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采风月刊
《上海采风》办刊宗旨定位为把握城市气质,品味上海生活、发现上海、导航上海的城市杂志,其内容贴近生活,视点独特,强调“独家新闻”,聘请名家开辟专栏。《上海采风》不主张花花绿绿的娱乐新闻,也不沉溺于晦涩枯燥的说教,致力于在通俗中体现深度,在深刻中保持轻松,进一步张扬个性、思想性以及时代精神,既和时代同步又能超越时代。
文集访问量: 11975 次
音乐列表
马良我一直挺怕自己会成为那种特别“戏剧性”的人,但事实上我的生活依然充满了不可抗拒的“戏剧性”。这也许是我的宿命吧,我常常这样安慰自己,谁让我出生在一个戏剧工作者的家庭呢,有一个演员母亲,还有一个我这辈子见过活得最“戏剧”的父亲。我的父亲马科曾经...
编者按:昆剧表演艺术家、昆剧作曲顾兆琳近日在墨尔本逝世,享年76岁。在此一周前,青年作家西岭雪来稿,诚恳地表示要完成与顾老师的约定,讲述了她印象中的顾老。本刊微信号先行推送了文章,在朋友圈广泛传播。西岭雪告诉本刊编辑:“文章反响很好,圈里很多人给...
汪兆骞“自古姑苏多名士”,从小说、食经、酒趣、茶道及文化人格看,陆文夫算是苏州享有盛名的最后一位风雅之士了。只算个吃货我认识陆文夫,是在1979年,在我就职的人民文学出版社召开的“中国中长篇小说研讨会”上。他瘦而黑的脸上戴着精致眼镜,温文尔雅,微...
我因文学而结识的朋友不少,但我与夏志清先生的一段文学因缘,却特殊而又悠久,前后算算竟有半个多世纪了。对青年作家少说重话我在台大念书的时期,便从业师夏济安先生主编的《文学杂志》上读到夏志清先生的文章。两位夏先生可以说都是我们那个时代的文学启蒙老师。...
李思源赵德华(1922—1995年)字当户,江苏南通人,著有《赵德华画集》(上海书画出版社),在百度网“赵德华”下的第一个条目就是:“赵德华(刘海粟弟子,画家)”。1988年美国地方电视台专程来沪拍摄赵德华的绘画和作画表演;1989年日本《吟泳新...
朱伟交稿最快1995年8月,我接管当时《三联生活周刊》留下的残部,成为第四任主编。那时,周刊只留有四个记者,能调度的力量有限,我只能依靠在新闻界与文学界朋友的资源。我想到了要开一个讨论生活态度的专栏,就邀请一帮作家朋友——余华、苏童、格非、叶兆言...
陆寿钧当前的演艺界,人才辈出,然而也光怪陆离。我想,在刘琼老师诞生106年之际,讲一讲他的一些故事,会有些意思的。刘琼老师生于1913年,与我父亲同岁,确实是我的父辈。他在我生下前8年就开始演电影,出大名。无论从哪方面看,我都是他的小字辈,只有对...
刘巽达壹著名导演兼作家彭小莲6月19日上午在沪辞世,享年66岁。彭小莲是我刊专栏作家,连续数年以“莲影”的专栏名发表文章,深受读者喜爱。当她有一天因种种原因发表《暂停“营业”》的“告别书”时,很多读者表达了遗憾之情。欣慰的是,告别专栏后,她依旧将...
郁乃尧提及学术大师,人们对其似乎总有种思维定式,比如生活上刻板严肃、一丝不苟,甚至比较随意、马虎。其实,好多大师是有真性情的,生活也是很有趣的,如著名史学家顾颉刚,他和三任妻子都有着一段感人的故事。笔者的学生、顾颉刚嗣孙顾行健仍居住在顾家故居内,...
彦火媒体冠我以“金庸的秘书”“金庸的代言人”“金庸的亲信”的名衔,对此,我不敢掠美。我为此发表过无数声明、澄清启事,甚至对每一位来访者和电话访问的传媒记者一再表白:我既不是“金庸的秘书”,也不是“金庸的代言人”,金庸是我的前辈,我顶多可以说是“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