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评论
《小说评论》本刊是全国唯一一家专门从事小说研究、评论的刊物,多年来,以鲜明的当代性、信息性、现实性、学术性、兼容并蓄,雅俗共赏等特色获得了广泛好评为国家级学科核心期刊。
文集访问量: 5497 次
音乐列表
何楚斌网络时代的文学事件——论梅子黄时雨的网络言情小说创作何楚斌梅子黄时雨是浙江网络文学阵营中言情小说的代表作家,于2006年年底正式开始在晋江原创文学网上陆续连载作品并迅速走红。2009年以后,梅子黄时雨由线上连载完全转入线下出版。在从事网络言...
方岩历史记忆、精神创伤与中年危机——弋舟小说集《刘晓东》读札方岩一我对1980年代的最初印象来自《人民日报》。这不是一个虚构的故事,我亦无意用反讽的语调来描述自己的经验。很多时候,与一段历史相遇确实充满了太多的偶然与巧合。大约是从1989年的夏天...
韩伟人生况味的表达与生命精神的书写——评弋舟的中篇小说集《刘晓东》韩伟一、“普世”况味的真诚表达弋舟在《刘晓东》自序《我们这个时代的刘晓东》中说:“当我必须给笔下的人物命名之时,这个中国男性司空见惯的名字,几乎是不假思索地成了我的选择。毋宁说,‘...
管卫中弋舟小说的纹脉管卫中从中国小说的本源上看,小说本是一种为市井细民讲故事解闷取乐的通俗艺术。到了现代,以鲁迅为代表的作家们将思想感受引入小说,小说成为描述现实、揭出病痛、书写忧思的启蒙利器,不再是为了娱乐而编造故事的“小说家言”。小说的文化品...
徐旭刘久明恐怖·狂欢·虔格:论余华“生命三部曲”徐旭刘久明余华最先创作的三部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许三观卖血记》《活着》(以下分别简称为《在》《许》《活》),往往被合称为“生命三部曲”,但研究者们多只比较后二者而很少并论三者。这或许是因为...
王均江论余华的小说美学及其艺术实践王均江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几乎每一篇评论余华的论文,无论褒贬,都会征引余华自己的论述,尤其是他写于1989年的《虚伪的作品》,引用率之高,依笔者陋见,中国当代作家中,似无出其右者。这意味着,余华已经用他的一批学术随...
余华广阔的文学——在华中科技大学“春秋讲学”中的演讲余华《广阔的文学》这个题目其实是我在大概一两个月前应主办方的要求提供的演讲题目,这是一个很大的题目,我觉得我的演讲说不出文学的广阔性。今天上午想了想我下午要说什么的时候,我就发现这个题目想错了,...
於可训余华与经典性於可训我们将本次论坛的主题定位为“命运与寓言”。原来想到过把主题定为“暴力与寓言”,因为余华前期创作确有一点偏重于有些学者、评论家讲的暴力叙事,但是这又不能概括他后面一些影响很大的代表作,尤其是上面说到的长篇小说的主题。他后来的...
袁淼叙余华在俄罗斯的译介与阐释袁淼叙俄罗斯是传统海外汉学研究中心之一,拥有一大批著作等身的汉学家,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译介和研究领域成果丰硕。但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在俄罗斯的传播长期处于边缘状态,译介过程历经波折。1955年创刊的前苏联《外国文学》杂...
曹丹红文学的多元诉求与文学接受的多重可能——从诗学观差异看中国文学的外译问题曹丹红近期一些研究指出,在中国文学外译过程中,“目标语社会比较关注小说的政治意义和社会价值,对译本的评价主要不是其文学性,常常片面地解读中国文学。”这一状况促使部分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