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集访问量: 6713

音乐列表

欢迎新朋友

  • 谷一
  • 欧阳小溪
  • 断翼孤蝉
  • 爱农
  • 孟冰
  • 落红飘雪
“创作”和“议论” 2023-11-09 08:48

一中国“新文化运动”由“新文学”发端,但“新文化运动”按自身逻辑是不能局限于文学的,必要从最初的文学运动扩张到整体文化改造。可事实上“新文化运动”几乎一直由“新文学”唱主角,因此说到“新文化运动”,总是以“新文学”为主,这就显得名实不符,看不到“...

浏览全文 阅读(23292)

我和批评最初的缘分,始于十多年前与“火凤凰批评文丛”的相遇。尽管此后一路求学,从县城出发,途经省城,再到首都,随着眼界的打开,更为厚重的文学史研究吸引了我更多的目光,但批评带给人最初的激情依然让我念念不忘。当然,作为一位生性驽钝的文学研究者,我也...

浏览全文 阅读(23341)
理论动态 2023-11-09 08:48

当代文学的中年特征陈思和在《从“少年情怀”到“中年危机”——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一个视角》(《探索与争鸣》2009年第5期)一文中,将20世纪的中国文学发展比喻为一种生命形态的成长过程,认为“20世纪中国文学的生命线有点像人类的生命,在自身发展...

浏览全文 阅读(23384)

单小曦如同托马斯·哈代之于威塞克斯、贾平凹之于商州、莫言之于高密东北乡,广西作家龚桂华也找到了一个讲述系列故事的独特载体——他生于斯长于斯的桂北农村。近年来,龚桂华精心发掘着这片给他滋养和灵感的神奇土地,把这里的世事沧桑、人生悲欢演绎成了祖居高尚...

浏览全文 阅读(23357)
1976-1989年:艰难的转型 2023-11-09 08:48

黄伟林随着“四人帮”的垮台,1976年,中国文学迎来了新时期。1976-1989年,整个中国文学,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二是20世纪80年代初中期,三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中国文坛以...

浏览全文 阅读(23360)

王彩萍研究余华与浙江地域文化的关系一开始似乎是一个命题作文,但是随着对余华理解的加深,我们越来越明晰地认识到从浙江地域文化出发是找到了一条阐释余华创作的路径的,以前对余华种种支离破碎的理解依此豁然贯通。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经历了一个广泛...

浏览全文 阅读(23408)

刘春因为写些东西,内心存留着几乎所有写作者都具有的那么一点点自骄和自恋,更由于写作是一种持续性的时间和智力的较量,因此,我很少认可同龄人的写作。朵渔是少数几个例外者之一。我和朵渔只见过一面,2000年8月中旬,在西安,诗人黄海担任总策划的一家青少...

浏览全文 阅读(23457)

程亚丽知名作家赵本夫在2008年初推出了他精心打造的新作《无土时代》,这是他《地母》三部曲的收官之作。与前两部《黑蚂蚁蓝眼睛》、《天地月亮地》相比,主要人物在血缘上还存在一定延续性,但人物活动区域却从黄河故道上的“草儿洼”转移到了都市——比前两部...

浏览全文 阅读(23516)

卓今残雪作品中的人物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他们都具有强悍的生命力、永无休止的探索精神,人物只对自身灵魂感兴趣,视角始终是向内审视,且不知疲倦地进行自我深度剖析。悬念、矛盾、纠葛均来自每个个体本身。精神的形而上特征与肉体的形而下特征构成一对矛盾,矛盾...

浏览全文 阅读(23515)

聂茂新时期以来中国作家的主体精神大致存在两种审美走向:一种是以象征性的隐喻出现的高语境文化形态,这种隐喻在现实的系统和空间中难以找到“合目的性”的对应物,它的对应物是创作主体的“精神他者”,其主体意识只能在纯粹的由影像和概念构成的想象性空间里作梦...

浏览全文 阅读(235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