地大喊着。平时小苹果都是躲进房间,可这一次却不一样了,她不知怎么的跑进了卫生间,“轰”地关上了门,生怕我跑进来抓住她。突然,我心弦一紧,想到了童年时发生的一件又可怕又好笑的事情——那是一年夏天,我才四岁多,刚从外面…[阅读全文]
朱绍琼1.变脸那辆黑色轿车在欧阳宁娜的注视下翻下了悬崖,很快被湍流淹没。“艾琳小妖精,这是你的报应,你的尸体等着喂鱼吧。”欧阳宁娜捂上头巾,驾车绝尘而去。她丈夫洛永康是个有钱人,艾琳便是她丈夫的情妇。为了铲除情敌,欧阳宁娜在艾琳的轿车上做了手脚,把她送进了…[阅读全文]
(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西南昌330022)《在酒楼上》看鲁迅的“反抗绝望”罗云(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西南昌330022)《在酒楼上》是鲁迅《彷徨》集里的一篇代表性文章,此时的革命分子遭受革命失败的打击,革命热情逐渐消却,鲁迅也由原来的“呐喊”转为了“彷徨”…[阅读全文]
◎朱琪《奥丽芙·基特里奇》:绝望还是希望◎朱琪美国小说家伊丽莎白·斯特劳特凭借《奥丽芙·基特里奇》获得了2009年的普利策小说奖。作者通过对小说中形形色色人物的描摹,表达了两个并存的主题:一个是显性的,即表面的绝望;另一个是隐性的,即深层的希望。在阅读这部…[阅读全文]
许黎摘要:《绝望》从表面上看是关于一件谋杀案的小说,实质上纳博科夫在叙述中谈论文学创作。他认为文学不是对现实生活的反应,而应该创造现实。虚构是后现代主义的重要特征,纳博科夫在《绝望》中实践了他对艺术的思考与探索,将整个文本空间建立在虚构的基础之上,使文本充…[阅读全文]
贾胜楠摘要:鲁迅作于1921年的小说《故乡》是一篇颇具广度和深度的小说。《故乡》中写出了三种意义上的“故乡”,即回忆中的故乡、现实的故乡和理想中的故乡。在这三种意义的“故乡”里渗透着鲁迅的“绝望”意识,也表达出鲁迅的“从绝望开始”的人生信念。关键词:故乡;…[阅读全文]
沈照祯摘要:鲁迅散文诗小册子《野草》作为鲁迅心灵哲学的写照充满了他对自己心灵精神世界智慧的描写,其中《希望》虽只有800字左右,但是它充满了暗示和象征的意象以及极具张力的鲁迅式哲学,折射出了鲁迅心理的动向。“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恰是鲁迅人生哲学的最…[阅读全文]
沈照祯摘要:鲁迅散文诗小册子《野草》作为鲁迅心灵哲学的写照充满了他对自己心灵精神世界智慧的描写,其中《希望》虽只有800字左右,但是它充满了暗示和象征的意象以及极具张力的鲁迅式哲学,折射出了鲁迅心理的动向。“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恰是鲁迅人生哲学的最…[阅读全文]
许黎摘要:《绝望》从表面上看是关于一件谋杀案的小说,实质上纳博科夫在叙述中谈论文学创作。他认为文学不是对现实生活的反应,而应该创造现实。虚构是后现代主义的重要特征,纳博科夫在《绝望》中实践了他对艺术的思考与探索,将整个文本空间建立在虚构的基础之上,使文本充…[阅读全文]
苏鹏一直以来,张炜的写作总是稳健扎实而又步履从容。他就像一个虔诚的“朝圣者”在当代文坛留下了一串闪耀着理想主义光芒的文学足迹。他的作品深沉隽永中透发着轻逸和灵秀,饱含激情的文字轻盈地划开庄严的思想幕布散射出诗性的光芒,让人在诗意浓郁的光束中酣然地领悟深刻的…[阅读全文]
王志彬改革,这个当代中国社会不断重复的语词,它一直被视为打破传统、除弊重生的手段,并历史地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中国经济和社会的繁荣发展。改革是发展经济的自觉要求,也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然而,改革并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很多时候却表现为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国…[阅读全文]
汪雨萌由复旦大学中国当代文学创作与研究中心、上海文艺出版社、上海市作家协会理论委员会与文艺争鸣杂志社共同举办的“韩少功《日夜书》研讨会”于2014年3月30日在复旦大学召开,由复旦大学栾梅健教授主持会议,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陈思和、上海市作家协会秘书长马文运…[阅读全文]
毛红长期以来,国外对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研究焦点多聚结于诗中人物身份的认定:Mr.W.H究竟为何人?黑肤女郎是谁?诗人的对手诗人是谁?诗中的“我”是否为莎翁本人、十四行诗是否为他内心最隐秘的告白?评论家们观点不一,产生了各种各样的争论,由于缺乏史料记载,这些…[阅读全文]
■唐靓/1.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广东工业大学多丽丝·莱辛的处女作《野草在歌唱》问世于1950年,正是存在主义在西方盛行时期。笔者无意考证存在主义对莱辛本人的影响,也并不敢断言莱辛是一个存在主义者,但通过其作品感受到她具有存在主义的关怀和忧虑。正如美国学者…[阅读全文]
■/山西省文学院王文素者,何人也?若不是借助王秀琴的王文素系列作品,相信汾阳或数学界之外鲜有人知。这是一位不见经传、散落民间的布衣算学大师。他生活在明朝中叶,集毕生精力完成代表明代最高数学水平《新集古今通证算学宝鉴》巨著,生前却因财力寡薄未能出版印行。这样…[阅读全文]
杨天姣影视文学绝望生命里的极致深情——《嫌疑人×的献身》情感主题的解读杨天姣东野圭吾是日本备受瞩目的推理小说家,他已成为日本推理小说的代名词。在东野圭吾的代表作《嫌疑人X的献身》中,作者给读者展示了最纯粹的爱情、最绝望的亲情、最无奈的友情和最残忍的人情,本…[阅读全文]
余秀华?疯狂的爱更像一种绝望余秀华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其实,睡你和被你睡是差不多的,无非是两具肉体碰撞的力,无非是这力催开的花朵无非是这花朵虚拟出的春天让我们误以为生命被重新打开大半个中国,什么都在发生:火山在喷,河流在枯一些不被关心的政治犯和流民一路在枪…[阅读全文]
马溶梓戴瑞亮话语标记语“youknow”的语用功能探析——以美剧《绝望的主妇》为例马溶梓戴瑞亮【摘要】话语标记语是日常会话中常见的一种语言现象,在不同的情景语境中往往具有不同的语用功能。本文以《绝望的主妇》中出现的话语标记语youknow为研究对象,从语用…[阅读全文]
□武强华这不能算是一篇创作谈,可能更像是一些零散的闻思录。这些文字和诗歌一样跳跃,沉思,焦虑,彷徨,绝望……沉迷于思考是一种享受,也是个体力活,写完一篇文字的时候,感到近似虚脱的疲累,但同时令人欣慰的是,感觉到内心的力量在持续增强。唤醒大脑中的词语,拒绝平…[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