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采风月刊
《上海采风》办刊宗旨定位为把握城市气质,品味上海生活、发现上海、导航上海的城市杂志,其内容贴近生活,视点独特,强调“独家新闻”,聘请名家开辟专栏。《上海采风》不主张花花绿绿的娱乐新闻,也不沉溺于晦涩枯燥的说教,致力于在通俗中体现深度,在深刻中保持轻松,进一步张扬个性、思想性以及时代精神,既和时代同步又能超越时代。
文集访问量: 11978 次
音乐列表
李磊上海作为“海上画派”的诞生地和中国近代美术的摇篮,曾经汇聚了一大批彪炳史册的卓越美术家,他们共同撑起了“中国美术的半壁江山”。在美术界,父子两代都是画家的已是凤毛麟角,母女两代都是画家的就更是寥若晨星了。孫悟音、孙总青就是这样一对共谱画坛传奇...
曹雷自己快进入耄耋之年,而我现在的工作中接触到的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他们对工作的热情,他们在工作中表现出的思维方式,往往让我吃惊,让我打心底里觉得:后生可敬可畏!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我成了一名职业配音演员。但是,在本职工作的间歇中,我仍時不时地会...
陆寿钧前年冬天,突然接到原翻译片厂导演孙渝烽的电话,他说他正在协助上海电台主持人小窗做一档节目,抢救性地让上海文艺界一些老人们口述自己的经历,既可留下一份珍贵的历史资料,又可激励中青年文艺工作者们继续前行。一期工程讓百人口述,百期播出,现已做了好...
陈同艺灾难深重的十年浩劫曾使中国电影事业遭到严重摧残,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她才真正获得新生。当年,赵焕章是一位在新时期崛起的有强烈艺术追求的中年电影艺术家,他独立导演过近十部故事影片,其中的《喜盈门》《咱们的牛百岁》《咱们的退伍兵》被誉为银幕上的“农...
何晴壹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到九十年代,应该说是沪产电视剧的第一个扬眉吐气的黄金时代,《家春秋》《孽债》《十六岁花季》《上海一家人》《上海的早晨》……用现在的话说,都是现象级的作品,播放时几乎万人空巷。那几首主题歌,在当时也是人人传唱,至今仍有余响...
毫不夸张地说,芭蕾舞剧《白毛女》是从“上海之春”的舞台上诞生的。1964年,第五届“上海之春”上,上海舞蹈学校的师生们带来了小型芭蕾舞剧片断《白毛女》,这场演出正是后来轰动一时的大型芭蕾舞剧《白毛女》的最早雏形。一年后的1965年,大型芭蕾舞剧《...
电影艺术从进入中国的第一天起,就与戏曲如影随形。1905年,中国第一部电影——戏曲电影《定军山》在北京的丰泰照相馆诞生。之后戏曲一直是观众喜闻乐见的银幕题材之一。为向那些传承创新戏曲电影、续写“戏曲与电影之缘”的艺术家表达致敬,近日举行的第十届中...
许朋乐今年,是著名电影演员韩非诞辰一百周年。也许是他生前一贯淡泊名利,低调行事,也许是34年前才66岁的他就早早告别了银幕、离开了我们,流逝的岁月渐渐淹没了我们的记忆,他和那远去的笑声似乎已经被淡忘。但是历史不会忘记,曾经沐浴过他笑声的观众不会忘...
洪画千洪汛涛先生是享有盛名的作家、理论家、教育家、出版家,是一代童话大师,被称为“神笔马良之父”——他创造的《神笔马良》已成为中国的文学名片、上海的文化品牌。洪汛涛1928年4月9日生于浙江浦江县,后定居上海。上世纪四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1956...
管继平丰子恺先生的人生,似乎与“湾”特别有缘。他出生于浙江桐乡的石门湾;早年来上海创办立达中学,居上海虹口的江湾;后又曾住过嘉兴的杨柳湾,故人称他为“三湾先生”。其实,丰子恺最后21年所居的陕西南路长乐村,也是一个“湾”,那属以前的卢湾,所以算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