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庵日本井上靖写过一篇文章《弃老》。从“姨舍”传说谈起,絮絮叨叨,却很动人,家族血亲之间的微妙关系,描画得十分深刻。“姨舍”弃老传说,差不多也就是电影/小说《楢山节考》的原型。总之,就是古老日子难过的岁月里,儿子得把年过七十的母亲背到深山去等死。...
孙歌几年前,为了给新创办的书刊开一个专栏,主编突发奇想,让我跟广州的一位历史学家做个对谈。我和他并非同一个专业,虽然是喜欢聊天的朋友,但是一向只是东拉西扯喝茶吃饭而已,还从来没有坐在一起认真地为了对谈而说过话。于是,这个意想不到之举引出些有趣的话...
章美锦阅读曹卫东先生《果真爱,就不要假爱》(《读书》二0一七年第一期),我似乎体验到《读书》杂志的风格。作者以文字直抒胸臆,表达自己启迪读者。一本好书或一篇锦绣文章,总是让读者感觉意犹未尽。或许,这正是读书(以及我热爱的《读书》杂志)的魅力所在。...
楚国的兴亡过去,大家有一个印象,楚国盛产齿牙革角,多丝绸漆器,民风剽悍,淫祀鬼神,巫风很盛,文学艺术,怪诞诡谲,充满神秘感,最能代表南蛮。但我想,这种北方人对南方人的印象未免过于笼统。因为我们看一下地图,楚国只是长江中游的一个国家,上游有巴蜀,下...
每个人以至每个民族心中的美,除了相通之处,肯定还有相异之点。例如国人欣赏的“岁寒三友”松梅竹,在西方人眼里可能不过是寻常植物罢了。同样,西方人看见莲花未必启动对于“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情操的向往,目睹杨柳也未必涌起“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幽思或“杨...
张正萍一七四四年夏天,时年三十三岁的大卫·休谟迎来了人生中第一个有稳定收入的就业机会——爱丁堡大学的伦理学和圣灵哲学教授席位可能空缺。之所以“可能”,是因为在这个教席位置上的约翰·普林格尔曾在给时任爱丁堡市长的约翰·库茨大人的书信中流露出两个重要...
刘焱“以竹为生”,乍看以为是有关国宝熊猫的故事,饶有兴致地翻开目录后,展现在眼前的却是一部时间跨度长达八十年的村落社会史。凤凰文库“海外中国研究系列”最新出版的这本专著译名为《以竹为生:一个四川手工造纸村的二十世纪社会史》,全书围绕着一个以毛竹为...
岳永逸杨堃(一九0一至一九九八),河北大名人,一位生前颇负盛名的民族学家、社会学家与民俗学家。然而,在其过世二十年后,他的名字已经不常被学界提起,陈旧、古老,俨然一个渐行渐远的“传说”。其实,不仅仅是他身后寂寥,有“蒙尘”之实,因为对学术的忠诚与...
薛毅二00五年春夏之交,我邀请贺照田来我校做演讲,题目是《时代的认知要求与人文知识思想的再出发》。依我对贺照田的了解,他对精神世界和人的主体性方面有高度的敏感和重视,这样的演讲,光看题目就能让我想起发生在一九九五年前后的人文精神大讨论,这是我一直...
董仕衍鲁迅生命的最后几年,在继续写作杂文、小说的同时,开始大力提倡木刻艺术,发掘古代版画,译介域外佳作,举办展览,培养青年画家,一场新木刻运动随之勃兴。人们多从社会改造、经世致用的角度立论,如陈烟桥《鲁迅与木刻》就否认其出于个人的雅好,認为鲁迅将...