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采风月刊
《上海采风》办刊宗旨定位为把握城市气质,品味上海生活、发现上海、导航上海的城市杂志,其内容贴近生活,视点独特,强调“独家新闻”,聘请名家开辟专栏。《上海采风》不主张花花绿绿的娱乐新闻,也不沉溺于晦涩枯燥的说教,致力于在通俗中体现深度,在深刻中保持轻松,进一步张扬个性、思想性以及时代精神,既和时代同步又能超越时代。
文集访问量: 12108 次
音乐列表
文/本刊记者秦岭沈昳丽:像昆曲一样生活文/本刊记者秦岭沈昳丽国家一级演员,MFA艺术硕士,上海昆剧团当家闺门旦,上海市戏剧家协会理事。荣获首届中国昆剧艺术节优秀表演奖、宝钢高雅艺术奖、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主角奖,在2002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
文/修晓林叶辛:我只写我真切体验思考过的生活文/修晓林修晓林中国作协会员,上海文艺出版社编审。著有中短篇小说集《独眼阿德》、散文集《澜沧江边》等1991年6月的一天,叶辛来到上海文艺出版社《小说界》编辑部,向我们几位文学编辑一一点头问好,同时将他...
文/本刊记者陈雷从“春晚作品”到“小品基地”——访“上海小品王”俞志清文/本刊记者陈雷岁末将至,央视春晚话题照例升温。近年来,“上海独脚戏能否登上春晚舞台”的悬念不时惊现,几度胜利在望,又几度折戟沉沙。长此以往,上海滑稽进军春晚,仿佛中国电影冲击...
文/本刊记者胡凌虹谭元元:芭蕾皇冠上的传奇二十年文/本刊记者胡凌虹2015年10月31日,我来到上海文化广场,上下三层一千多个座位几乎座无虚席。今年第十七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舞台上,有众多舞蹈方面的重磅之作,譬如杨丽萍的《十面埋伏》、希薇·纪莲...
文/本刊记者刘莉娜赖声川、丁乃竺:同筑戏剧桃花源文/本刊记者刘莉娜在戏剧节期间人潮涌动的水乡乌镇,来自台湾的戏剧导演、剧作家赖声川是个走到哪里都会被热情粉丝和戏剧新人们围住“求合影”的文艺男神——在这个“看脸”的时代,赖导虽然年过六十,时间却仿佛...
采编/红菱如何用喜剧开启城市“快乐密码”采编/红菱喜剧是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样式,不仅充溢于银屏上,也活跃在剧场中。日前,由上海浦东新区人民政府、上海广播电视台、上海市文联、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中国国际文化传播中心上海总部、上海文广演艺集团等多...
文/本刊记者刘莉娜桥头街角都是台,眼角眉梢都是戏——聚焦乌镇戏剧节之“古镇嘉年华”文/本刊记者刘莉娜乌镇戏剧节今年已经举办到第三届,相比于第一届的未知,第二届的惊艳,这一届的戏剧节已经可以用火热来形容:不仅吸引了专业观众、戏剧爱好者和文艺青年们从...
“从码头到源头”的机制探索本期头条聚焦“扶青计划”,不是简单的为“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造势,而是着意于其间的机理——一直在呼吁“文艺原创”,可是原创怎么“孵”?人才怎么“扶”?不能停留于纸上谈兵,得有真招妙招,至少这个看得见摸得着的“扶持青年艺术...
文/孙渝烽刘雁西——银屏上出现名字最多的女作曲文/孙渝烽观看电影、电视的观众首先总是关注谁是男女主角,然后才是导演。对于电影的作曲关注很少,除非十分喜爱音乐的观众才会被电影、电视剧的音乐、插曲所吸引,才会去关注作曲是谁。最近在一次和老小孩网站的老...
文/曹致佐情义无价——记秦怡文/曹致佐当年,我陪副导演阙文到上海挑选演员行将结束前,准备抽空去秦怡家。出发南下选演员的前一天,演员秦文托我带给她女儿五十元钱。秦文是秦怡的妹妹,她把女儿寄养在姐姐家。秦怡是著名演员,过去蜚声影坛,名扬海内外,有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