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采风月刊
《上海采风》办刊宗旨定位为把握城市气质,品味上海生活、发现上海、导航上海的城市杂志,其内容贴近生活,视点独特,强调“独家新闻”,聘请名家开辟专栏。《上海采风》不主张花花绿绿的娱乐新闻,也不沉溺于晦涩枯燥的说教,致力于在通俗中体现深度,在深刻中保持轻松,进一步张扬个性、思想性以及时代精神,既和时代同步又能超越时代。
文集访问量: 12014 次
音乐列表
拜冯英老为老师1981年《新民晚报》为复刊招聘年轻记者编辑,我于当年夏天参加了作者座谈会,并进行了笔试与现场采访考试。在座谈会上,我第一次见到了冯英子先生。当时主持会议的是《新民晚报》总编辑束纫秋,旁边是老社长赵超构(林放),还有副总编辑张林岚、...
我两次心脏病,用四个支架抢救过来后就与老伴住到了儿子处。我长期不用手机,宅电又无人接听,不少愿意找我的人,因找不到我怕我已无声无息地“走”了,便千方百计地要得到我的信息,让我感动万分。我的老同学、老同事、老朋友,原《上海画报》的高级编辑吴本务,找...
把我从一个彻底的白丁带上戏剧创作道路的,是我的老师曲信先。而我认识他,纯属偶然;他能收我为学生,则纯属我侥幸。1972年我在上海热处理厂当工人,此生头一次动笔,利用十个月长病假写了一部长篇小说《政策》,36万字——其实开始是想写短篇的。我的文学启...
盛汉清1998年5月18日,我国新华社《每日电讯》发表整版文章,题为《文化大师素描》,重点介绍了巴金、贺绿汀、王元化、谢晋、杜宣和夏振亚等六位文化大师,其中这个末尾的夏振亚原来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科教电影导演,一下子进入名人之列,可见其声誉之隆,地...
蔡理最近,看了一个展示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电影史料展览,发现其中竟然缺失了一位著名的电影、戏剧艺术家、左翼文化的代表人物沈西苓,甚感遗憾。正是他和夏衍等左翼人士一起在那个白色恐怖笼罩下的上海滩,不惧淫威,在地下党组织的帮助下,勇敢地运用戏剧、电影的武...
陈同艺上海历来是中国电影明星的摇篮,在早年的男性明星中,赵丹、金山、金焰、蓝马、刘琼、张伐、舒适、魏鹤龄、孙道临等等,他们自然是名扬天下,令人难以忘怀。但是有一位明星,在上世纪四十年代曾被誉为“话剧皇帝”的石挥,现在少被人提起,我们却不能忘记他。...
海风第十九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戏曲论坛日前在上海文艺会堂隆重举行。本次戏曲论坛以“良辰美景,姹紫嫣红——中华戏曲在当代的传播”为主题,众多戏曲艺术家聚焦中华戏曲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解析“中华戏曲”在当代社会的生命力,探讨新时代背景下戏曲发展“新征...
海风“乌镇戏剧节”有多场论坛,请到的都是重量级嘉宾。限于篇幅,本刊摘要刊出其中的一场论坛以飨读者。赖声川:大家早上好,非常高兴今年的第一场论坛我来主持。今天我们的主题是文学、剧场跟女性。我介绍一下人物:艺术总监田沁鑫导演,戴锦华教授,《叶甫盖尼·...
羽尘黄浦江是上海的母亲河。百年来,浦江的日新月异,也是上海巨变的一个缩影。从昔日码头、仓库、烟囱林立的工厂,到如今游艇徜徉的生态浦江,太多的“华丽转身”让上海市民们欣喜。对于这跟自身息息相关的变化,很多人选择用镜头来定格、记录现代都市的发展。因此...
海风文脉和国脉相牵,文运和国运相连。创世神话决定了中国文史哲发展方向,是中华魂艺术方式的展示。以创世神话为主题的创作,本质上是从神话角度铺展,寻根中华文脉。今年5月,“开天辟地——中华创世神话”文艺创作和文化传播工程启动。几个月来,有哪些精彩创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