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艺术评论
《上海艺术评论》立足上海,面向全国及海外。以视觉艺术为中心,反映艺术界和文化创意产业领域成就的图文并茂的综合性艺术杂志。(每期有北京及外地、海外文章,体现上海的包容性,重点为新视角、新作品、新领域)
文集访问量: 8511 次
音乐列表
尼克?贝克斯(NickBax)在被选派参加AHRC“中英创意产业合作”研讨会后,我于2018年11月前往上海,并与来自学界和业界的同事们共同在上海戏剧学院进行了为期两天(11月6日至7日)的讨论,就项目合作细节和建立长久的伙伴关系达成共识。我于当...
薛晓雁“记得更小的时候,大约五六岁吧,那时候我的家在昆明。我在那里开始了我的学业……最难忘的是我学会了唱一首非常好听的歌,那是一首送别的歌,我并不全懂那歌词是什么意思,但一唱起来就想哭。后来我才知道,那歌词并不是‘长城外,古道边,而是‘长亭外,古...
南妮一张脸就给你信任棱角分明的脸型,炯炯有神的眼睛,挺直的鼻梁,低沉有力的嗓音,看了他的《智取威虎山》,看了他的《湄公河行动》—张涵予扮演中国式硬汉,有着极好的先天条件。他演万米高空上,飞机出了故障,靠自己的冷静、智慧、经验、勇敢,把119名乘客...
杨新宇近年来有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我喜爱一切不彻底的事物》,其中有两句:“一生都在半途而废/一生都怀抱热望。”喜爱一切不彻底的事物,大约是细腻的诗人才有的敏感,对那些“一生都怀抱热望”的艺术家来说,半途而废是只会让他们痛苦,乃至绝望的,如何还有闲情...
刘海波“在上海這片土地,电影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文化形式。从上世纪中国电影诞生以来,在中国的历次电影改革中,上海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电影博物馆的建成有其重要的意义。”这是吴贻弓先生生前的感慨。今天,上海电影在新世界走向全球影视创制中心,用全新的形式向...
杨子迄今为止仅举办七届的乌镇国际戏剧节在短时间内迅速发展,虽然因举办地作为旅游景点而陷入过度商业化运作的质疑中,但不可否认的是,戏剧节的举办有力提升了乌镇的国内、国际知名度,增加了乌镇景区旅游的文化内涵,并在此基础上打造了独特的特色小镇“乌镇模式...
王晶晶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末,不断产生的沪剧优秀剧目在上海乃至全国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观演戏曲的热潮,沪剧因此而成了新时期现代戏创演的一面旗帜,在全国的戏曲界发挥了“领头羊”的积极作用。而这些剧目很多是由剧作家余雍和创作的,如《艰难的历程》...
钟海清小剧场戏曲不能丢了它的根和魂,同时它也必然要有思辨的东西作为它的主题内涵。一旦创新没有深刻的主题,就会徒有形式……小剧场戏曲范畴下的《洞君娶妻》明朝王骥德曾论及:“世之腔调,每三十年一变。”不论繁荣发展,还是沉寂衰落,戏曲永远处于创新之中。...
张磊全国300多种地方戏,知道秦腔的人不少。这自然缘于著名作家贾平凹获茅盾文学奖的小说《秦腔》,他在小说中常用秦腔来烘托故事情节发展和人物性格。他的散文《秦腔》,则是字里行间充满了对秦腔高亢激越的喜爱。作为家乡戏,并且自己至今仍生活在那块土地上,...
刘恩平综观世界500年,“现代”不仅是一个历时的交替,更是一个共时的交错。迄至今天,不论其以现代、后现代、反现代等何种角色登场,亦无分局内人、局外人,都映射了柏拉图“洞穴寓言”的历久弥新,这也正是困惑重重的现代人不断张望、觅寻“现代性”坐标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