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评论
《小说评论》本刊是全国唯一一家专门从事小说研究、评论的刊物,多年来,以鲜明的当代性、信息性、现实性、学术性、兼容并蓄,雅俗共赏等特色获得了广泛好评为国家级学科核心期刊。
文集访问量: 5574 次
音乐列表
夏希论汪曾祺“高邮故事”的叙事智慧夏希汪曾祺(1920-1997)风格奇特,是一个跨越中国现当代的著名作家。他人在京城,文在边缘,不属于主流的行列。他毕生专攻短篇小说,仅凭120多个短篇,冲决了小说的理念,开创了小说的新纪元,成为小说大家。据北京...
李有亮朱苏进小说《清晰度》的当下存照意义李有亮一、穿越战争的丰富人性隐喻《清晰度》刊发于《大家》1994年第3期,是军旅作家朱苏进当时推出的一部中篇力作。这篇小说以比作者往日小说更为丰实的内涵容量,更为开阔的叙述结构,以及更为成熟的创作个性,一经...
贺仲明刘震云小说荒诞意识的生成和意义贺仲明一刘震云的小说创作较多现实题材,艺术上也多采用写实手法,因此,在1990年代初,他曾被评论家们纳入到“新写实小说”阵营中,以“新写实作家”而闻名。然而,如果我们细致体察,而且不拘泥于西方化的概念内涵,那么...
唐伟孟繁华看到他们曾经看到的世界——评李浩的《镜子里的父亲》唐伟孟繁华一如题目所示,不管是作为叙述者还是身为作家,对李浩而言,《镜子里的父亲》首先是一部有故事的家族史,其次才是一部有意义的长篇小说。而作为读者的我们,在《镜子里的父亲》中看到的,则...
赵月斌镜子里的匕首——李浩长篇小说《镜子里的父亲》的若干读法赵月斌一我首先在意的,是李浩的写法。李浩曾谈到“审美的溢出”。他的写作显然是在追求一种对成见、对惯例、对绝对多数的“溢出”。这“溢出”可能是突破,也可能是冒犯;可能是虚飘的蒸汽,也可能是...
张艳梅人与历史的哲学建构——李浩长篇小说《镜子里的父亲》细读张艳梅一、穿越时空交叉小径看宏大历史文学是历史记忆的特殊方式。克服记忆缺失,是写作者执着地纠缠历史的心理动因之一。库切说:“君特·格拉斯从来不是一个伟大的散文风格家或小说形式的开拓者。他...
王春林小说方法论与当代历史之批判反思——评李浩长篇小说《镜子里的父亲》王春林在当下时代行走于文坛的一批新锐作家里,李浩是一位以小说艺术上的先锋探索而著称的实力派写作者。从本质上说,这位熟读西方文学经典,尤其是现代西方文学经典(必须强调的一点是,我...
张博实评毕非一的小说《母亲的风月》张博实一毕非一在其小说《母亲的风月》(《钟山》2015年第2期)中,从对一个时代记忆的“反刍”中,诠释了文学与生活、人性、命运之间复杂的“吊诡”关系及其存在哲学,政治、革命、理想、人性、正义、苦难,诸多的有关社会...
贾梦玮当今小说的可能性贾梦玮随着种种新的艺术样式的兴起和网络的“坐大”,恍惚之间,文学体裁中年纪最小的小说似乎已经是老态龙钟。早些年就有人预言文学即将消亡或者已经死亡,这其中当然包括小说;也有人单独把小说列出来,认为小说的虚构已经失去了合法性,小...
蔡翔文学写作的专业性与非职业化想像蔡翔一、什么是写作的非职业化想像“非职业化想象”这个概念来自于美国学者列文森,列文森在《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中,通过对中国文人画的研究提出了一个概念,就是艺术的非职业化人格理想,并且认为这是推动艺术前进的重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